昆明市位于云贵高原中部,地处长江、珠江、红河三大流域分水岭地带,自古享有“春城”美誉。受地理、气候等多种因素影响,昆明市水资源较为匮乏,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62.02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仅914立方米,滇池流域人均水资源量不足200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10%。
一座临湖而居、因水而兴的城市,水资源却较为匮乏。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生态环境工作任重道远。70年来,昆明市广大干部群众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提升水资源保障能力,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助力经济社会发展。
“七库一站”向主城供水36亿立方米
26日,在昆明市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上,昆明市水务局局长储汝明介绍,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昆明市先后在滇池流域实施了松华坝水库加固扩建、“2258”引水工程。在滇池流域外实施了掌鸠河引水、清水海引水工程。形成了以云龙、松华坝、清水海3个大型水库为主,大河、柴河、宝象河3个中型、自卫村小型水库及天生桥抽水站为辅的“七库一站”供水格局。为加快滇池治理步伐,2013年省政府又支持昆明建成了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极大地提升了滇池流域水环境容量,为昆明城市供水提供了后备应急水源。2008—2018年底,“七库一站”累计向昆明主城供水36亿立方米,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自2013年12月28日通水试运行至2018年12月末,累计向滇池补水31.5亿立方米(其中城市供水1.15亿立方米),主城区的供水保障率得到较大程度提升,滇池流域水环境质量显著改善。
日供水能力从1949年的1100立方米到如今的191万立方米
在城市自来水厂供水能力方面,1949年底,昆明市仅有1座自来水厂,翠湖九龙池是唯一的饮用水源,日供水能力1100立方米,供水管网总长22公里,供水面积5.31平方公里。经过70年的发展,昆明已拥有自来水水厂14座,城市日供水设计能力达191万立方米,实际日供水达到130万立方米,DN100以上输配水干管总长4771公里,供水面积达到近700平方公里。
昆明还加快实施“兴水强滇”战。,截至2018年底,全市建成“五小水利”工程51万件,兴建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3800处,解决和改善了146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完成了308座小(二)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主城水源地退耕还林10.7万亩
为加强城市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1981年成立了昆明市第一个水源保护机构——松华坝水库水源保护区管理委员会。经过1985年、1989年、1997年、1998年机构改革,2005年成立了昆明市重点水源区保护委员会。创新城市饮用水源地管理保护模式,建立水资源受益区反哺保护区的水源保护生态补偿机制,由8个用水县区每年上缴3000万元水源保护专项资金,从退耕还林、“农改林”、产业结构调整、清洁能源、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生态环境建设、学生就学、能源使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护林工资、保洁工资和监督管理经费等12个方面对主城7个饮用水源地进行扶持补助,逐步构筑起了“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
截至目前,主城水源地已退耕还林10.7万亩、“农改林”7万亩、建设水源涵养林2万余亩,建成有机农业基地5万亩,实施“禁花减菜”4.5万余亩,完成10余个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云龙、松华坝、清水海水库水源地核心区共搬迁12212人,水源保护工作逐步走上了一条依法管理的道路。
累计城市节水量6.6亿多立方米
1982年,昆明市就成立计划供水节约用水办公室,扎实推进节约用水工作。从取消生活用水“包水费制”,实行装表计量按量收费开始,通过实施超计划累进加价收费制度、推广节水型器具、开展水量平衡测试和节水载体建设、落实新建项目节水“三同时”、推动再生水及雨水利用等节水措施,昆明市节水工作成果丰硕。
完善了管理体制机制,全市14个县(市)区分别成立了节水办,5个开发(度假)园区明确了节水管理部门。先后制定实施了《昆明市城市节约用水管理条例》《昆明市再生水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将月用水量在100立方米以上的10600余只非居民户表纳入计划用水管理,计划用水率达到92.07%;累计完成水量平衡测试835家,年减少漏损量约120万立方米;创建节水型企业(单位)553家,节水型小区220个;昆明中心城区已建成14座再生水厂和546座分散式再生水利用设施,设计处理规模分别为16.8万立方米/日和16.4万立方米/日,再生水利用率达到73.6%(含河道生态环境用水)。
昆明市创新出台《昆明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办法》,截至目前,已实施海绵城市建设面积53平方公里,已建成316个海绵型建筑与小区,78条海绵型道路,73个海绵型公园绿地,5.4万亩湖滨生态湿地(林地),17座雨污调蓄池。自1982年以来,累计城市节水量已达6.6亿多立方米,相当于滇池容量的三分之一,有效缓解城市供水压力。
“下泄、中疏、上截、高蓄”提升城市防洪能力
由于特殊的地理、地形、气象、水文条件,昆明市洪涝灾害频发,全市水务部门始终把防汛抗旱工作作为水务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不断加大防汛抗旱基础设施建设,最大限度地减轻洪旱灾害损失。针对城市多发频发的洪涝灾害,系统梳理城市防洪工作中存在的体制机制不完善、治理思路不清晰、防洪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进一步明确各级防汛工作职责,完善指挥调度体制机制,强化预警预报监测,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城市内涝灾害得到进一步控制。针对2017年“7.20”洪涝灾害暴露出的问题,提出“下泄、中疏、上截、高蓄”系统工作思路,投资28.9亿元开展面山截洪工程、城市河道管网清淤除障、滇池出口海口河道整治等防汛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主城区307条道路、1505公里市政管网、215公里入湖河道及支流沟渠清淤除障,城市防洪能力得到有效提高。(记者 浦美玲)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