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卫生室设备全了,面积大了,药品种类也多了”
“无论天晴下雨,汪医生每次都是赶中午饭点来,因为我这病不能吃辛辣、生冷食物,他想看看我有没有按照他的医嘱吃饭。”8月12日午饭时分,六安市裕安区罗集乡栗树村村医汪家海带着刚送达村卫生室的新药,来到李光霞家。临走时,汪家海婉拒李光霞“吃口便饭”的邀请,骑上电瓶车又赶往下一户。
55岁的李光霞是村里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2018年被诊断患有复发性哮喘,从省城医院治疗后回家。由于存在复发危险,村医汪家海十分关注,每隔三四天就来问诊。
为进一步强化基层卫生室的医疗服务功能,2018年,栗树村卫生室被拆除重建。
“现在村卫生室设备全了,面积大了,药品种类也多了!”从业30年的村医汪家海看在眼里、喜在心上。
村卫生室是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的网底,也是解决农村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看病烦”问题的重要阵地。去年12月15日上午9点,随着望江县天河村卫生室的开诊,安徽省全面消除村卫生室“空白点”,实现村级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
“消除村卫生室及村医‘空白点’是一个持续动态清零的过程,加强村卫生室和村医队伍建设,补牢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底,保障农村群众有地方看病、有医生看病、有保障看病,患病后能够得到及时救治,既是‘基本医疗有保障’的核心要义,更是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省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进一步建立完善长效机制,加强村卫生室内涵建设和规范管理,不断提升村级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满足农村群众就近、就便、同质化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驻村一年多了,既然选择了下基层,就要把该做的做好”
“感谢张医生和徐医生的帮助,让我一下子找到病因,还省了不少钱!”休宁县璜尖乡75岁的程永松对驻村医生张建明和徐晓婵充满感激。前不久,两位医生对程大爷进行仔细检查后,建议他去屯溪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及时就诊。
徐晓婵和张建明是一对夫妻,来自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和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老年心内科。去年7月,夫妻俩分别被派驻在休宁县璜尖乡清溪村和徐家村。为了不让8岁的女儿成为城里的留守儿童,夫妻俩还把孩子接到村里读书。
驻村的日子里,夫妻二人几乎每天都会抽空为村里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和贫困户上门服务。在为他们检查、治疗的同时,耐心普及一些疾病预防知识。面对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夫妻二人更是齐心协力,指导当地体温测量、环境消杀等工作,尽自己所能为当地疫情防控贡献力量。
村医是医疗卫生服务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贴近农村群众的健康“守门人”。去年,针对168个行政村卫生室无村医或无合格村医问题,安徽省组织开展了健康脱贫“百医驻村”专项行动,从17家省属三级医院和41家市属三级医院选派113人到村医空白村驻点帮扶两年。
“驻村一年多了,既然选择了下基层,就要把该做的做好!”张建明表示,他会和徐医生一起尽最大努力,帮助村里把基础医疗工作建立并完善起来。
目前,安徽省每个行政村卫生室至少有1名合格村医,全省县域内就诊率达85%,超过10个县县域内就诊率达90%,实现农村人口村级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
“县医院常年派驻医师轮岗,病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医疗”
“感谢卫生院医生给我做了手术,解除了我多年的病痛,几乎没怎么花钱就看好了我的病!”近日,患大隐静脉曲张多年的阜南县王家坝镇李郢村村民张远平,来到王家坝镇卫生院外科门诊。
当地卫生院得知张远平家庭比较困难,实施同病同价方案,此次住院总花费2263.22元,手术下来只需支付100元,剩余部分由医保报销。
贫困人口基本医疗有保障,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不能少。
过去,王家坝镇卫生院面积小、人员少,科室功能不健全,没有外科,更谈不上标准化外科手术室,收入少,很难留住人才,加之位于蒙洼蓄洪区,经常遭受洪涝灾害侵袭,医院近乎解体。
“随着县卫健委和县人民医院加大对乡镇卫生院建设的投入,科室功能逐渐健全,医技科室购置了先进设备;新建标准化外科手术室,辖区病人不需要到县级医院看病,尤其是行动不便的留守老人,在王家坝医院就能治疗好常见的外科疾病;县医院常年派驻医师轮岗,病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县级医疗待遇;职工的收入得到很大提高,医疗综合能力也有了较大提升。”阜南县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如今,阜南县实施县乡村三级医疗阵地整体提升和就医改善行动,县域服务能力全面提升,1.1万名贫困人口的30种疾病专项救治得到有效落实。
近年来,安徽省整合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按照“两包三单六贯通”的建设路径,实现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改革全覆盖。将基本医保基金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资金打包预付给医共体,落实政府办医责任、医共体内部运行管理、医共体外部治理综合监管三个“清单”,实现专家资源、医疗技术、药品保障、补偿政策、双向转诊、公卫服务上下贯通,促进医疗资源共享、服务能力提升、县乡村医疗服务一体化管理,初步实现“县强、乡活、村稳、信息通”目标。(记者 朱琳琳)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