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弯弯的山路,8月7日上午,记者来到奇峰村,在由村小学教室改成的村部会议室里,110多位村民正在热烈地进行扶贫政策的有奖问答,奖品是一个10来块钱的不锈钢小茶杯。奇峰村定点帮扶单位——人民银行合肥中心支行的货币基金处副处长、驻村工作队队长、村第一书记吴刚一面抹着脸上的汗水,一面用大嗓门对村民回答的扶贫政策进行讲解和纠正。
日子好了,找个老伴度晚年
52岁的陈世春静静地坐在会议室的角落里,一面听着村民们七嘴八舌地回答问题,一面等待着接下来的重头戏——村里的养猪合作社要与53户贫困户签订养猪扶贫合同,这是他今年增收最重要的来源。
陈世春是奇峰村陈家组村民,自幼家境贫寒,至今未娶,还是一个光棍汉。“年轻的时候,家里张罗着要给我娶媳妇,可是人家看到我没有房子,就不愿意了。”陈世春无奈地说道,“在村里,我也算是个能吃苦的人,等到家里条件稍好后,父母相继生病、离世,终身大事就这样拖了下来。”“合同签了吗?”记者问道。“签了,我签的是散养这一模式,今年除了政策规定自己可以养一头外,我还帮另外5户饲养5头黑猪。”陈世春告诉记者。
奇峰村“养殖扶贫”政策规定,村里每个贫困户享受饲养一头皖南黑猪的补贴,分“散养”和“寄养”两种模式,即将小猪仔领回家自己饲养,或者是寄托给村里的养猪专业合作社饲养。每户补贴600元猪仔钱,归农户所有。如果是自己饲养,小猪长大后,可以卖给合作社,统一屠宰、销售。其中,销售过程中的利润农户和合作社进行三七分成;如果是由合作社寄养,农户享受的是600元补贴和猪肉销售的利润分成。因为自己饲养所得更多,陈世春选择了散养模式,另外还帮助没有劳力的5户饲养。
“我种了不少玉米、山芋,再加上家里的稻糠等,养猪的饲料要省不少钱。今年,仅养猪这一项,增加收入一万块钱不成问题。”陈世春一改往日的内向,笑着说道,“现在房子也有了,收入也不错,生活没有任何问题。如果遇到合适的,我想找个老伴,两个人安度晚年。 ”
链接
奇峰村共有14个村民组,438户村民,153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38户、358人,至2016年实现贫困户脱贫38户、82人。今年,该村通过产业扶贫,鼓励和引导贫困户发展到户产业项目,新发展茶园33亩、幼林抚育137亩,首批发放产业补助资金17.46万元,受益贫困户90户、274人;推进光伏发电项目,已建成1座60千瓦的村集体光伏电站和76户、3千瓦的户用光伏电站。同时,实施贫困户危房改造18户,其中重建9户,已完工修缮加固9户;5户贫困户小额贷款25万元用于自身产业发展,124户贫困户“户贷企用”入股企业分红实现稳定增收。
现采现卖,不用费心卖茶了
前两年,每到茶叶季节来临的时候,55岁的陈金平就十分犯愁:早晨上山采茶,晚上回家做茶。为了卖个好价钱,凌晨三四点钟就要摸黑往山下跑,到镇上去卖茶。
2015年,驻村扶贫工作队根据奇峰村的茶叶生长区域和茶叶的特质,帮助村里注册了“四库春雪”茶叶商标,扶贫工作队队员张哲又主动联系省信用联社,试点“互联网+”模式,推广奇峰村的高品质无公害富硒茶,并启用淘宝网店和微信公众号,打通奇峰村茶叶和消费者的直接通道。
“四库春雪”自有品牌茶叶成功入驻安徽农金电商平台,村里茶叶走出了大山,走向全国,受到消费者普遍好评。当年,奇峰村自有品牌茶叶通过互联网渠道销量达2500斤。
“今年,通过互联网电商平台、微信公众号等销售茶叶近5000斤,创收近80万元,辐射带动近100户贫困户,户均增收近2000元。”村支书汪杰军告诉记者。
“我们现在只管白天上山采茶,按照茶厂提供的标准采摘,下山后鲜叶直接卖给村里的茶厂,不用费心自己做茶,更不需要到山下卖茶,而且价格稳定。”陈金平告诉记者,往年他家的10亩老茶园,忙死忙活,每年收入都只在5000元左右,今年收入达到了1万元。看到茶叶前景越来越好,陈金平开始扩大茶园规模了。
“去年新种一亩茶园,今年又种了一亩。种一亩新茶园,第一年有2000元补助,第二年还有200元抚育费。家里85岁的老父亲每年还有1000元的高龄补助,现在的政策真是太好了!”陈金平抽了一口烟,满心欢喜。
链接
根据奇峰村优良的自然环境和古村落布局,驻村扶贫工作队还邀请上海同济大学建筑学院帮助制定了《奇峰村民宿发展前期规划》,并联系合肥多家大企业来村考察。目前,安徽华帮集团已准备通过项目投资合作,带动特色农产品销售,增加贫困户收入。同时,为进一步分散传统种植业的经营风险,增加脱贫不返贫的抗压力度,村里成功引进食用菌种植大棚建设资金20万元。目前,通过土地流转、贫困户入股等方式已完成13亩大棚前期建设,项目投产运营后,将带动参与贫困户户均年增收2000元,村集体年均增收1万元。
锣鼓齐备,好日子要唱好戏
65岁的陈文彪理着一个小平头,虽然头发全白了,但看上去还是很精神。朴实的外表下,流露出着急的神情。
“现在是农闲季节,我们戏班子的锣鼓道具都准备齐全了,演员也劲头十足,只是排练的场地还没有搞好。”老陈告诉记者着急的原因。老陈是村里戏班子的司鼓,也是戏班子的发起者和组织者之一。
原来,老陈他们的戏班子排练场地是一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的集体老房子,现在是村老年协会的活动场所。去年,驻村工作队争取资金,对老房子进行了维修,今年,扶贫工作队又争取到一点文化扶贫资金,现在正在购买桌椅板凳,一时还未到位,老陈和他的戏班子只能等待。
“以前,生活困难的时候,大家都没有心思去想这些。现在,日子好了,就想唱唱戏,热闹热闹、高兴高兴。”老陈说道。
2015年,生活日渐好起来的奇峰村村民,在村老年协会的帮助下,成立了一个业余剧团,开始时有10来个人,现在发展到接近30人。农闲时节,他们敲着锣、打着鼓,唱一曲山村小调,很是开心快乐。逢年过节,有邻村的请他们去演出,他们总是精心排练,准备好服装道具,全力以赴。
“山那边的大山村旅游点还请过我们,去给游客演出呢,周围乡镇的敬老院我们也演出过。”老陈说到高兴处,头上的白发也跟着一起颤动。他向记者发出邀请:“过年的时候,请你来看看我们的演出。”
下午5时许,入秋后的第一场阵雨哗哗落下,将奇峰村周围的大山洗得一片葱绿,青山含黛、白云飘逸。正在走出贫困的奇峰村民,也开始追求他们的精神生活了。
链接
近年来,奇峰村贫困户和贫困学生先后接受社会各界捐助物品、资金约20万元。人民银行合肥中心支行还在村民中广泛宣传金融知识,特别是小额扶贫信贷政策,引导有条件的村民利用金融杠杆撬动脱贫攻坚,并在奇峰村投入资金5万多元,安排专职人员,安装布放自助存取款、便民通等金融机具设备,打造精品惠农金融服务社,引导农户积极参与普惠金融,从而实现村民足不出村就能享受到成本低廉、安全便捷的金融服务。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