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月前,数十家媒体齐聚贵州省余庆县,只为关注“医改”这件事。2月16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在余庆召开余庆医改进展媒体沟通会,介绍余庆医改工作总体进展情况。余庆,以在全国公立医院改革中敢为人先,成为的“排头兵”,于是可借鉴、可推广的“余庆模式”、“余庆经验”横空而出。
尽管余庆医改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效,但这仅是贵州近年来坚持不懈实施医改的一个缩影,关于贵州医改的那些事,下面,我们来具体谈谈。
贵州医疗卫生事业,迎来改革发展的春天
2015年,贵州省委、省政府召开贵州历史上第一次全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大会,省委书记陈敏尔提出,要像抓教育一样下更大决心抓好医疗卫生事业,明确要求举全省之力打造健康贵州,以全民健康助推全面小康。
同时,贵州配套出台了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动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意见》,明确了“十三五”及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医疗卫生事业的奋斗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
贵州各地各部门迅速贯彻落实,积极出台相关文件,制定具体方案和工作计划,明确时间表、路线图,落实责任人,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2017年,贵州省政府新增医疗卫生投入高达40余亿元。贵州全省上下对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视程度之高、政策力度之大、推进节奏之快前所未有,贵州医疗卫生事业,迎来改革发展的春天。
大病保险,解除群众后顾之忧
2012年,贵州省启动大病医保试点,经多年的不懈努力,目前,贵州省新农合、城镇居民、职工医保参合(保)率分别达到99%、98%、98.92%,全民医疗保障网络基本形成;新农合参合住院实际补偿比例达到65%,儿童“两病”等24个新农合重大疾病医疗保障继续实施,补偿水平居全国前列。大病保险覆盖基本医保参保(合)群众,支付比例达到50%以上,补偿金额8.24亿元,受益群众15.18万人次。
同时,贵州还通过建立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补助“三重医疗保障”,在息烽县等15个县开展试点,统筹整合新农合、大病保险和民政医疗救助、计生扶助政策,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医疗费用政策范围内实际补偿比例达90%以上,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重大疾病患者等救助保障对象达到100%。
到2016年6月,通过“三重医疗保障”累计惠及65.54万人次,累计补偿费用9.68亿元,为贫困群众多报销医疗费用约1.96亿元。合规医疗费用实际补偿比达到90%以上。有效减轻看病就医压力,让广大贫困群众真正分享到改革发展红利。
此外,贵州还进一步加大大病保险的补偿力度。
2016年9月24日,贵州省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大病保险“一站式”即时结报启动,今后,省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对经转诊住院符合大病保险补偿条件的参合患者将实行即时结报,其垫付资金向大病保险承保公司申报,大病保险承保公司在10个工作日以内完成审核无误后支付结算资金,不得无故拖延其垫付款的资金结算或擅自减少结算资金。
贵州异地看病报销“绿色通道”开通。2016年11月,贵州、辽宁、吉林、黑龙江、海南、四川、陕西、甘肃八省份签署了新农合跨省就医联网结报服务协议,明确协议省份内参合患者经转诊至协议省份的定点联网机构就医,便可享受出院窗口直接结算报销服务,异地看病报销将更加便捷。
其实,关于大病保险,贵州还有一个“小目标”:至“十三五”期末,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5%以上,参保人数达1000万人,新农合实现全覆盖。
公立县级医院综合改革,破解“看病贵”
2016年11月8日,贵州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现场推进会在余庆县召开
2016年,是贵州省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发展最快的一年。
2012年,贵州省12个县列入第一批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2014年,贵州省新增国家级试点县17个,新增省级改革试点县7个,实现了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覆盖率达50%的目标。
2015年,贵州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包括启动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启动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组建县级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实施公立医院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集中采购,建立补偿机制,落实医院用人自主权和经营管理权,制定并落实县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办法,编制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完善县级公立医院内部绩效考核制度,强化监管(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得到有效控制)等体制机制改革。2015年,贵州36个县全部取消了“以药补医”。
2016年,贵州省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覆盖面不断扩大,在2015年实现国家要求的“两个全面推开”的基础上,2016年实现了省级和县级公立医院改革“两个全覆盖”,在全省7个市州、75个县全面实施综合改革,改革公立医院达181家,覆盖全省94.38%的人民群众。
到2017年底,贵州将基本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县域内就诊率达90%,实现大病不出县,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取得实质性成效,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降低到30%以下,群众满意度明显提升,县域内分级诊疗制度基本形成等改革目标。
改革使得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得到有效控制,群众减轻了医药费用负担,满意度不断上升。
“百院大战”促进医疗资源丰富发展
“百院大战”项目之一的普安县人民医院新院区开工
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尤其是优质医疗资源不足,是造成群众“看病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为了补齐医疗资源短板,2015年,贵州新开工和在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大健康医疗产业发展项目2774个,其中,省级医疗机构12个,市州级医疗卫生机构46个,县级医疗卫生机构153个,乡镇卫生院717个,村卫生计生室1846个。在建项目规划总投资284.5亿元。
新开工和在建项目数量、规划投资总额均创历年之最。
2016年,贵州大力实施“百院大战”工程,掀起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新高潮。
贵州遴选了140个综合医院和中医院建设项目,作为“百院建设”重点工程项目推进,主要分布在滇黔桂石漠化片区、乌蒙山区、武陵山区等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人口超过40万的县区、其他少数民族自治县,以及贵安新区,观山湖、新蒲等地,切实缓解中心城市“看病挤、住院难”和农村地区“看病远、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
“百院大战”140个建设项目中,省级医院有10所、市州级医院20所、县级医院110所;计划通过四年努力,实现每千人医院床位数达到4.8张,每千人公立医院床位数达到3.3张(含妇幼保健院床位),中医类医院床位数达到0.55张,使贵州的床位数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进一步丰富贵州医疗卫生服务资源。据悉,2016年以来,“百院建设”工程完成投资45亿元,累计完成投资78亿元,目前已基本建成20个。
“五个全覆盖”和“三年提升计划”
2016年,贵州省加快推进“五个全覆盖”,并全面实施“三年提升计划”,大力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2016年,贵州省完成329所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任务,实现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全覆盖;为198个乡镇卫生院和2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选配执业医师463名,实现乡镇卫生院执业医师全覆盖;199家县级以上公立医院全部接入远程医疗网络系统,实现县级以上公立医院远程医疗全覆盖;为12296所农村中小学校全部配置校医12708人,实现农村中小学校医配置全覆盖;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全覆盖,受益群众达32.51万人次、补偿金额13.88亿元。
2016年,贵州启动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三年提升计划”,力争用三年时间,全面提升我省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有效破解“看病远、看病贵、看病难”的突出问题。
计划到2018年,力争实现40%的综合医院达到三级综合医院建设标准,100%的县级人民医院达到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建设标准,80%以上的县级中医医院达到二级甲等中医医院建设标准,100%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达到国家标准,100%的中心乡镇卫生院达到甲等乡镇卫生院标准,100%的街道办事处(社区)建成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多个医疗计划打造卫生系统专家
2016年8月27日,院士专家医疗卫生援黔行动在贵州省正式启动,院士专家与贵州省部分医院签订援助协议。今后5年,援黔专家团将通过多种形式在贵州开展医疗卫生帮扶工作,助力贵州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
截至目前,共有37名院士、350名专家加入援黔专家团,他们到贵州省大医院、医学院校建立30个工作站(室),培养管理人才,培训骨干医生,指导临床教学、科研,推广医疗技术,打造重点学科等。已经开展的帮扶活动包括医疗卫生援黔专家团团长钟南山等15名院士建立了院士工作站,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樊代明等11位院士到贵州省讲学、培训、示教,多名专家与贵州省医疗卫生机构结成一对一帮扶对子,细化支持合作项目。
据悉,贵州省力争到2020年聚集500名省外医疗卫生专家加入医疗卫生援黔专家团,通过5年的援黔工作,培养一批高层次医学人才,引进使用一批先进诊疗技术,联合攻关一批临床科研项目,打造2个至3个西部领先、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临床重点学科。
同年11月9号,“黔医人才计划”在北京正式启动。从2016年至2018年,国家卫计委将帮助贵州培养200名优秀医学重点学科人才和医院管理骨干人才。实施“黔医人才计划”,目的是为贵州培养一批医学学科顶尖带头人,提升贵州整体医疗卫生服务水平。首期学员,分别赴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医院、中日友好医院等14家国家卫计委委属医院和国内知名医疗机构,进行集中培训。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