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湛:全球疫情导致外部需求大幅萎缩,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迎来重要拐点

2020年12月25日 10阅读 来源:上观新闻

习近平总书记4月8日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强调,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疫情和世界经济形势,我们要坚持底线思维,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当前,要充分认识全球疫情可能给国际贸易和国际秩序带来的影响,树立底线思维,做好最坏的国际形势打算,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抓住机遇进一步落实建立内需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调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努力消除工业农业“剪刀差”,实现我国经济的又一次转型升级。

 1、建立内需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形成从外需主导转变为内需主导的拐点

内需主导应是大国经济的正常状态。在全球疫情蔓延下,外部需求大幅度萎缩,给我国经济带来极大冲击。这正是调整多年来我国形成的高度依赖外部需求的经济发展模式的机遇,可顺势形成从外需主导转变为内需主导的拐点。以内需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除了内需占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规模,更重要的是内需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发展导向和支撑依靠。

首先,大幅度增加对新基建领域和民生相关产业的投资,加大对5G、电子半导体、新能源等信息技术和能源设施的投资力度,推动各行业信息化、智能化,发挥其对产业链的带动效应,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国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其次,继续增加对农业、医疗、养老、教育、环保等重要领域的投资,提升现代化水平,使得人民生活具有更高的幸福指数。

第三,促进传统消费回升,同时积极发掘新的消费热点。以财税补贴、金融信贷等政策刺激大额消费释放,促进住宿餐饮、文体娱乐、交通运输、旅游等行业的消费。鼓励无接触配送、无人零售、直播零售等消费新模式的发展,推进信息、防护用品、卫生健康用品等消费的增长。

第四,要充分认识建立内需主导经济发展模式与调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消除工业农业“剪刀差”的关联性和必要性。实现内需主导经济发展模式必须调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消除工业农业“剪刀差”,这对于建立内需主导经济发展模式至关重要。

 2、强化创新驱动

内需主导经济发展模式更需要以创新发展为第一动力。未来,以信息技术支撑的智能制造、远程办公、网上教育、网络配送、在线娱乐、远程诊疗等行业或业态将会有较大的发展。同时,全球生产格局、流通渠道、技术发展也面临重新调整的关键时期。要加大对区域创新体系的投入力度,通过数据库共享、研发合作、产业链分工、创新政策协同等措施,推进产业研发、设计协同发展,努力攻克技术难关,实现关键中间产品的进口替代,形成品牌、销售和物流网络,弱化对欧美发达国家产业链的依赖,构建起区域产业价值链。

 3、加紧建设“一带一路”

据海关统计,一季度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6.57万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6.4%,但是同期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总额却逆势同比增长3.2%,贸易规模占我国外贸总值的比重首超三成(31.7%)。尤其是东盟在第一季度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占我国外贸总值的15.1%,进出口同比增长6.1%。疫情发生后,新的世界合作体系必然要经历重新构建,我国应借助疫情契机加强国际治理合作,加紧构建“一带一路”利益共同体。继续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搭建轨道交通、信息网络、医疗民生等基础设施,推进“一带一路”产业合作园区建设,释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新需求和新消费动能,打造国际经济合作的新平台。

 4、高度防范金融风险

当前全球疫情面临很大不确定性,除美国外,巴西、俄罗斯的新冠疫情显著加重。各国纷纷实施量化宽松政策,在美国实施不限量货币宽松政策后,许多国家纷纷效仿跟进实施货币宽松政策,全球流动性泛滥。这短期或将有利于部分资金流入中国,但货币宽松将带来全球金融体系脆弱问题,在金融开放度扩大的情况下,资本在国际间大规模流动,有可能带来资本市场的动荡,甚至引发国内金融风险。

 5、加大中小企业扶持力度

一是强化对中小企业的产业链支持,为企业上下游的原材料、中间产品及订单等需求提供市场信息与对接帮助。二是提供用工、物流等方面的后勤保障,帮助开展员工招聘及返岗,保障物流网络的畅通。三是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财税及金融支持,包括加大阶段性税费减免力度,及时落实中小企业普惠性减税、降低社保费等政策,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等。

 6、进一步制定和实施特殊时期个体社会保障政策

树立社会保障应对突发性风险新理念,综合运用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保障手段,充分发挥社会保障制度在突发性风险中“社会稳定器”的积极作用。一是,对于部分困难行业和企业,适当延长前期出台的缓缴社会保险费和减免税收的各项政策措施,或者逐步放宽、分类施策。二是,提高疫情影响失业保险待遇,加大对疫情较重地区失业人员的失业补助金发放,对部分困难中小企业按照一定比例返还失业保险金。三是,将社会救助对象范围逐步从户籍人口扩展到常住人口。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