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兴,百业兴。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口人披荆斩棘、砥砺奋进,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用汗水和智慧构筑起一张张便捷的公路网,架设起一条条便民惠民的交通线,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交通奇迹。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肩挑背驮、靠脚行走,到满大街的自行车、摩托车,再到私家车进入千家万户,湖口实现了从0辆机动车到30697辆的飞跃;从253公里“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农村土路、砂石路,到全县122个行政村全部通水泥路,湖口处处呈现“车在路上走,人在画中游”的美好画面。1995年,湖口县率先在全省实施乡乡通油路,2017年在全市县级率先全部更新新能源公交,2017年成为全市第一个“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2019年大力推进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开通10条镇村公交线路,惠及全县14个乡(镇、场)的20万农村人口;从2000年鄱阳湖上第一座公路桥、2008年鄱阳湖上第一座铁路桥建成通车,从2017年第一趟高铁驶进湖口站;从4处渡改桥、25座危桥改造、象山旅游公路的修建……一串串数字,一个个跳跃的符号,是一代代湖口人矢志不渝的追求。
水上交通 湖口县位于昌九景“金三角”中心地带,交通十分发达,素有“江湖锁钥,三省通衢”之称。长江与鄱阳湖是湖口县的主要航道,江湖水域在县境长54公里。新中国成立之前,湖口县的客运主要依靠木帆船,轮船客运始于1922年,由九江戴胜昌经营,称为“安庆班”。往返于九江至安庆之间,中途在湖口停靠。由于湖口没有趸船,轮船在北门石灰窑附近(今九江船厂江面)江中抛锚,由小划子接送旅客和货物。抗日战争爆发后,湖口县航班先后停航,抗日战争胜利后才恢复航运。新中国成立后,湖口县建立了管理内河、外河轮运的专门机构,开始有定期的正常航班。1951年外河船只开始跑安庆班(九江——安庆),中途在湖口成德门前的趸船停靠。1957年开始设汽车轮渡码头,运载来往于湖口、九江之间的车辆,当时码头设在县城北门口,用木船、木跳板运载汽车过江,遇上风雨恶劣天气便会停渡,1968年轮渡码头移至县城西门塘附近。此后,水路一直是湖口县客货运输的主要交通方式。2000年11月18日,鄱阳湖大桥正式通车,“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湖口步入“高速时代”,从此告别“靠天过江”的历史。
陆路交通民国初期,湖口县没有一条可通汽车的公路,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占领湖口后,强迫民工修筑县城至张青乡、县城至文桥乡的公路,日军投降前夕,两路被炸毁。新中国成立后,县人民政府开始修筑县城至流泗、县城至马影两条公路,此后,公路事业日益发展。
1954年县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对县城东门外大岭进行降坡,当年投资4万元,1956年竣工,降坡长780米。1973年又进行第二次降坡,同时开挖小岭,降坡长达1公里,阻隔城乡的大岭、小岭遂成通衢大道。1995年,县城至各乡镇公路均改造为油路。2000年11月18日,贯穿湖口境内的第一条高速公路九景线建成通车;2010年9月16日,彭湖高速公路建成通车;2011年12月底,全省唯一一条打通铜九铁路K210+954涵的彭湖高速大垅出口至银砂湾工业园道路竣工通车。
1989年,全县公路通车里程为241.34公里,2019年9月,全县公路总里程1190.289公里,其中农村公路里程1108.219公里,国道45.419公里,省道35.651公里,县道134.406公里,乡道311.333公里,村道662.45公里,专用公路1.029公里。湖口交通路网结构日趋优化,运输体系日臻成熟,外联内通、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五横五纵七联”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形成,并日渐融入“国家高速铁路”的大交通网络,湖口火车站是铜九铁路、九景衢铁路、池九高铁线上的重要停靠站和客运站,并与京九铁路、武九高铁、宁安高铁、昌九城际铁路、安九高铁、浙赣铁路等国家铁路连接,湖口铁路的发展迎来了时代新机遇。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新中国成立70年来,湖口交通维系着人们的生产生活,见证着湖口的沧桑巨变,寄托着湖口人民的美好期盼,更描绘出了一幅幅迷人的画卷。今日的湖口大地,告别新中国成立之初靠天过江的时代,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逐步形成铁路、水运和高速公路 “三位一体”的大交通格局,湖口交通必将为湖口从“沿江时代”迈向“山江湖时代”,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续写新的辉煌。(王筱娟)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