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浔阳区扎实推进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实施城市基层党建“五化”工程,有力推动了城区各项工作的稳健开展,塑造了“党建+棚改”“党建+双创”“党建+商会”等品牌,取得较好成效。
实施“组织一体化”工程,使城市基层党建体系“建”起来。三级联动建机制。健全城市基层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深化街道内设机构改革,推进扩权赋能,聚焦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的主业主责;6位市领导与社区结对共建,80个社区(村)与120个市、区单位签订共建协议,86名辖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担任“兼职委员”,共同协商推进社区党务事务。区域联盟聚合力。成立5个街道综合党委,调整优化40个社区党组织,建立区域联盟。开展“八联”活动。共同开展组织联建、队伍联议、项目联办、阵地联用、成效联考、事务联商、品牌联创、服务联做的“八联”党内活动。党员联管树导向。采取积分制量化考核党员,并纳入党员年审、党员评议的重要内容;积极开展党员进社区报到,市、区两级在职党员3100余人进驻80个社区(村),开展“四个一”、三城同创、脱贫解困等志愿活动。
实施“服务多元化”工程,使为民服务的举措和内容“实”起来。党建引领顺民需。在项目一线、基层工作中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全区棚改项目中均成立临时党支部,抽调党员骨干400余人次成立攻坚队,先后升级打造了4个双创楼宇党群服务中心,培育成立了7个商会党支部。三社联动暖人心。积极推进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三社联动”,培育各类社会组织126个,拓展志愿服务,组建民营医院、民办培训机构等10类专业人员志愿服务队伍226支,开展多种志愿活动1540余次。党员结对助脱贫。建立城镇脱贫解困工作党组织、党员联系帮扶机制,区委常委“1+2”、县级干部“1+1”、区直单位“1+N”,与1452户2271名困难群众结成对子,在全市率先实现“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全覆盖,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1300余万元,提供就业工作岗位500余个。
实施“治理网格化”工程,使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氛围“浓”起来。优化网格细治。构建“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片区党支部——网格党小组”为基本框架的网格化管理体系,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工作效率。引领多元共治。先后组建党员服务队135支、党员义务巡逻队83支、青年志愿服务队114支、法律宣讲志愿队5支、社区爱心帮扶小组413个,积极带动全民参与社会治理;积极发动广大群众参与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推进“雪亮工程”建设,深化“浔城志警”活动,公众安全感持续提升。促进基层自治。由社区党组织牵头,积极引导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共建单位、“两新”组织等共同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先后成立186个居民理事会,推动各方力量协调解决问题97个。
实施“配套标准化”工程,使基层服务群众硬件水平“提”起来。优化硬件打造。对全区社区(村)办公场所、综合服务设施进行提档升级,近两年升级打造13个精品社区,改善45个社区办公场所条件,实现80个社区(村)“一站式”党群服务中心全覆盖。推进资源共享。设立“开放日”,积极协调、整合43处辖区单位和“两新”党组织办公场所和资源设施,免费向周边党员群众开放,为辖区内无固定活动场所的党组织提供阵地保障。统筹力量保障。近两年投入基层党建、社区建设经费5200余万元,统筹市、区两级部门帮建社区资金1600余万元,投入老旧小区改造资金3565万元,累计1亿余元。
实施“队伍专业化”工程,使基层一线操作团队“强”起来。“强筋骨”优化梯队。选优配强社区党组织书记,优化社区“两委”班子成员结构,先后公开考录152名社区工作者,进一步充实社区力量。“提待遇”激发活力。建立社区专职工作者“阶梯式”报酬模式,将社区书记、主任的月报酬及其他社区专职工作者和社区退养人员待遇相应提高。“育英才”提能增质。开展全员轮训,增设职业津贴,鼓励社区工作者向专业化发展。(九江报业融媒记者 黄梦如)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