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小乡村一年飞出50亿订单——探寻九江“淘宝村”是如何炼成的

2020年12月25日 10阅读 来源:九江新闻网 

“2019年,电商销售额突破50亿元,仅‘双十一’当天网络成交额就超3亿元。我们的目标是3∽5年让年产值冲破100亿元。”庐山市横塘镇党委书记胡德玉自豪地说。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从事羽绒加工业以来,经过33年的发展,庐山市横塘镇红星村羽绒产业实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产业整体实力得到明显增强。特别是近年来,红星村羽绒产业搭上“互联网+”的电子商务快车,产业规模迅速扩张,产业的竞争力、影响力和带动力显著提升,成为远近闻名的“淘宝村”。

近日,记者走进红星村,只见家家户户的门店里都挂着羽绒服样板,一张张年轻的面庞朝气蓬勃。红星村现有村民821户,其中90%以上从事羽绒关联产业,全村共有羽绒加工企业523家,年产值超500万元以上的企业超过200家,开设网店2000余家。

很难想象,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红星村还是全乡有名的穷村,人均只有三分田,解决温饱都是问题。穷则思变,红星人依托背靠共青服装加工产业的优势,先打工后创业,在积累资金和技术经验后,纷纷回乡创办羽绒加工企业,完成了从小农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闯出了一条自我发展的新路子。

“我们主要是做羽绒背心的线下批发,按照接到的订单量进行生产,一年大概能销售30多万件。”在红星村江山羽绒厂数控车间里,工人们正一边放着音乐一边利索地对羽绒背心进行生产加工。“我每天能加工300来件背心,一个月平均能拿到4000元左右。”万丽芳告诉记者,她原先在外地的淘宝店打工,因为生意不好兴起了回家乡的念头。“听家里人说现在村里发展得特别好,我就回来了。现在在家门口工作,比外面打工舒服多了,赚得也多。”

忙着装运衣料的货车。  

胡德玉告诉记者,经过33年的发展,红星村已形成了一条以辅料、生产、销售为主的完整产业链条,除了羽绒加工企业外,还有各类配套企业近70家。尤其是近年来,红星人在激烈的市场大潮中,转换思维方式,积极抢抓机遇,勇于创新探索,适应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创新销售渠道,使服装产业搭上了“互联网+”经济的高速列车,形成了原料供应、辅料生产、成品加工、包装物流、电商销售等较为完整的“羽绒链式产业”,也吸引了许多高素质的大学生回乡创业。

2009年,黄孝星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红星村,成为村里最早的一批羽绒业电商。如今,他已在淘宝、阿里巴巴、拼多多等各大电商平台经营了7家网店,注册了3个品牌,拥有自己的加工厂。“目前我们卖的最好的单品年销量已经达到了20万件。去年‘双十一’当天,公司营业额就突破了100万元。”黄孝星说,下一步,他想引进高端人才,组建更加专业的运营团队。

红星羽绒电商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一大批村民通过开网店、做微商,走上了富裕路。同时,网上交易大大增加了对相关配套产业的需求,围绕羽绒加工这个龙头,催生了物流、仓储、包装、设计、营销、电商等相关产业,“大众创业、万众创业”方兴未艾。目前横塘镇仅电商行业从业人员就达3500余人,带动周边县、乡约3万人就业,有效提升了农村本地的就业率。

李冬妮和查伟伟母女曾经是红星村的贫困户,靠着在红星村的羽绒加工厂工作,于2017年脱贫,过上了小康生活。李冬妮的丈夫早年病逝,由于要照顾小儿子,李冬妮无法外出打工,就将工厂里的活带回家做,靠着一台缝纫机养大了几个孩子。2017年,小儿子到了上学的年龄,李冬妮就和女儿一起到羽绒工厂工作,每年能有5万余元的收入。“我们村有很多像李冬妮一样的村民,因为要照顾家里没办法出去打工,就把工厂的活带回家做,既可以照顾家庭,也可以工作赚钱,日子都过得很好。”胡德玉告诉记者,随着红星村羽绒产业的高速发展,2019年,红星村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超过2万元,让“石头地、光头山、代代穷、户户难”的横塘农民,率先过上了小康的好日子。 (九江报业融媒记者 商乐/文 欧阳海员/摄)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