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同心托起脱贫梦——彭泽县全力推进脱贫攻坚纪实

2020年12月28日 10阅读 来源:中国九江网 

初秋时节,漫步在彭泽县的乡村道路上,在灿烂阳光的映照下,一条条水泥路直通家门口,改善了昔日的交通环境;一座座标准的安置房拔地而起,圆了贫困户的“安居梦”;一个个特色产业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贫困群众喜获分红……这是该县“真扶贫”“扶真贫”带来的喜人变化。近年来,彭泽县始终把脱贫攻坚列为全县的重要政治任务和重点民生工程,把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作为首要目标,把提高脱贫质量摆在首要位置,抓住产业关键,把握增收重点,脱贫攻坚取得明显成效。据统计,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5831户17205人,截至目前,全县10个“十三五”贫困村和4144户13057人实现脱贫退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5.5%下降到1.3%。

产业引领精心编织致富网

浩山乡海形村过去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交通的不便,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为了改变贫困面貌,驻村帮扶单位和当地政府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依托自然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木耳产业扶贫基地,实现就业1000余人次,吸引周边贫困户50余人就业。“我已经连续两年产业分红3000多元了,感谢党和政府对我们贫困户的关怀……”海形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计丙浩激动地说。海形村仅2018年每股分红资金650元,最高的分红家庭达到了4000元,实现了贫困户逐步脱贫的目标。

太泊湖附近水草丰美,良田万顷,被当地人称为“绿色聚宝盆”,为助力脱贫攻坚,当地政府因势利导,建设高标准农田,引进龙头企业,推广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产业。龙头企业九江凯瑞公司采取“公司+基地+贫困户+市场”的模式,流转土地10万亩,辐射带动周边贫困户940余户,户均年增收3600余元。正在基地干活的贫困户告诉笔者,“在村里的基地干一天活能赚80元,也不累,还有产业分红,有了这个产业基地,脱贫致富就有了底气。”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也是稳定脱贫的长久之计。该县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平台和实施产业扶贫的主战场,全县已建成产业扶贫基地126个,行政村覆盖率达84%以上;成立村级产业扶贫合作社164家,乡级产业扶贫专业合作社10家,建设产业扶贫基地4万亩以上,带动4291户贫困户获得产业扶贫收益257.9万元,户均增收600元。

合力攻坚筑牢社会保障网

“以前,我在芙蓉墩镇务工,一直都是借住朋友的房子,现在搬到了政府给我们建造的新房,过上了温暖的新生活。”黄岭乡金黄村七组村民汪丙华开心地说,没花一分钱,就搬进了现在的安置房。

贫困群众的生活保障一直是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

该县全面推进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工程,大力实施异地搬迁,确保贫困户全部住上安居房,2019年对全县14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C、D类危房进行改造重建。通过开展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救助,加大大病医疗救助等,全面筑牢贫困户社会保障网,让贫困户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同时防止“悬崖效应”。截至目前,全县贫困人口医疗费用报销累计总金额2530.41万元,贫困人口累计大病救治总人数369人,贫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履约累计总人数16860人,累计建立贫困人口电子健康档案总人数17208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累计开展健康体检总人数5712人。

全面落实教育扶贫的各项政策,为2920名贫困学生共计发放补助资金234万元。继续实施“雨露计划”,对全县就读中、高职学生的382人发放补助59.85万元……

担当实干 提升群众幸福感

为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该县大力推荐致富能人为村党支部书记,派遣驻村帮扶单位成员驻村,选派160名优秀机关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实现全县行政村“第一书记”驻村全覆盖;并落实每个乡镇扶贫工作站2名、村级扶贫工作室1名工作人员,推进扶贫扶志教育,提升贫困户精神面貌,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做到“既富口袋,又富脑袋”。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浪溪镇港下村村两委班子积极帮助村民争取扶贫资金,完成了2个新农村点、1个卫生所、1座危桥重建、新修一条3公里的简易公路、重建了2个村民活动广场等项目的建设,村庄面貌焕然一新,赢得了当地村民的纷纷点赞。

浩山乡乔亭村贫困户唐忠于身残志坚,致力发展养鸭事业,在县矿管办驻村扶贫“第一书记”曾银群的帮助下,获得了小额免息贷款,固定了养殖场所,彻底解决了原始的“游牧”放养方式。“如今,养鸭规模是往年的三倍。仅去年一年,养鸭收入达到10万余元,日子越来越好了,现在幸福感满满的。”唐忠于开心地说道。如今他也成为该村脱贫致富的“典型”,由此被人称为“鸭司令”。(来源:九江日报 时海生 彭琴 记者袁东来)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