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清水秀、风光旖旎的德安县生态环境优越,清新的空气、优良的水质、大面积的山林资源和独特的气候,为不少作物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德安县因势利导,对症下药,采取了一系列“硬核”举措,推动扶贫产业在“困境”中谋发展,帮助贫困劳动力在“逆境”中稳增收。截至目前,德安县4个“十三五”省级重点贫困村已全部脱贫摘帽,建档立卡贫困户3322户、9152人,已脱贫3104户、8794人,218户、358人未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0.23%。
4月26日,九江报业融媒记者来到德安县,深入蔡河村、永丰村、梓坊村,实地走访了扶贫车间、茶厂、扶志葡萄专业合作社。
蘑菇大棚铺就致富路。 (九江报业融媒记者 欧阳海员 摄)
因地制宜打开就业“新窗”
走进吴山镇蔡河村村部大院,就听见阵阵机杼声响,热闹非凡。车间里,工人们穿着统一的防尘服,带着防尘帽,紧张有序地生产着。
记者了解到,2019年,这里还是中草药专业种植基地,不少村民在基地里务工。但由于天气干旱、土壤肥力不足等原因,中草药产品品质达不到标准,大量成品无人收购,基地也因无法维持正常运转而不得不关闭。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部分村民无法外出务工或延迟务工,让本地村民尤其是贫困户就业务工以保障他们的收入显得尤为重要。
今年2月中旬,蔡河村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决定以“党建+脱贫+公司”模式,由村集体创办,党员、村民、贫困户参与,成立蔡河村医用敷料加工车间,主要为德安县美宝利医用敷料公司进行医用敷料产品代加工。经过约一个月的改造,蔡河村医用敷料加工车间开始了运转,打开就业扶贫的一扇“新窗”。目前车间提供就业岗位20余个,其中吸纳贫困劳动力5人。
今年51岁的刘华荣就是车间里的一名工人,他主要的工作就是计件和协调生产。“以前我在外打工,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在家门口工作不但收入稳定,还能照顾母亲,心里踏实多了。”刘华荣说,他每个月的工资大约是2600元,而车间内熟练的生产工人,每个月可以拿到3000元左右的工资,“车间还包午饭”。
在经历了中草药种植项目的失败后,蔡河村并没有一蹶不振,而是正面困境、因地制宜拓宽路径,正是有这样的精神,最终将逆境转变为发展机遇。
“扶贫茶园”采茶忙
沿着478乡道,记者一行跟车来到位于大山深处聂桥镇永丰村,转过一个路口,眼前豁然开朗,这里便是种茶面积300余亩的永丰茶厂。土质好、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正是看中了这样得天独厚的优势,永丰茶厂于1981年在此建厂。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2015年,永丰村新增种茶面积120余亩,福建莆田茶商慕名而来。村“两委”与茶厂进行协商,利用村内闲置的小学校舍,新增一条高技术含量的生产线并争取项目资金47.5万元购买一套新的制茶机械,连同茶园一起进行租赁。租金主要用于分给在茶厂务工的贫困户以及生活较困难的贫困户。目前,茶厂约40%的采茶工人是贫困户,后期还可带动周边十余户贫困户务工,预计每户可增加收入约2000元。正在采茶的贫困户邓金枝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政府为我安排了公益性岗位,有稳定的收入,有空时还可以来茶园采茶,以我的采茶熟练度,每天可以领到七八十元。”
在制茶车间内,茶叶加工如火如荼,香气扑鼻而来,沁人心脾。多种包装的茶叶摆放在品牌陈列架上,等待着游客的挑选和品尝。天时人和加上地利,随着磨乌线全线通车,在永丰茶叶这张响当当的名片的基础上,永丰村还将发展有机蔬菜水果种植、观光农业、红色旅游等项目,相信不久后,一个美丽、文明、和谐的新永丰一定能够在大山深处悄然兴起。
小葡萄变身“扶志果”
说起葡萄,聂桥镇梓坊村最有发言权——全村耕地面积2000余亩,葡萄种植面积就有1200余亩,是赣北最大的葡萄种植基地。基地年产葡萄420万斤,年销售总额达1680万元,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使得这里的葡萄不但种类繁多而且汁多味甜,夏黑、巨峰、奶油葡萄等品种远销多地。
虽说种植规模大,但真正让梓坊葡萄打响名气的还是葡萄文化节。2015年前,村民销售葡萄的主要方式是在路边摆摊,销售量受到很大限制。为了打开梓坊村的葡萄销路,从2015年开始,梓坊每年都会举办的葡萄文化节,引来成千上万名游客,不光现场销售,后续订单也是应接不暇。
为了发展集体经济和壮大扶贫产业,梓坊村还采用“一领办三参与”的模式,成立了德安扶志葡萄专业合作社,其中有5名贫困户入股,每人入股4000元,每年在葡萄基地务工收入合计2万元,待葡萄丰产后,可以按照持股比例分红,预计每人可以分红4000元,村民在基地的流转土地租金收入每年9000元。此外,合作社每年交租金6万元到村委会,该笔租金被用于发展公益性失业和帮扶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使得受益的贫困户人均年增收850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000元。
梓坊村驻村第一书记蔡龙龙说:“之所以叫扶志葡萄专业合作社,是因为贫困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甘于贫困,只要贫困户的志气树立起来了,致富的办法和干劲自然就有了,扶贫的目的才可能真正实现。所以,扶贫先扶志是扶贫工作的首要任务。”
记者手记▶▶▶
采访中,给记者一行留下深刻印象的有两件事。
首先是基层工作人员的勤恳务实。介绍起扶贫工作,扶贫干部们不用材料,一个个数字不假思索脱口而出,显示出了他们对工作的认真负责以及对业务的熟悉了解。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这些基层工作人员真正地站在贫困户的角度想问题,千方百计想办法帮助他们尽快摆脱贫困,让人印象十分深刻,很受启发。
另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贫困群众的一张张笑脸。接受采访的贫困户大都是老年人,年龄最小的也有51岁,他们大多是因病或丧失劳动能力致贫。如今,在扶贫政策的帮助下,他们不但在家门口就业,还有了稳定的收入。虽然他们大多不善言辞,但说起如今生活的变化,脸上带着掩饰不住的笑容。我想,这笑容就是对扶贫成果的最好回答。(九江报业融媒记者 李超铭)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