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虽是初秋,但天气仍有些炎热。在武宁西海湾景区,游客们乘坐游船,畅游西海的同时感受清凉。沿途不仅可以领略到优美的山水风光,还能欣赏到文化表演。今年以来,武宁县主动更新旅游理念,着力做好做细“安全游”“快乐游”“惠客游”“国标游”“回头游”五篇文章,打好提振文旅消费“五游”组合拳,全县旅游业呈现“V”型回升,1~7月份接待游客421.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8.8亿元。
着力打造“安全游”。这几天,市民吴先生租了一辆大巴,载着从南京来的亲戚到武宁游玩。期间,吴先生看到景区严格落实“限量、预约、错峰”的要求,安全有序接待游客。据了解,武宁始终把安全放在首要位置,扎实做好景区有序开放、有效防控。推行“零接触”智慧化旅游。积极推进“一部手机游武宁”和“山水武宁旅游网微信公众号”智慧化建设,整合景区、景点以及交通、购物、饮食等涉旅数据,打造山水武宁旅游服务数字平台,开通旅游景区电子支付、电子票务系统,实现景区景点“零接触”“闪入园”;推行“预约式”精细化服务。紧盯重点假期、热门景区,严格推行实名预约、控制总量、限流分流、分区开放等措施,精准把控景区人流车流;推行“全方位”立体式保障。建立“1+N”工作机制,形成旅游预测预警机制,打造“安全游”环境。
着力打造“快乐游”。按照“全域全业全景”要求,将整个县域当作一个大景区来建设。生态一体化,打造“全域可游”大景区。全力推进“全境护山、全域理水、全面治污”,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5.5%,庐山西海界牌断面水质达到I类(全省唯一),荣获全国首批、江西唯一的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城市全景化,打造“一步一景”山水城。把城区作为“全域游”的大本营,坚持“城景并创”,持续推动“景城一体”建设。打造最美西海岸线、“武宁之窗”环湖生态景观带、“长水桥中桥”等精品工程;乡村园林化,打造“遍地生花”休闲园。武宁60%以上的旅游资源在乡村,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完成1704个新村点建设,建成2个美丽宜居示范乡镇、20个美丽示范村庄、30个景观节点和2000户美丽示范庭院,精心打造220国道“幕皋风情”和305省道“九岭风光”两条美丽示范风景线。
着力打造“惠客游”。武宁积极推进旅游与各行各业相结合,让游客玩在其中、学在其中、乐在其中,得到全方位的“实惠”。打好特色文化牌。积极推进“旅游+文化”,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鼓歌”“采茶戏”搬上景区舞台,大型实景水秀旅游演艺项目“遇见武宁”实现常态化演出,武宁大剧院持续上演高水平演出,为游客端上一道“文化大餐”。打造一批红色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教育体验基地,成功打响“研学旅游”新名片;打好运动康养牌。依托中药、温泉等康养资源,引进山水菁华养生养老等项目落户;打好价格亲民牌。推出“武宁人游武宁VIP卡”“致敬最美逆行者”等一系列优惠减免政策,组织参加“江西人游江西·万人走进山水武宁”“全国学子暑期乐游江西”等活动,让来访游客受益获利。
着力打造“国标游”。对标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要求,以国家5A级景区的标准,推进景区创建,打造特色品牌,实现旅游规范化、标准化、一流化。品牌创建向“国字号”看齐。不断丰富旅游品牌内容,现已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3个、国家3A级景区7个,省生态旅游示范区2个、省旅游风情小镇2个、省3A级以上乡村旅游点12个,成功入选“2019年全国乡村旅游夏季精品线路”;景区配套向“国际化”迈进。围绕旅游要素,全面完善设施配套,规范市场秩序,进一步提升旅游发展软实力。以“山水武宁”全域旅游集散中心为核心,构建通达庐山西海各景点的“水上公交”,直升机通航基地常态配备直升机,实现10分钟通达所有景区;旅游服务向“最优质”提升。发布山水武宁旅游地图,推出“山岳武宁、水上武宁、夜色武宁、康养武宁、乡村武宁、空中武宁”六条特色旅游风景线,为旅行社、自驾游客提供高端定制化旅游服务。
着力打造“回头游”。6月初,2020第六届山水武宁“新光杯”杨梅节新闻发布会暨启动仪式在武宁西海湾燕码头举行,无论是在启动仪式现场还是在杨梅基地,各品种的杨梅让人垂涎欲滴、大饱口福。记者了解到,武宁推进旅游业态融合,真正把武宁打造成游客“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的特色旅游目的地。打造“特色IP”。坚持“产品为王”的理念,围绕“一季一主题,一月一活动”举办旅游文化节庆活动,依托特色活动,持续为游客提供高品质的旅游王牌产品,实现“全年无淡季”;推动业态升级。积极推动旅游业态提升和产业升级,深度推进“旅游+工业、旅游+商业、旅游+农业”等多业融合,成功打造一批产学研综合体。开展“武宁有礼”文创产品大赛,通过“网红直播+带货”的方式,将一批独具武宁地方特色的高端旅游商品推向市场,深耕“山水武宁”“中国最美小城”品牌,吸引大量游客慕名而来。(九江报业融媒记者 陈诚)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