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俊军同志简介
周俊军,男,汉族,1972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学历,江西瑞昌人,现任江西省瑞昌市禁毒办专职副主任。周俊军对传统农村警务信息工作模式进行改革,成功创建了“图—房—人”三位一体的警务室信息平台,为打击和预防犯罪,和谐警民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身边的同事都称他是“农村警务信息改革的领头羊”。创建的工作法,2009年在江西省全面推广,同时也被全国大部分公安机关借鉴应用。他2013年当选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2017年当选党的十九大代表。荣获“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公安机关爱民模范”“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全国政法系统优秀党员干警”“全国先进工作者”等称号。
事迹材料
周俊军,男,1972年生,江西瑞昌人,现任瑞昌市禁毒办专职副主任。2005年参加公安工作,从警14年来,他始终牢记警察的职责和使命,不忘初心,扎根基层,创新推进农村警务信息化改革,始终在瑞昌公安的发展道路上而为之奋斗。
他原是一名中学副校长,2005年,通过公务员考试,实现了他人生的第一次转折。刚参加公安工作,两眼一抹黑,但他始终坚信,“成绩是奋斗出来的”。他主动请缨,来到瑞昌最偏远的洪一乡做了一名普通的社区(警务室)民警。
洪一乡面积100多平方公里,17000余人口,104个自然村,与湖北省交界线达175华里,工作条件艰苦,治安环境复杂。刚到洪一时,周俊军满怀信心,也暗下决心,凭自己对警察职业的热爱,凭自己当过十年老师的工作经历,全身心投入,一定可以做好工作,一定能当一个群众喜欢的警察,无悔自己的选择。
到洪一后,为了尽快熟悉辖区情况,顺利开展工作,周俊军到档案室去查资料,翻台帐,面对抽象的文字,看过后脑子里还是很模糊。他就天天身上揣着笔记本,走村串户,走到哪记到哪,周俊军想把辖区的情况记在脑子里,变成“活字典”,可辖区人口多,信息量大,他想记也记不全,需要信息时,还得查档案、翻记录。再说就算他记下来了,如果有一天他调走了,这本“活字典”也就带走了,新来的民警又要重复这一复杂而艰难的“劳动”。这样低效率的,日复一日的重复劳动,引起了周俊军对农村传统社区警务工作的思考,他想:在信息化时代,为什么不能用电脑来处理、储存和管理信息呢?为什么不能用信息化方式,方便快捷地开展工作,服务群众呢?于是他产生了创建警务室信息平台的想法。
创建信息平台,首先得采集信息。从2006年10月份开始,周俊军每天挎着背包,带上相机,骑着摩托车,穿行在山道田埂之间,白天走村串户,采集信息,晚上钻研电脑技术、处理信息、制作平台,经常是挑灯夜战,忙到深夜,第二天又投入到采集工作中。建平台的一年多时间,他跑遍了辖区的每一个村庄,每一家农户,行程6000多公里,拍下了9000多幅照片,记录下文字信息5000多条,制作表格400多张。
如果说,下功夫走访、采集信息是一件耗时费力的辛苦活,那么,在电脑中编辑、应用好这些信息,更是一个难题。周俊军对电脑技术懂得不多,没有时间参加培训,也没有老师指导,只好自费买来一千多元的电脑书籍,对着书本自学,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他就利用双休日,到电脑公司向技术员请教。就这样,经过400多个日日夜夜的苦战,边建边用,3次改版,洪一警务信息平台终于建成了。他的信息平台将辖区内每家每户的房屋位置、照片、人员状况、重要物品,还有变压器、移动基站、各类商铺等全部录入电脑,几乎把整个洪一乡都搬进了电脑。
信息平台建成以后,查什么都很方便,一点鼠标,一目了然,极大地提高了警务工作效率,极大地方便了人民群众。利用此信息平台,为邻县来追逃的战友提供了逃犯准确的藏匿地点,为打工回乡的村民找到了丢失在班车上的旅行包,使骑摩托车摔伤的群众得到了及时的救治,也为村民找回了走失到邻省的耕牛等等,发挥了此信息平台的真正作用。
但周俊军深知,信息平台只是辅助工具,搞好辖区治安,靠的还是辖区群众,因此,他把采集信息的过程,当成走访群众、熟悉群众、与群众交朋友的过程,当成为群众服务的过程。他总是一边采集信息,一边想方设法办好群众的小事小案,尽可能关心群众的冷暖疾苦。正是这个信息平台的建立和服务,使周俊军与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如今他往任何村庄一走,都会有群众热情叫他到家喝杯茶,歇歇脚,完全把他当成了自家人,群众对他的工作也给予了极大的信任和支持。
周俊军的成功探索,代表了信息化警务建设的发展方向。他创建的信息平台2009年在江西省得到推广应用,时任公安部副部长张新枫曾组织在瑞昌召开公安信息化警务改革现场会,全国大部分省份社区警务信息化建设借鉴了周俊军的做法,为全国警务信息化改革开了先河,周俊军也被誉为农村警务信息化改革的“领头羊”。(瑞昌市 吴波供稿)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