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上海自贸区的法律授权,破除地方审改‘天花板’问题并总结审改经验,形成审改的自贸区模式。”这是2014年民革市委在市政协大会发言《上海审改,再接再厉》中的一段建议。发言人言毕,便引来现场一阵议论。
相较往年,今年“两会”的“减法”做得更彻底,从会期的控制、精简的报告到简朴的会风、紧凑的发言可见一斑。与之相反的则是,政协广开言路,大会发言的平台不断向外延伸,不再“排排座”,有越来越多的人得以站上这个绝佳的舞台。大家各展所长,为上海的发展建设出谋划策。
8分钟的发言,短暂又漫长。台上发言者气定神闲,台下的民革市委工作人员却感到莫名的紧张扑面而来。这压力究竟从何而来?原因就在于,几分钟的发言集结了民革广大党员的智慧与支持;仅千余字的文章,经民革市委专家团队反复讨论、推敲、打磨,前后修改了不下三、四十次……
其实,不仅是今年,也不仅仅是这份大会发言,还有更多的提案与建议未曾言说。说不尽的背后,凝结的是“民革人”默默的努力。
博与专
从某种程度来说,提案的质量反映了党派参政议政能力的高低与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状况。只是,提案要出精品,要做到“不一般地建言,不建一般的言”,又谈何容易。
识民情,接地气。从改善地铁网周边公共交通问题到加快推进地方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从稳定上海绿叶菜供应到缓解住房保障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从强化老年照护服务到重视医务人员心理健康……这些都是民革市委经深入调查研究,精选的提案选题。不难看出,这林林总总、既抓热点也抓冷点的提案,事关民生保障、百姓冷暖,长远发展、长治久安等一系列议题,面广量多。
然而,提案工作终究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工作要再上一个台阶,我们的突破口是什么?着力点又该在哪儿?“扬民革不可替代之处。”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民革上海市委主委高小玫如是说。为此,在提案选题时,近年来民革市委越来越凸显鲜明的原则,即在“专”字上下功夫。
围绕民革中央提出的社会法制、“三农”、促进祖国和平统一这三个参政议政工作重点领域,民革市委着力研究自身特点,错位关注,并逐步构筑具有专业优势、研究基础的领域。如社会方面,市委逐步梳理出在社会保障、财政监督、社区建设方面可寄予的党内资源。还有“三农”问题,民革松江区委已连续四年对“三农”问题提出了提案,研究农村改革的“松江经验”。再说近年来民革的聚焦点——法制领域。上海民革现有两个政法大学院校支部,还有不少律师委员和在司法界工作的党员,专业队伍保障日趋完备。为在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领域参好政建好言,2013年民革市委与上海市律协还突破性地达成了共建关系。双方在建立高层沟通协商机制、完善调研研讨机制等方面开展合作,以求更好地实现有序化的政治参与。而这一新拓展的渠道确实在民革的参政议政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就拿2014年《上海审改,再接再厉》这一大会发言来说。该发言由市决咨委“关于上海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课题转化而来,其中“将审改纳入法制化轨道”是课题的核心观点之一。围绕审改中的法律问题,民革市委与市律协联合召开了以“上海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主题的研讨会,课题由此从法律角度得到极大的完善,并最终被锁定为民革大会口头发言议题。
提与办
民主党派提案与建议要与民主政治、社会发展相适应,要与执政党当前的政策倾向及关注点息息相关,提案调研分析要踏实深入,所提建议要具有针对性、可行性……这一系列的要求,使得做好党派与执政党之间的联系工作,协调好相互之间的认知、观点显得尤为重要。
2009年,民革市委首次尝试召开提案承办单位座谈会,邀请提案承办单位和提案人面对面交流提案承办情况。相比过去冷冰冰的电话或书面答复形式,提案人能从中及时了解提案后续办理情况,明确提案建议中的不足。不少提案人由此大受启发,之后更注意提案撰写时案例的运用和建议的细节化。另一方面,提案承办单位也能毫不讳言地提出办“案”的困难和某些建议的不可行性,坦诚的交流往往更容易得到提案者的理解。这“提”与“办”的良性互动、理性沟通,本质上反映出的是提案办理的协商精神,其效果毋庸置疑,既影响了党派的提案能力,又提升了执政党威信和执政水平。
初尝甜头后,市委每年定期举办提案承办单位座谈会。2013年,在市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上,民革市委提交的10份组织提案和3篇大会发言,提案承办单位全部上门答复了提案,有8份提案办理结果为“解决或采纳”,参政效果显著。其中,“关于缓解上海住房保障发展中深层次问题的相关建议”提案引起市政协的重视,被列为市政协主席督办提案,后被评为优秀提案。提案“社区老人智能健康监护管理模式创新的有关建议”进行了半年的实证研究,承办单位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认为该提案“经过严谨的规划、取证与信息、数据等对比研究分析,给我们相关政策制定以很大的启发”。不久,试点示范社区浦东新区塘桥街道就建设起了“健康管理信息平台”。而“关于改进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工作的几点建议”,承办单位市政府办公厅则在答复中明确表示,“把公开透明作为政府工作的基本制度建设具有现实意义,并予以积极采纳”。还有,“关于改扩建淞沪抗战纪念馆,建立国家级抗战文化主题纪念馆的若干建议”受到主办单位宝山区政府的重视,宝山区政府会同市委宣传部、市发改委、市文物局等单位联合召开提案推进会,确定将建立抗战文化主题公园列入计划。由此,该提案也被纳入市政协跟踪提案行列。
老与新
参政党组织逐渐走向成熟,其职能的发挥必定更加依靠组织的力量。更进一步说,就是依靠“人”的力量。
专门委员会历来是党派参政议政的主力军,上海民革也不例外。以民革上海市第十二届委员会为例,其承接课题65%由专委会承担,26个课题中有17个由专委会承接;市委研究课题的30%由专委会或工委会担当完成,48个研究课题中有15个是由专委会承接。市委向市政协提交的组织提案和大会发言中有超过60%是来自专委会或由专委会委员撰写。这一组组数字标示着专家型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2012年民革市委换届后,对照履职要求,从民革履职的重点领域调整了专门委员会的机构设置,尽可能地配置了党内的人力资源。除了按专业领域划分,本届市委还新设立了两个中心,在保留经济中心之外,增设社会与法制工作者活动中心。这是一个面向相关领域党员,同时发挥新老党员作用、培养人才的平台。
这些平台分别由主委班子成员或党内专家担任主任,配置骨干老党员和年轻新党员,以老带新。老党员热爱民革组织、社会威望高、治学严谨,而有专业所长、无参政议政和党务工作经验的青年党员则胜在思维活跃、工作热情。经验丰富的老党员倾囊相授、奖掖后进,受前辈参政议政成果和人格魅力的感染,年轻党员们进入各专委会后,通过参加课题调研和专委会活动,迅速进入角色。对于承担一些重要的提案或课题工作市委领导也给予充分信任,给青年人压担子。比如,连续两年的决咨课题均由社科院支部、华政支部的青年党员承担;又如,2013年,市委青年工作委员会参与了民革中央妇女青年委员会关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流动儿童青少年)成长发展问题研究”的课题工作。新一届市委青工委虽羽翼未丰,但市委主委高小玫获悉课题情况后,指定青工委“接招”。这份信任的压力被青工委委员们转化为工作的动力,他们先后走访市教委、市体育局等多家单位调研,讨论课题的框架和总体思路。为了更好地佐证调研报告的观点,课题组先后印发了420份问卷到浦东、黄浦、静安三区的9所中小学,问卷对象囊括学生、家长与老师。之后,课题组又到市教委反复核对相关数据。最终,这项课题因贴近民生、调研扎实、数据准确,被转化为民革中央的提案。
用心不倦,不拘一格,努力构建以各专委会为龙头,以党内代表人士和中青年党员为骨干,以基层支部为依托的参政议政工作三棱镜,并集中在提案工作中发光发亮,今天的我们对“发挥党派作用”这句话有了更真切的体会。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