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16日,距离4月8日武汉解除离汉通道管控整整100天。
这100天,武汉加速重启,“云”招商、“云”签约,复工复产,搏杀二季度;继续绷紧安全的弦,推进疫情防控常态化,开展集中核酸检测;保高考、战汛情,“突出重点、全力以赴,尽锐出战、决战决胜”。
这100天,武汉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爬坡过坎、滚石上山。面对一场场大考,武汉一仗接着一仗打,一关连着一关闯,积小胜为大胜,为疫后重振和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是连续作战的100天——
武汉重启当天,以一场“云招商”吹响战斗的冲锋号。国内外近百家知名企业高层及商协会代表“屏对屏”“线连线”相聚云端。69个投资项目当场“云签约”,总金额2451亿元。两天后,总投资达1865亿元的100个重大项目又在武汉集中开工。
疫后重振的武汉紧锣密鼓,经济高质量发展快步推进。
4月“大城重启”、复工复产,5月集中核酸检测、测出安全与干净,6月经济发展再加力、“搏杀二季度”,7月保高考、战汛情、守土有责决战决胜……短短3个多月里,武汉连续正面作战,“硬杠”各种大仗硬仗恶仗,毫不退缩。
6月28日,市委十三届九次全会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中共武汉市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加快推进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决定》《中共武汉市委 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努力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答好时代考题。
100天的连续考验,验证了武汉不愧为英雄的城市,武汉人民不愧为英雄的人民。
这是敢打敢拼的100天——
打开城门不等于打开家门,武汉重启后,坚持疫情防控不松懈,继续在防疫的道路上拼打。“保持社区排查力度,工作不松、要求不变、标准不降”,在下沉干部有序撤离以后,物业单位、小区业委会,志愿者积极参与,构筑起群防群控的人民防线。
这100天里,武汉经济发展逐步驶上高质量发展的正轨,全市上下全力以赴复工复产,“满弓发力”成二季度主基调。
4月,华为公司的长江鲲鹏生态创新中心在汉揭牌。这一项目从想法提出到落地,用时一周;
5月,武汉地铁59个在建标段全面复工,全年445亿元投资目标一分不减,1.5万名施工人员全部到岗,日增产值逾亿元;
6月,小米集体进驻新落成的小米武汉总部大楼,武汉市又与小米集团、金山集团签订小米、金山(武汉)总部二期项目战略合作协议……
疫后重振困难重重,客观形势要求武汉不能走寻常路,要敢打敢拼、杀出血路。武汉要求,各级各部门要当“有呼必应、无事不扰”的“店小二”,把企业和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第一时间解决问题和困难。“搏杀二季度、冲刺三季度、决战四季度”,武汉正努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
这是从严从实的100天——
千万人级别的核酸检测,在全世界也是罕见的大事,武汉干下来了。
从5月14日0时至6月1日24时,武汉集中核酸检测989万余人,未发现确诊病例。这一结果向全世界传递出信息——武汉是干净的、安全的。
高考延期一个月,战疫和战汛双重压力叠加。7月8日17时许,5万余名高考考生走出考点的同时,武汉交出了一份圆满答卷:全市考点无体温异常发热考生、无备用隔离考场启用、无突发事件、无考务偶发事故、无因渍水和交通问题误考考生。5个零的答卷体现武汉应考“硬实力”。
一支顶得上、过得硬的干部队伍,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大城重启以来,武汉多次在强化干部队伍建设上发力,要求着力培育“实干型”“攻坚型”“创新型”“团结型”“廉洁型”干部,将有经验、有点子、能扛事的能将干将,配备到“一把手”岗位、充实到重要岗位。
这100天里的每一场仗,需要每一位参与者的勇于担当和守土尽责。“严”和“实”的作风,是我们打胜仗的坚强保证。
这是尽锐出战的100天——
打大仗打硬仗,必须派出主力部队,用上最精干的力量。
28.77米,7月12日-13日,武汉水文史上第四高洪峰通过武汉。面对洪峰,武汉的底气在哪里?一组数据显示,截至15日15时,全市累计出动巡堤查险人员共213636人次,其中县级以上领导干部5756人次,军警2704人次。
一批英雄的武汉人奋战在长江、汉江大堤上,有的才下抗疫战场又上防汛大堤,有“父子兵”携手坚守抗洪一线,有高考生主动请缨驻守大堤,有“00后”组成的巡堤队伍……
7月1日,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新冠疫苗研发实验室和生产车间综合体落成。这一车间新冠病毒灭活疫苗的设计年产量,是1亿剂。
当下,从战疫到战汛,武汉广大干部尽锐出战,脱下防护服再穿深筒靴。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全市各级领导干部深入防汛一线,巡堤查险,转移群众,调运物资,筑牢防汛的“铜墙铁壁”。
100天前,武汉是世界的风暴眼。100天后,武汉成为一个风向标,为疫后重振、复工复产、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输出更多“武汉样板”“武汉经验”。
“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通过一次次大考后的武汉,必将拨云见日,遇见更强大的自己、更美好的明天!
■ 复工复产 4月8日至今
4月8日零时起,武汉解除离汉通道管控措施,有序恢复对外交通。武汉企业复工复产、招商引资随之进一步加速。爬坡过坎、滚石上山,搏杀二季度、冲刺三季度、决战四季度,武汉主动作为、快干实干。
4月8日零时,武汉市解除离汉通道管控,有序恢复对外交通。图为工作人员移除围栏。
100天来,武汉马不停蹄举办央企、世界500强与全球知名外企等5场大型“云招商”活动,线上与线下结合,扩大国内外企业家参与武汉重振。超过200家知名企业参加武汉经贸活动,签约投资总金额超5000亿元。
主动作为快干实干,做好“店小二”
疫后重振 经济发展战跑出加速度
4月8日,武汉重启。遭受重创的武汉,复工复产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全市最大的单体工业企业东风本田产能不足,整个3月只生产了1000辆车;蔡明纬餐饮加盟店老板黄婷婷两个多月没有营收,因不断增加的人工成本,陷入困境;武汉君善建混凝土有限公司,因市场萎缩,面临着自公司创建以来最大困难。
武汉重启,是一蹶不振,还是逆势重振,全球瞩目。著名经济学家张燕生由此论断:对于世界来说,武汉克服疫情带来的重创,绝处逢生,触底反弹,在这个基础上创造出新的生活、新的时代和新的武汉,将会给世界带来信心和希望。
4月26日,联塑科技发展(武汉)有限公司厂区一片繁忙,一批批产品从这里发往全国各地。
在武汉疫后重振的关键时期,中央研究确定支持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一揽子政策,从财政税收、金融信贷、投资外贸等方面明确了具体措施。随后,中国人民银行、商务部、农村农业部等中央部委密集出台支持湖北武汉政策。
“在湖北武汉最艰难的时期搭把手、拉一把”,成为全国企业界共识。
陈东升等“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的14位民营企业家代表,第一时间来汉洽谈项目,用资金投下武汉信任票。5月15日,全国过半央企组团在汉签下37个重量级项目,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建红宣布“我们投资1000亿”。
有全国作为坚强后盾的武汉,尽锐出战、决战决胜,打响疫后重振经济发展战。
围绕企业复工复产中的痛点、难点、堵点,武汉各级党委政府全力做好“店小二”。
4月21日,在武汉市复工复产企业用工招聘会临空港经济开发区(东西湖区)分会场,52家优质企业携近2500个岗位参展。图为应聘者在门外有序排队准备入场。
——找人才。政府安排“点对点”班车,帮助企业员工返回武汉。线上线下联动,举办多场招聘会,为企业揽才。在多部门协调下,东风本田千名员工乘坐武汉首个返岗复工专列复工复产。目前,东风本田产能已完全恢复,销售也超过去年同期水平。
——找资金。3月以来,武汉推出“纾困”基金,为企业“输血”。截至目前,仅“汉融通”平台就为企业成功融资11000多笔,总额超过540多亿元。黄婷婷的餐饮店仅用了一天半就获批20万元贷款,渡过了难关。
——找市场。武汉举办多场企业供需对接会,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在武汉开发区(汉南区)举办的首场供需对接活动上,武汉君善建混凝土有限公司收获了价值近6000万元的采购订单,解了燃眉之急。
爬坡过坎、滚石上山,搏杀二季度、冲刺三季度、决战四季度,武汉主动作为、快干实干。
5月8日,武汉国际广场一家品牌服装店内,营业员正在娴熟地直播卖货。
华为公司深切感受到“与时间赛跑,只争朝夕”的武汉速度。4月23日,华为武汉研究所负责人表示,希望上半年在汉落地鲲鹏生态创新中心。4月30日,双方即完成“云签约”。
山东得象电器科技有限公司切身享受到“有呼必应、无事不扰”的“店小二”服务。这家刚投产的公司,从签约到投产仅用了两个多月,公司负责人说:“不用我操心,各种手续、厂房装修、员工招聘,公司所在的黄陂区都解决了。”
奋发有为的武汉,打破时空局限,创新各种“云平台”,为全球探索出一条疫后重振之路。
这100天,武汉马不停蹄举办了央企、世界500强与全球知名外企等5场大型“云招商”活动,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方式,扩大国内外企业家参与武汉重振。据统计,超过200家知名企业参加武汉经贸活动,签约投资总金额超5000亿元。
这100天,武汉举办了两场“云开工”,孙宏斌等知名企业家参与其中。4月、5月连续举行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额超2000亿元,有力推动全市经济发展。
云招商、云开工、对接、云金融、云招聘……武汉踏“云”而行,跑出了疫后重振的加速度。
今年1—5月,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恢复,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降幅均有收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等行业工业增加值持续增长。
6月12日,东风公司技术中心试制车间,国内首款完全自主研发的L4级5G自动驾驶汽车——东风Sharing-VAN正式量产下线。
韧劲十足的武汉,获得越来越多企业青睐。
世界500强企业霍尼韦尔不改初衷,将企业新兴市场中国总部落户武汉,成为2020年第一家在汉成立公司的世界500强企业。在小米武汉总部刚投入使用之时,武汉市与小米集团、金山集团签订小米、金山(武汉)总部二期项目战略合作协议。
过去的100天,武汉经济重燃生机、浴火重生。将来的100天,武汉要变压力为动力,化危为机、逆势崛起。
■ 核酸检测 5月14日开始
5月14日,武汉召开“全市加强核酸检测加快筛查无症状感染者”工作部署会,随后,对全市市民有序开展核酸检测,全面筛查无症状感染者,让全国人民放心,让武汉人民安心。
5月24日,汉阳区全民健身体育场核酸检测采集点,市民排队登记,依次进行核酸采样。
6月2日,湖北省新冠疫情防控指挥部新闻发布会公布武汉集中核酸检测结果:5月14日零时至6月1日24时,武汉共对989.98万居民完成核酸检测,未发现确诊病例。
打消疑虑让全国人民放心
集中检测 展示一个安全干净的武汉
7月12日,湖北省疾控中心表示,全国30个省份均可凭湖北健康码“绿码”通行,且不需要核酸检测证明。
湖北省内外的人民群众无不为之欢欣鼓舞。他们知道,这一来之不易的局面,与武汉5月进行的千万市民集中核酸检测排查有直接关系。正是这一场大检测,推倒了横亘在人们心中的隐形门。让湖北、武汉的人民日常生活和经济社会秩序稳步复归,市内外、省内外的交流快速走向正常化。
回首5月中旬,那时武汉市疫情虽然得到了有效遏制,但来汉复学、经商、交流的人们心头多多少少都仍有疑虑,武汉人去其他城市也常遭遇隐形门。为更好推进复工复产,让全国人民放心,让武汉人民安心,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谋划开展集中核酸检测排查,并定下检测免费、优先排查老旧小区几个原则。
5月15日,集中核酸检测排查正式启动。不少专家提出质疑,花费如此大的人力财力,究竟值不值得?
武汉市委市政府答案斩钉截铁:为了人民安全与健康,值!
值得就去做。去做,才发现诸多挑战摆在面前。头号难题——千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如何在十余天内动员到位? 如何组织到位? 如何快速精准查出结果?
那些日子,全市指挥部大楼彻夜灯火通明,15个区领回任务后,立即制定工作方案。遍布武汉的每个社区,都成为作战单元。东西湖区慈惠街沙咀大队的书记朱杰说:“检测前一晚,全体工作人员一夜未眠,入户摸排,清点常住人口,又上门、电话、微信通知居民,连夜找场地,划出1.5米的间隔线。”
5月30日,2020年武汉市初中毕业体艺特长生资格认定测试开考。图为体育考生在关山中学进行短跑考试。
英雄的武汉人民高度配合。武昌区居民赵先生说,起初父母因担心交叉感染,有些抵触,经他反复劝说,充分了解检测流程后,老人打消了疑虑。“拿到检测结果那一刻,特高兴,第一时间打电话告诉亲朋好友。”
每天如此庞大的采集量,武汉是如何做到的?
那期间,武汉动员了35万名工作人员和医务人员投入采样一线。检测期间,一名采样护士因穿防护服时间过长,险些中暑,哭声惹得无数网友心疼。就是在这样的节奏下,医务人员完成各自的“战斗任务”。
那期间,武汉日核酸检测能力一度达到80万人次,但要在既定时间内完成全部人口检测,仍有难度。鉴于此,武汉在23家第三方检测机构的基础上,又动员40家机构参与。武汉明志医学检验实验室投入400多人三班倒,仪器24小时不停转,样本检测日清日结。
6月2日,武汉集中核酸检测结果公布,用实际行动将之前人们一个个“问号”拉直,变成“叹号”。社会评价认为,武汉集中核酸检测是“守土有责、尽职尽责”的高度体现。不仅是为武汉人民生命安全负责,更是对全国和世界人民负责,“武汉的表现,值得打高分!”
■ 全力战洪 6月至今
今年入梅以来,武汉遭遇7轮强降雨,全市平均累计雨量764.6毫米,仅次于1991年和2016年,居历史同期第三位。武汉市按照“二级响应、一级战备”要求,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弘扬抗洪精神,经受住了洪水和梅雨的双重严峻考验。
雨情就是汛情,汛情就是命令。每一轮强降雨期间,全市水务、交管、城管、房管等多部门联动,高效运转,昼夜奋战,抢排渍水点,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较量历史第四高位洪水
众志成城 洪峰过境大堤巍然屹立
7月15日22时,长江武汉关水位28.37米,较洪峰水位下降0.40米。
7月13日下午,长江委水文局发布消息称,长江中下游洪水洪峰已通过汉口。长江干流汉口站,洪峰水位28.77米,居历史第四高位。
洪峰安然过境,长江大堤巍然屹立。
武汉市按照“二级响应、一级战备”要求,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弘扬抗洪精神,经受住了洪水和梅雨的双重严峻考验。
7月12日,龙王庙闸口观景台,江水滔滔,长江武汉关水位已达28.68米,排在历史最高水位的第四位。曾参与1998年抗洪签下生死牌、誓死守卫龙王庙闸口的5位警察黄志钢、喻传喜、马晓君、陈晓健、徐兵(从左至右)重聚在此,重温当年生死誓言。
早在3月上旬,在疫情防控关键时期,武汉就启动了防汛准备,地下管网疏捞、堤防排查整治、水库除险加固等全面复工复产。全市61项防洪重点工程在汛前完工。
把疫情耽误的备战时间“抢”回来。据介绍,当时,因疫情管控,面临工人不足、物料无法进入施工现场等困难。市区派出车辆到黄冈、云梦、孝感等各地村湾去接工人返汉,多方协调各种施工物料、机械运输,争分夺秒,挂图作战,日夜奋战,保证了工程质量和进度。截至目前,中心城区外排能力由2016年的980立方米/秒增加至1960余立方米/秒,排水防涝骨干体系基本形成。
“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进入4月中旬,全市对长江汉江险段、病险水库、涵闸、易渍水点等薄弱环节、配套设施开展拉网式排查,整治隐患。
今年入梅以来,武汉遭遇7轮强降雨,全市平均累计雨量764.6毫米,仅次于1991年和2016年,居历史同期第三位。特别是7月5日—6日,武汉出现24小时最大降雨量超过250毫米的特大暴雨。
7月6日5时,市防指当机立断,提升武汉防汛应急响应级别至Ⅲ级,一个半小时后,再次提升至Ⅱ级。全市“二级响应、一级战备”,气象预警连续播发,渍情通报半小时一次。
雨情就是汛情,汛情就是命令。每一轮强降雨期间,全市水务、交管、城管、房管等多部门联动,高效运转,昼夜奋战,抢排渍水点。
入汛以来,中心城区55座外排泵站全力持续抽排,累计抽排超10亿立方米,强有力地保障城市排水安全。
7月5日至6日暴雨,共造成中心城区不同程度渍水30处,通过排涝,绝大多数渍水都在一个小时左右消退,居民出行正常。
防汛,历来是武汉天大的事。
武汉市区地势低洼,一到汛期江水上涨到25米“设防水位”以上,长江对武汉而言就成为一条“悬河”。
入汛以来,武汉市制定“一湖一调度”“一流域一调度”的精细化方案。通过打好湖泊港渠调蓄、涵闸管网输送、泵站机组抽排的组合拳,全市城区重点湖泊水位均在4月末降至控制水位以下,腾退库容约1亿立方米,“空腹”迎汛。
7月14日凌晨,长江中下游洪水洪峰已通过武汉段,洪山区青菱街防汛突击队拉网式排查堤防。
特别对于东湖施行分区管控、分流东湖雨水,在九峰渠连夜抢出350米应急排水通道,施行分湖区排水。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今年高考期间,全市近2000人的排渍快速反应队伍和500台车辆提前驻守在58个考点及易渍水路段,未发生因渍水导致影响交通和考生误考情况。
天兴洲民垸扒口行洪前,党委政府工作人员挨家挨户动员,共转移人员457人,其中126人集中安置,居民生活、医疗等基本服务有保障。
目前,长江、汉江武汉段水位均超警戒水位,防汛形势依然严峻。我市保持每天30000人次以上的24小时不间断巡查,确保城市安全度汛。
■ 非常高考 7月7日-8日
作为疫后城市规模最大的集体性活动,武汉此次高考叠加了诸多背景——疫情防控常态化、高考延期一个月、连日强降雨来袭……平添了重重挑战。
全市高考服务保障工作交出圆满答卷——2020年武汉高考,实现5个“零”(全市考点无体温异常发热考生、无备用隔离考场启用、无突发事件、无考务偶发事故、无因渍水和交通问题误考考生),取得完胜。
直面疫情防控、考试延期、强降雨考验
高考保障 交出5个“零”圆满答卷
7月8日,2020年武汉高考第二天的下午,武汉市晴川高级中学考点门前,家长孙国辉面带笑容,高举国旗,迎接女儿迈出考点。
这个在以往高考中少见的一幕,出现在今夏的武汉,几乎没有人感到突兀。相反,人们为之感动、振奋,家长和网友见到这一幕,都一边笑一边抹眼泪。
2020年武汉高考,注定将被载入史册。作为疫后城市规模最大的集体性活动,武汉此次高考叠加了诸多背景——疫情防控常态化、高考延期一个月、连日强降雨来袭……平添了重重挑战。
陈军或许是最能感受到这些压力叠加的家长之一。49岁的他,是武汉市肺科医院检验科副主任,儿子今年高考。陈军一直坚持在战疫一线,5月份才回家。
陈军说,即便是武汉4月8日解除离汉通道管控措施后,他仍无数次忧虑:“今年的高考还能不能举行?”陈军的大实话大疑惑,道出许多武汉家长的心声。
7月8日高考结束,武汉市第十四中学考点,一位考生兴奋地冲出考场。
3个月漫长而又短暂的期盼等待,始终与这种焦虑、疑惑、不确定性相纠缠,相伴始终。
终于,顶着疑惑、冒着大雨、戴着口罩,2020年武汉高考稳稳到来。
赴考的不只考生、家长、老师,也不仅仅是城市交通的从业者、管理者,而是整座城市。
“刚买完午饭,雨突然大了起来。”7日中午,汉阳区水务局排水队员王桂清发现雨势渐大,一路狂奔到位于建港中学考点附近的值守点,密切监控雨情,一旦出现积水,随时启动抽水车抽排。当天,考点门前无明显积水,道路畅通。
高考中,这样的及时应对在城市中处处可见,武汉的准备在高考前就已做好。
7月份前后,武汉先后召开两场新闻发布会,全面介绍全测温入场、全空调配备、全时段防疫、设置备用隔离考场等高考保障措施,还重点发布了降雨应对措施;高考前一天,武汉召开全市动员大会部署:开辟行车绿色通道,优化公交、轨道交通服务,对新城区和易受渍水影响的考点提前准备预案,确保高考顺利进行。
疫情防控不能松,市民们看到,考点内外,身着白大褂的医护人员严阵以待,考点还专门设置了隔离考场;道路通畅须力保,市民们看到,街头巷尾,除了交警、城管队员和义务送考的出租车司机,还有时刻紧盯易渍水点的水务工人;汛期防洪紧绷弦,市民们看到,各处堤防“人在堤在”的誓言下,突击队员们24小时轮班护堤查险……
8日下午,当5万余名考生从全市58个考点走出时,全市高考服务保障工作也交出圆满答卷——全市考点无体温异常发热考生、无备用隔离考场启用、无突发事件、无考务偶发事故、无因渍水和交通问题误考考生。
2020年武汉高考,实现5个“零”,取得完胜。武汉这座英雄的城市,赢得又一次大考!
“对武汉来说,每个‘零’都是一个挑战。”宋娓是新加坡时代财智媒体集团总编辑,土生土长的武汉人。9日上午,在新加坡的湖北同乡微信群里看到武汉高考以5个“零”结束,她的内心也深受触动。
“武汉曾处在疫情‘震中’,但这座城市从来没有消沉,而是积极振作,用行动和事实告诉世界:我们做得到,并且做到了!”宋娓说,“武汉高考的5个‘零’,足以感动世界。”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9日下午,人民日报快评《这次高考,是武汉的又一次大考》这样描述:“英雄的武汉,一难接着一难来,一仗接着一仗打……在迎接一次又一次大考后,武汉必将拨云见日,迎接更强大的自己,更美好的明天。”
自4月8日大城重启,武汉城市日历已翻过整整100页。数字累计时间,人民书写历史。回首向来时,这是闯关夺隘、爬坡过坎的100天,是用汗水与心血浇灌的100天,也是这座城市不断战胜艰难险阻,奋力浴火重生的100天。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情赞叹武汉是英雄的城市,武汉人民是英雄的人民,寄望我们“一定能够彻底战胜疫情,一定能够实现大武汉的浴火重生,一定能够创造新时代更加辉煌的业绩”。
100天来,武汉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新阶段,面对复工复产、集中核酸检测、保障高考、防汛抗洪这一场场大考,这座英雄的城市一仗接着一仗打。每一场考试都是必答题而不是选择题,都必须考出高分而没有退路可走。
5月17日,武汉东湖风景区湖滨客舍,新郎黄嵬和新娘张维思在草坪上举办了一场特别的婚礼,70多名亲友见证了他们的爱情。
大城重启不是简单地按下“重启键”。一路走来,我们没有一刻可以喘口气、歇歇脚,而是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战胜了一个又一个挑战,始终在“重大压力测试”中砥砺前行。这是客观形势的必然要求,也是这座城市的志气、精神和作为。
四场大考,考出了连续作战、敢打敢拼的精神作风。复工复产在搏杀冲刺中化危为机、危中寻机;集中核酸检测让城市更安全;全城护考不让一个考生因暴雨而延误;应对汛情早动手、早准备,打好主动仗。考验接踵而来,我们斗罢艰险又出发,既敢打敢拼又做实做细,每一场硬仗都让我们越战越勇,不断迸发奋进的力量。
四场大考,考出了坚韧不拔、顽强不屈的英雄气概。这些考验往往叠加而至,形成多重压强。面对“既要又要还要”,面临“两难三难多难”,英雄城市、英雄人民知重负重、迎难而上,战胜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压倒。这座城市在四场大考中,有的已创造奇迹,有的正书写历史。
四场大考,见证了人民的伟力。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四场大考为人民而战、靠人民而胜。英雄的人民同心协力、共克时艰。有的才脱下防护服,又走上防汛堤;有的在生产线上拼搏冲刺;有的在“云端”点亮未来;有的在实验室里日以继夜;有的在城市街头冒雨站立。无论岗位在哪里,战场在哪里,人人为他人,人人为这座城,千万武汉人民形成了共同意志,凝聚起磅礴力量。
四场大考,展现了城市的实力。无论是复工复产还是集中核酸检测;无论是保高考还是战洪水,都是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和治理能力的综合考验。我们能够有效应对这些挑战,没有足够的城市综合实力做支撑,是不可能做到的。事实证明,武汉虽然遭受疫情重创,但多年积累形成的发展底蕴和城市能力仍然稳固强大,也必将推动这座城市不断攻坚克难。
6月20日,武汉大学2020年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在雨中举行,660名毕业生身穿雨衣参加毕业典礼。未能到场的毕业生则通过5G直播与大家“云”聚珞珈。
武汉从江湖天险中崛起,从筚路蓝缕中走来,经历过很多艰难险阻,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英雄的精神是这座城市最坚韧的力量,让我们始终坚信她总能于危急时劈波斩浪,于艰难处奋发崛起。
从没有什么成功是敲锣打鼓中实现,从没有什么英雄是温风细雨中养成。大战大考之后必有铁军,必有铁一样的意志,铁一样的力量,给胜利以底气,给未来以信心,让这座城市在不断战胜困难中浴火重生。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