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与广州同日获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
加上之前的北京、天津、深圳、合肥、杭州、重庆、成都、西安、济南等城市,获批阵容不断增大,发展各有特色,武汉被赋予“发挥人工智能在复工复产和提升城市韧性中的重要作用”的期许。
打造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策源地、产业发展集聚地、场景应用示范地、“新基建”先行地,获批试验区对武汉的意义,将在不远的将来竞相体现。
■ 提升城市韧性
机器人打电话、测温、送餐、忙生产
几个月前,出现在东湖高新区佛祖岭C社区的测温机器人,还挺稀奇。
光谷企业库柏特加紧研发的这款机器人,初步能实现测温、喷洒、语音等功能,“机器人能通过热成像摄像头进行测温,发现异常,会发出语音警示;库柏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柔性机械臂,可直接对人精准消毒。同时,正在开发虹膜识别功能。因口罩无法识别面部,而采集人独一无二的虹膜信息后,保供人员进出时,只用跟机器人‘对眼神’即可记录出入信息,如出入时间、即时温度等”。
而如今,库柏特、依迅、虹识等研发的人工智能测温设备已成商超、社区、校园的标配。
疫情期间,经东湖高新区下沉干部引入社区的团购无人运输车、无接触送饭机器人等,实打实帮助城市适应了无接触场景。
“其实我们是做机器人操作系统的。”光谷企业库柏特创始人李淼介绍,企业最初做分拣系统,疫情发生后迅速组织人员研发测温机器人,也从工业进入医疗领域,研制出一款全自动药品补发一体机器人。
“城市能够从过往的灾害事故中学习,提升对灾害的适应能力。”这是百度对“城市韧性”的定义。
“在武汉,机器视觉、语义识别、智能机器人、智能安防、VR/AR等特色领域都有人工智能企业布局,‘肌底’良好。”李淼认为,这为“韧性”提供了基础。
■ 机器人读CT片能看清病毒
人工智能助力武汉迈向“三高”
在东风园区内,东风汽车自主设计研发的L4级5G无人驾驶车辆,认得了路,它缓缓在特定区域自动驾驶,“肚子”里64格快递柜,用手机就能操作打开,收取快递不超过1分钟,下半年有望进入武汉各大高校提供商品售卖等服务。8月18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丁烈云到武汉经开区调研智能建造、工业信息化工作,其中东合中心H栋写字楼,被丁烈云院士评价为数字经济在建筑工程行业的典型应用,是武汉经开区打造“数智网端”新引擎的一个缩影;
在大桥上,中铁大桥局与武汉大学研究的技术,能通过无人机及高清探头的搭配协作,实现对高空恶劣环境下的桥梁实施健康检测。相隔5米,能检查出头发丝般细小的裂缝;
在雷神山,联影人工智能阅片系统,将原本需要5—15分钟的CT阅片缩减至1分钟内即可完成,并“眼尖”抓取影像中磨玻璃影,还能通过算法分析病毒类型。
武汉获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将在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制造、智能数字设计与建造、智慧医疗等领域打造创新应用标杆,促进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智慧城市、社会民生深度融合,这与武汉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三高”目标不谋而合。
■ 龙头企业担当领军者
华为、小米、联影纷纷聚汉
“人工智能驱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刚刚开始,全球同线起跑,人工智能发展快或慢,决定了城市发展的未来,错过了就会错过一个时代。”华为高级副总裁、计算产品线总裁邓泰华介绍。
9月2日,武汉市与华为签署《联合打造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战略合作协议》,将发挥武汉地区科研院校人才和科研能力,汇聚政务和行业数据资源,加快推动人工智能与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发挥人工智能龙头企业领军作用,在区域形成人工智能产业聚集,赋能传统行业,推动整个区域的产业升级和数字化水平提升。
武汉获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将加强政策和机制创新,探索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模式,营造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大中小企业协同的创新生态。
据了解,小米武汉总部的人工智能团队已独立承担了10余项业务的研发工作,获批的省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中心已投入运作;
联影与武汉、中科院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共建的医工院,成为武汉最新一只“四不像”,高端医疗器械与人工智能跨界的成果正在孵育;
科大讯飞、今日头条、出门问问、旷视科技、依图科技、联影医疗……在机器视觉、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智能医疗等技术领域的领军企业纷至沓来。
光庭、极意网络、天远视科技、飔拓科技、依迅电子等一批本土企业集聚发展,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在汉正在崛起。
■ 专家观点
武汉有实力打造全国标杆
新一代人工智能与未来产业,将赋能疫情后经济社会发展。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挑战新机遇、我国人工智能发展水平和前景以及人工智能赋能经济社会发展路径,正在与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相结合。武汉有实力在发展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方面,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打造全国标杆。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党委书记、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赵志耘
人工智能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
人工智能为人类改造世界形成新业态,增强产业发展能力。人工智能与传统产业的融合,不仅能提高产业发展的效率,更可以实现产业的升级换代,形成新业态,构成新的创新生态圈,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元元
“一芯、两网、四大应用场景”体现了武汉特色
武汉人工智能科教资源富集、产业基础良好、应用场景丰富多元、基础设施持续完善,建设方案目标明确、内容合理、措施可行、保障充分,特别是“一芯、两网、四大应用场景”体现了武汉特色。
——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专业委员会委员李仁涵
■ 企业行动
光庭信息董事长朱敦尧: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持续创新
“拓展应用场景,在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打造创新应用标杆,这将为企业迎来新机。”4日深夜10时许,武汉光庭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朱敦尧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仍在工作。他首先祝贺武汉获批,并对企业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朱敦尧介绍,光谷一直积极构建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积极引导企业开展人工智能技术及产品推广应用,4年前就支持光庭在光谷开通了全国首条自动驾驶示范运营专线,组建武汉光谷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有限公司,运营光谷花山区域安全性高、风险等级低的智能网联汽车开放测试道路;推动光庭信息获得中国高精度导航电子地图制作资质(全国共19家公司拥有该资质)。
“就在疫情后的7月,光庭智能网联汽车软件产业园奠基,属全国首个。”朱敦尧说,如今,光庭已发展成为从事智能网联汽车软件研发的先行者,已获评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创新项目”。
今年,光庭一直围绕汽车网联化、智能化、电动化、共享化的发展趋势,与国内外知名车厂、全球领军Tier 1战略合作,业务持续增长,“我们有信心用好政策,提升城市韧性、助力智慧发展”。
小米武汉总部总经理刘国俊:趁势挺进人工智能高地
“早在3年前小米进入武汉时,‘人工智能’就放在业务目标第一位。”小米武汉总部总经理刘国俊介绍,武汉获批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其中的人工智能领军企业培育、探索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模式、营造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等,小米当仁不让。
如今,小米武汉总部已涵盖AIoT(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服务、信息技术、新零售、金融、有品电商等多个核心业务板块。
小米人工智能团队会是武汉总部的一个重要研发部门。值得留意的是,该部门是小米武汉总部博士人数最多的部门,目前业务团队全覆盖,并与北京总部协同。
刘国俊介绍,未来,小米武汉总部将按照十年万人的规划,建成小米的超大研发总部和人工智能时代的技术高地,并积极参与打造武汉人工智能和互联网产业生态,助力武汉布局新基建,创造新动能。
同时,小米与武汉大学联合成立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后,小米陆续与武汉大学开展了多个为期3年的合作平台,这些平台已分别被应用到小米人工智能相机等落地产品中。此外,小米还获批建设了湖北省小米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中心,目前该中心已聘任院士,正式投入运作。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