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6点,都坐满了啊,”6月25日是端午小长假首日,市民杨女士和家人一起到武汉国际广场天台聚餐,令她意外的是,天台上摆放的28张桌子竟座无虚席。“上周末刚来这儿吃过饭,当时可不需要等位。”杨女士向记者感慨,排队、等位是她这个端午小长假外出消费的常态,“熟悉的节奏回来了。”
端午节是我市进入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以来,第一个适合亲朋好友团聚、共祝彼此安康的中华传统节日。小长假期间,武汉人纷纷走出家门,购物、聚餐、旅游,热热闹闹过端午。
商圈停车位趋紧 众多店延长营业时间
端午节小长假,记者走访武广商圈、楚河汉街、武汉天地等商圈看到,奶茶店门口排起了长队,口碑餐饮店内座无虚席。“端午三天都在‘遛娃’”,市民刘女士向记者细数了这三天的路线,端午第一天带孩子去了汉街蜡像馆、第二天去了武汉天地吃饭、第三天又去了国广滑冰。“每到一处,人都很多,”这是刘女士的端午印象。她介绍,去国广时临近中午,在停车场逗留了很久,才找到停车位。“这和上个月相比,变化太大了,上个月很好找车位。”武商集团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与去年同期相比,停车场5月份的车流量恢复了七成,到了端午节,已经恢复到了去年同期水平。
停车场的车越停越多,但市民在商场内的逗留时间却在减少。“我们统计的相关数据显示,往常顾客的平均停车时间为2.5小时,疫情之后的停车时间为1.5小时。”武商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随着全民核酸检测结果公布和武汉下调应急响应级别后,安全的武汉让越来越多的市民走出家门,但大家仍保持着必要的安全意识,“缩短购物时间,消费更趋理性化”。
27日晚,楚河汉街发布了端午期间的客流数据,记者了解到,楚河汉街客流累计达25万人次以上,其中端午节当日突破10万人次大关,达到了复工复产以来的最高值。从整体销售方面看,楚河汉街三天总计完成1800万元销售额。
支付宝数据显示,武汉吉庆街日均交易额比“五一”增长61%,购物人数也增加了96%;武汉天地商业街的日均交易额比“五一”增长了37%,购物人数则增加了53%。
“端午期间,晚上六七点进店,需要排队等号,”在位于楚河汉街上的一家虾店老板告诉记者。随着气温升高,武汉人的消夜时光来了,在假期三天时间里,店内的夜间销售占到了全天销售的70%。不仅是在楚河汉街,为吸引夜间客流,武商广场推出了晚上9时至凌晨1时免停车费的优惠活动,吸引消费者到商场逛夜市。
“端午生意真是好!”位于唐家墩路上的刘胖子家常菜馆老板焦小凤介绍,端午期间,她忙得脚不沾地,“平时我们在晚上9时就打烊了,但端午节当晚客流不断,我们延长了两个多小时的营业时间。”
与刚刚过去的“五一”长假相比,端午小长假武汉夜经济呈现出了更强的逆势反弹。根据支付宝的数据,武汉成为端午夜间出行人数最多的十大城市之一,这十大城市分别是上海、西安、杭州、成都、广州、南京、北京、合肥、武汉、天津,其中多数也是夜经济最活跃的城市。
黄鹤楼东湖游人如织
除了逛吃逛吃,这个端午节,不少人选择走出家门到景点公园散心。据统计,端午节期间,全省共接待游客678.5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6.9亿元。记者从黄鹤楼景区了解到,端午期间游客数量是“五一”假期的两倍。
据黄鹤楼公园管理处统计,6月25日至27日,游客累计约1万人次,每日平均人数约为“五一”每日平均人数的两倍多。在黄鹤楼公园首开的“黄鹤文创雅集”中,汉服、汉绣、景泰蓝、布艺堆绣、非遗茶具等各种摊位吸引不少游客。一家“花朝汉服体验馆”摊主告诉记者,仅第二天就出租了5套汉服,卖出两套儿童汉服,还卖了不少包包和头饰。
同时,武汉诸多打卡地人气复苏不断加快。端午期间,共有约36万人次游东湖,参观屈原纪念馆、登楚天台,感受荆楚风韵;在荷塘边喝茶听剧、在大李村逛集市听音乐会,享受东湖慢生活;到玛雅海滩、东湖海洋乐园趣味享不停。记者发现,近三年游客到东湖过端午,已经从看山看水到体验诗意,逐步增添了不少多元文化的交流,将“诗和远方”融在一起。武汉动物园的大熊猫馆等室内参观区域开放,“由于端午气温不高,春俏和胖妞不会躲猫猫,游客基本都能看到它们。”该园工作人员介绍,端午假期前两天,动物园游客累计达两万多。
另一方面,疫情之后,乡村旅游成为假期出游热门选择。蔡甸区景秀大地生态农业园的夏黑葡萄、无籽黑提等水果已成熟;江夏区梁湖农庄的杨梅,东西湖石榴红村的李子、蓝莓、樱桃番茄等多款水果也进入采摘期,节假日吸引了不少游客前去一饱口福。在位于新洲区的花朝河湾,不少市民和亲朋好友一起来到这里赏荷花、月季,采摘水果。景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景区采摘园的夏黑葡萄、水蜜桃采摘期刚好遇上端午节,加入采摘体验的游客相比去年同期有所增加。端午小长假三天共有8000多人来到景区游玩。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