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揭开“中国最具影响力基金小镇”面纱

2020年12月29日 10阅读 来源:赣江发布 2019/9/25

在今春于深圳举行的第十三届中国(深圳)私募基金高峰论坛上,赣江新区共青组团基金小镇荣膺“2018年度中国最具影响力基金小镇”。身在中部地区的共青组团基金小镇举办了六届私募基金创新论坛,国内业界大咖风云际会,吸引了各界高度关注,那么,共青组团基金小镇何以能获得如此高的关注度和影响力?

共青组团基金小镇始于2011年成立的全国首个对冲基金园——共青组团对冲基金产业园。2013年4月正式更名为共青组团私募基金创新园。2017年5月开工建设共青组团基金小镇,2018年7月部分投入运营。截至今年9月,共青组团基金小镇入驻企业近4300家,基金规模达到3000亿元,管理资产突破1万亿元,投入实体经济超过144亿元,投入绿色金融项目超过43亿元,累计综合税收贡献超过45亿元。

完善服务体系是共青组团基金小镇做大、做强的关键因素,但并不止于此。共青组团基金小镇在严格风控、优化注册、完善服务等方面取得了示范性的成就。

风控是基金小镇的立足之本。共青组团基金小镇于2014年制定了全国首个区域性私募基金管理办法——《共青城市私募基金创新园区管理暂行办法》,于2016年5月制定了《共青城市私募基金创新园区登记管理风控办法(试行)》,对每一个入园企业在尽职调查的基础上,通过金融办、行政审批局、基金小镇服务中心进行联审,分别从金融法规、工商登记、私募基金业务三个方面规范了对私募基金企业的业务合规管理,有效控制金融风险,创造了8年来非法集资零案件的记录。

自7月22日全国取消企业银行开户许可证后,基金小镇适时优化办事流程,成功打造出最快4小时的企业落户办理“共青速度”。共青组团基金小镇明确在企业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情况下,投资类企业金融办前置审批、企业工商登记办理、税务部门新办企业申领发票时间、企业社会保险登记业务流程压缩为0.5个小时,公章刻制办理时间压缩为1个小时,银行开户压缩至1个小时。企业开办零见面,大力推进企业开办减事项、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间、减费用,加快建立企业开办“一门进出、一窗受理、一套材料、一次采集、一网通办、一步办结”服务模式,让“一次也不用跑”成为常态。

在长期实践中,共青组团基金小镇形成了完整的服务体系:一是前期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设计不同的组织架构,如拟上市投资类企业的架构,企业股东改造及员工持股平台的架构,央企混合制改革的组织架构,不同风险偏好企业的架构等;二是中期对企业注册的服务,实行分工明确、各司其责、限时办结的流程化服务,极大地提高了注册效率;三是后期规范的行政外包服务,与80余家机构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为入驻企业提供代理记账、代理变更、代办调档、年报公示等30项服务。

共青组团基金小镇始终坚持构建政府引导与市场化运作协同发展的机制,以“一个半”公务员作为政府派驻干部强化政府职能,引进第三方中介服务机构优化市场服务。目前,基金小镇共有工作人员62人(研究生学历4人、本科学历47人、大专学历11人),第三方中介服务机构职工58人。工作人员中,通过注册会计师考试2人,获得会计中级职称6人。

园区首席顾问彭新桥同志为金融行业资深专家,具有20年以上金融从业经验,2019年被授予赣江新区“赣江创新”人才资格。小镇还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税务协会、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中国投资协会、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天职会计师事务所、大成律师事务所等80余家优质机构达成战略合作,为小镇提供庞大的高层次人才支撑,全面提升了小镇的“软实力”。

历经8年,共青组团基金小镇成功探索出了一条绿色金融发展之路,成为中国的私募特区、助推江西绿色发展的“私募力量”。其在业界影响力已毋庸置疑,而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也日益显著。至目前,入驻基金对外投资实体项目2726个,其中投入江西产业的项目495个,资金规模144.28亿;投入九江产业的项目132个,资金规模28.02亿;投入绿色金融产业的项目242个,资金规模43.16亿;投入共青组团产业的项目100个,资金规模24.2亿。在这个过程中,基金小镇扶持了高新企业,助推了创新创业,打响了私募品牌,升值了国有资本,普及了风险教育。

“下一步,我们将通过基金小镇的做大做强、社会资本的快速聚集,加快形成金融要素齐备、金融机构聚集、资本市场功能完善、金融人才快速汇集、金融创新活跃的现代绿色金融体系。” 共青组团私募基金创新园服务中心负责人如是说。她表示,不久的将来,共青组团基金小镇将打造成“赣江新区的绿色金融中心”“长江中游地区私募基金聚集区”“全国绿色金融赋能新经济的示范区”。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