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口井出水不错,大家的生活用水不用担心了。”日前,看着新打的抗旱机井里的“解渴水”汩汩而出,赣江新区永修组团白槎镇栗山村村主任陈爱魁高兴地说。由于旱情加重,该村已有2200亩水田受灾,群众生活用水困难,新打的机井可有效缓解全村旱情。
据统计,今年7月中旬至11月上旬,永修组团持续晴热高温少雨,全组团平均降雨量仅为45.6毫米,较历年同期偏少290.5毫米,为有气象资料以来该组团降水量最少的年份,造成全组团农作物受灾面积8557公顷,成灾面积5050公顷,农作物绝收面积2080公顷,受灾人口91535人,因旱需生活救助人口15647人。
面对旱情,永修组团把保民生保收成放在第一位,坚持“先生活、后生产”的原则,迅速组织干部群众积极开展生产自救。为把有限的水资源利用好,对全组团水库、山塘蓄水情况进行摸底,组成抗旱队伍,科学调水用水,引导帮助群众抗旱救灾。
“有了村口的集中供水,我们20多户人家的日常生活用水不用愁了。”在栗山村大坊组的临时供水点,前来提水的村民秦爱国高兴地说。为解决农村群众饮水难题,该组团通过设置集中供水点、消防车送水、邻村取水或过滤沉淀水库水等方式,解决群众生活用水难题,确保群众有干净水喝,解决基本生活问题。
此外,永修组团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措施进行抗旱。山区乡镇通过水库放流、溪河找水、抽水灌溉、开采地下水、人工增雨等方式,全力减轻旱情损失。“我们通过启动在柘林湖新建的提灌站,将水抽至库区外的小溪,再通过高标准农田改造的堰坝引至灌溉水渠中,旱情得到有效缓解。”永修组团三溪桥镇杨垅村党支部书记刘乃亮说。而湖区乡镇则通过拦河筑坝,抬高水位等办法,扩充水源灌溉。
为形成抗旱合力,永修组团还成立了“党员抗旱小分队”,组织县应急、水利、农业、林业等部门技术人员到现场指导、帮助抗旱救灾,为农民提供抗旱技术指导,协调化解村民之间的用水纠纷。气象部门人影作业小分队长期在旱情严重的乡镇作业点蹲守,抓住有利条件适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多位基层干部和村民表示,今年收成肯定会受影响,但直面困难、团结一心、科技抗旱,才是对“旱魔”最有力的“反击”。
目前,永修组团已投入抗旱资金850余万元,组织抗旱人数3.4万人次,新打抗旱机井62口,购置582台小型抽水泵,修复灌溉渠道21.5公里,实施人工增雨作业17次,累计增加地面雨量320万立方米,最大限度减轻了旱灾造成的经济损失。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