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到的“现代化”,就是要求我们今天的执政方式、今天的制度、今天的治理体系和水平,一定要适应今天的需要,一定要在今天能够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能够真正让他们体会到当家作主的感觉,从法治上和其他方面保证社会公平正义。
针对今天南宁城市治理面临的新变化、新情况、新使命、新要求,在全面落实强首府战略中,南宁城市治理以现代化的城市治理理念为先导,在精细化管理中,既解决目标问题,也解决观念和导向问题;既注重实效,也使南宁在精细化管理中颁布的每一项政策都符合长期的改革目标和原则。
观念现代化服务第一位
现代化的城市治理理念,重点是以人民为中心,以为人民服务为主体,在城市则是对所有的城市居民服务,而不是以管理来替代服务的治理理念。更重要的是实现管理和服务的有机结合。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新的城市治理体系基本形成,与此同时,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人们对主观感受和价值追求的重视及网络社会的兴起,又对城市治理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
特别是今天的南宁在全面落实强首府战略中的定位是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区域性国际大都市。势必要持续畅通“南宁渠道”,不断深化交流合作,引领构建中国面向东盟的高水平开放合作新格局。
在全面落实强首府战略中,今天的南宁是“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枢纽城市。势必要充分发挥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节点作用,提升交通、信息、资金、物流、人文互联互通水平,打造西部地区连接“一带”和“一路”的重要枢纽。
在全面落实强首府战略中,今天的南宁是北部湾城市群与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核心城市。势必要强化北部湾城市群核心城市作用,主动对接大湾区先进生产力,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引领带动北部湾城市群与大湾区融合发展。
因此,南宁在探索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不仅落实在物理上、物质上,还始终把对人的服务放在第一位。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南宁时提出的“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成为展现美丽形象的发力点”的要求,我们制定的一系列城市政策,紧扣城市居民的现实需求,服务南宁城市发展阶段的实际,符合南宁城乡融合发展的要求。
南宁城市治理观念的“现代化”还在于,2016年后,南宁搭建了一个由市委副书记任指挥长,市四家班子分管领导任副指挥长,成员单位包括城管、住建、交警、交通、公安、工信、生态环境等部门,具备跨部门指挥协调、实施考评、与市监督效能机关联合行使问责权等重大权限的高位统筹、高位协调的综合管理平台。统筹推进“空气质量、市容整洁、交通畅通、文明程度、管理水平”五大治理领域。
2019年2月开始,将高位统筹协调的职能固化到市城管综合执法局。部门定位为城市综合治理、执法部门及“大行动”协调机构,进一步强化了南宁市城市综合治理的统筹指导、协调、督察和考评。
管理精细化着眼未来趋势
城市管理精细化涉及无数问题,南宁在精细化管理中,首先明确的是对谁提供精细化管理,精细化治理的对象是谁,到底是对谁服务,是服务为主还是管理为主。
南宁的实践是,把精细化管理的目标、服务对象和出发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解决目标问题,也解决观念和导向问题。
首先,着力细化市容环境整治、交通治理等标准。相关行业部门制定了《露天烧烤油烟治理规范》《南宁市邕江沿岸公园精细整治行动工作方案》《半年以下临时施工围挡管理标准的补充要求》《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网格化管理手册》《关于加强南宁市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的通告》等标准。健全完善扬尘治理长效机制,《南宁市储备土地管护及临时利用管理办法》《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划定禁止露天焚烧秸秆区域的通告》正式印发实施。
开展“两口两站两线”精细整治,多批次对14条主要出入口进行精细化整治。开展全市占道围挡施工情况排查,推进以青秀区为试点落实围挡精细化管理。
其次,推进综合执法精细化。强化联合治超机制,市交通运输局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治超工作机制。加强对跨门槛经营、违规设置户外广告设施、泥头车带泥污染道路、夜市烧烤集中整治等行为的执法流程及行为规范进行培训。
再次,强化督查机制。制定市容乱象问题整改标准手册,建立了督查问题销号制度,加大重点区域、重点问题督查频次。
进一步量化考评指标,新增对于消纳场、建筑工地、混凝土搅拌站安装使用慧眼系统的考评指标。启动邕江沿岸公园管理工作专项考评。创新制定空气质量分担考评机制,按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点3公里半径的敏感片区内涉及城区、开发区一并纳入同一点位进行考评,实现一个点位由多个辖区分担、一个辖区负责多个点位管控的齐抓共管新局面。
南宁在对城市的精细化管理中,以政策目标是不是符合改革和未来政策发展趋势为原则,让政策既服务现在,也着眼对未来改革趋势的长远考虑,使南宁在精细化管理中,颁布的每一项政策都要符合长期的改革目标和原则。
治理手段“智慧化”顺应时代发展
城市治理现代化,就是要用不断变革发展的新技术管理城市,利用新技术改造城市以顺应时代发展。南宁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多次对接中关村科创企业,在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中应用创新科技结合BIM+GIS,提出全周期管理体系,完善“智慧城管”解决方案。
大力推进扬尘治理视频综合管理系统应用,让“慧眼”成为扬尘污染源头管控、系统治尘的侦察兵。截至11月底,累计接入土方建筑工地502个、消纳场52个、搅拌站49个、采石场13个、联合执法卡点9个。24小时持续对扬尘源头全过程可视化监控,通过即时督促整改、实地巡查等方式,提高源头监控点在线率。
在平台运用提升上,与市大数据局对接,完善各部门信息数据资源接入和共享;强化数据分析,细化扬尘视频案件类型。加快市、县数字城管平台建设,牵头组织全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建设各项工作,召开市、县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建设工作推进会;加强业务培训,组织各县区调研学习市级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建设构架、案件流转、处置流程和制度建设。
通过数据平台,进行污染分析预判,指导片区提前应对,针对性开展污染应对、精准防控。污染天气应对期间,实施差别化预警响应,联合环境生态部门,指导各片区启动不同级别预警响应和措施。运用网格的力量,“24小时不眨眼,24小时不停手”防控大气污染风险。
南宁市防涝预警监控信息系统是全国首个建成验收的海绵防涝信息系统。通过内涝在线监测网络、排水内涝仿真模型,可以实现防涝预警发布、应急抢险、指挥决策和分析研判,预测范围涵盖市区300多平方公里。其中,立体化感知网无论监测密度还是设备技术先进程度,均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这个系统启用后,内涝实时信息及预测信息除供各防涝部门共享外,还通过微信、门户网站、市区道路交警诱导指示系统等平台及时向市民发布,便于市民充分了解道路积水情况,有效避开内涝灾害影响。
探索治理体系创“南宁经验”
南宁本着“以人民为中心,以为人民服务为主体”的现代化的城市治理理念,在精细化管理中,既解决目标问题,也解决观念和导向问题;既注重实效,也使在精细化管理中颁布的每一项政策都符合长期的改革目标和原则,通过对城市的“智慧”治理,创造了城市治理多个“南宁经验”。
一是探索出一套具有南宁特色的城市治理模式和机制。南宁通过加强城市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推动南宁城市向“大城管”发展,全面统筹开展城市治理、城市安全运行、生态宜居环境等事务,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南宁探索的城市治理体系,与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完全吻合,是南宁市在城市工作中践行《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充分体现。
二是为全区提供了可推广可复制的蓝天保卫战“南宁经验”。2019年南宁市大气六项主要污染物继续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环境空气质量实现连续三年稳定达标。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3.95,同比下降(改善)0.3%,达到2013年实施空气质量新标准以来的最好水平。据初步测算,南宁空气质量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排名比2018年提高了3位。
南宁市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高度重视、高位推进、部门联动、科技支撑、精细治理、落实见效”的做法,为全区提供了可推广可复制的蓝天保卫战“南宁经验”。
三是规范、搞活南宁夜市经济和地摊经济模式。以满足市民和游客夜间消费需求为目标,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幸福感为导向,以“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生态环境为抓手,遵循“科学、合理、卫生、便民”的原则,依照“环境整洁美观、设施配置齐全、业态丰富合理”的标准,全面取缔非法摆卖,并通过改造现有菜市场(农贸市场)、建设新型“网红”夜市等多项措施,规范与疏导相结合,解决夜市(地摊)长期占道经营、脏乱差、噪声扰民等问题,创建具备南宁特色的夜市品牌,打造南宁夜经济名片。
四是南宁创造性地推出了“以学促管”“学罚结合”的电动自行车管理新模式。电动自行车管理“南宁经验”被公安部在全国推广。
五是“礼让斑马线”成为南宁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南宁全市公交车、出租车文明礼让率达99.7%,私家车文明礼让率达80%以上……2018年,南宁将闻名全国的南宁“机动车在斑马线前礼让行人”品牌升级为“行车会车讲礼让、有序排队讲礼让、乘坐公交讲礼让、乘坐电梯讲礼让”。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