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成金华:构建“双循环”下战略性关键矿产安全保障体系

2020年12月29日 10阅读 来源: 中国自然资源报

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基础支撑,谁能引领其发展方向,谁就能获得未来发展的全局性主动与国际分工地位的提升,提高在供应链、产业链各环节中的自主性与风险管控能力。

逐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

近年来,美国、欧盟、澳大利亚、加拿大、印度、南非等主要经济体都在制定以新的矿业周期为前提,以绿色环保为标志,以复兴矿产资源勘探活动与找矿突破行动为重点,以聚焦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全生命周期管理为方向,以运用智能化、数字化为代表,以科技创新为手段的矿产资源战略。在这种大背景下,以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为前提的价值链必将迎来新一轮的深度整合,这其中机会与风险并存。

未来,无论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内部或者二者之间,在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领域的竞争合作或竞争对抗都会更偏向于一种持久博弈。因此,我们在思考博弈的未来发展趋势时,既要承认竞争对抗显现的新现实,也需要看到竞争合作的前景。总的来说,保持并逐步提高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供应链、产业链的稳定性、开放性与竞争力,应是我国应对危机与全球价值链变局的策略之一。

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安全保障体系的重构,需要不断强化共轭发达国家价值链环流与发展中国家价值链环流中的枢纽地位,助推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攀升,并逐步实现对全球价值链的有效控制。

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当下,世界各国对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的需求不断增长,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进而可能导致地缘政治不稳定。而地缘政治成本的上升,反过来会造成世界各国对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新的甚至更加严重的依赖。诸如,以不可再生能源向可再生能源发展转型为代表的新一代低碳绿色资源技术革命,创造了新的地缘政治依赖性、风险和脆弱性。因为这些资源和技术(电池、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系统等)依赖于不间断的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供应。因此,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供应风险管控看似是资源短缺或危机问题,实则反映了技术进步、地缘政治、经济竞争、能源转型以及生态环境等问题。

与大宗矿产原油、铁矿石等相比,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如锂、稀土、铟、镓、锗等,或是品位甚低,或是矿石类型更复杂且常共生伴生,成矿地质条件更加特殊以及资源基础、勘查开发利用技术、价格波动等方面均具有更强的模糊性、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市场规模较小,单矿种全球的年需求量一般少于20万吨。同时,供应的市场脆弱性更加突出,价格波动幅度明显高于大宗矿产,其需求更依赖于它们的科技属性。

一方面,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的科技属性和高附加值,决定了技术上的创新突破往往会瞬时改变某一矿种的供需平衡,只掌握资源而不研发新技术,是难以维持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另一方面,先期掌握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利用核心技术的国家,更容易取得全球价值链的主动权和制高点。未来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供应风险较少取决于当前的生产分布,而更多地取决于当前地质资源的位置、未来的发现以及技术水平选择。

我国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战略性关键矿产普遍存在可供储量、可供产量高估的现象,而需求增长迅速,未来实际供求缺口可能比现有预测值更大。同时,一些战略性关键矿产对外依存度超过50%;一些国内优势战略性关键矿产如稀土,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话语权缺失。

当下,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供给安全面临经济边界、市场边界、生态环境边界和资源边界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涉及资源禀赋、技术、环境保护、价格、成本、地缘政治、市场集中度、法律、政策、产业等诸多因素。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的供给安全必须突破以数量或规模为目标的市场供给范围,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的高质量供给。

1倡导以“全球共同安全”为导向,以形成“双循环”良性互动为前提,以增强供应风险管控能力为核心的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安全观,全方位提升矿产资源的可持续性,统筹国内行动与国际合作,提升我国在“共轭环流”中的枢纽地位,主动应对并积极防范国家资源供应风险。

首先,要夯实本国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供应安全基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将满足国内需求作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方位打通国内矿产勘查、开采、冶炼、加工、利用、回收与储备等各个环节,提升战略性关键矿产供应保障与关键技术的自主性。其次,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主动参与全球矿产资源治理体系变革并积极发挥引领作用,展现出负责任大国的作为与担当,重点筑牢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矿产资源开发合作、矿产贸易、矿产品深加工及分工等方面业已形成的紧密互利合作关系,不断强化我国在“共轭环流”中的枢纽地位,培育应对竞争合作或竞争对抗的新优势,增强抗风险的能力,全面提升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全球配置力,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提供坚实保障。

2补短板与锻长板“齐头并进”,构建资源、产品、技术一体化的“一链一库三红线”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国家供给安全保障体系,围绕供应链、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部署供应链、产业链,实现创新链与供应链、产业链的精准对接,提升供应链、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一链一库三红线”,即战略性关键矿产的“创新链”“储备库”以及“勘查红线”“储量储备红线”“产能红线”。其中,“创新链”是指国家从战略高度将战略性关键矿产技术创新全方位嵌入到全球价值链中,充分发挥资源与技术之间的联动效应,增加自身对资源与技术的主动控制力,谋求全球价值链高端站位,实现上中下游产业协同,解决供应链、产业链稳定性与竞争力问题;“储备库”是指国家根据国内国际战略性关键矿产品市场的综合研判结果,确定合理、动态的矿产储备品种与规模,建立以矿产品储备为主、产能产地储备为辅的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储备体系,积极应对突出性“黑天鹅”属性的矿产品供应中断。

“勘查红线”是指国家根据地质调查成果,结合全球矿产资源储量信息的动态分析,构建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勘查规模最低红线与预警机制,即使在生态环境脆弱区,也允许对达到预警级别的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开展地质调查等工作,以保障矿产资源量的持续供给;“储量储备红线”是指国家根据矿产勘查成果,以及国内市场产能数据,设立战略性关键矿产储量预警机制,一旦遇到危机即可快速完成矿山建设工作,保障矿产储量的持续供给;“产能红线”是指国家根据国内矿山产能监测,对国家对外依存度高的战略性关键矿种建立产能预警机制,监控该矿种的最低需求和国内最大产能,设立国家战略性关键矿种保障矿山名录,对于纳入名录的矿山企业,设定最低产能,以维持其矿山正常运营,在危机时可在短时期内达到最大产能,保障矿产品正常的产能供给。

3加快推进战略性关键矿产供给侧改革,推动以产业组织优化为基础、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全球价值链高端定位为导向、以国际话语权为根本的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国家治理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塑造进出口议价应变能力,成就我国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国际话语权独特改进方式。

一是立足国内、拓展海外。整合国内国际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的供给渠道,充分发挥各类行为体在战略性关键矿产品贸易规则和国际定价机制中的作用,全面统筹考虑两类资源的供给保障问题,通过推进全球治理制度创新,实现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安全。同时,对于优势矿种以“资源自立”为基础,要加快提升应用水平,通过竞争筛选机制和产业政策的结合,精准识别出我国具有比较优势和将来具有新的比较优势的产业并重点扶持,扭转上游资源优势强而下游高端应用弱的失衡产业格局,加速比较优势转变成竞争优势的进程,推动其由资源优势上升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逐步掌握国际贸易中的话语权。对于“卡脖子”矿种,以主动融入全球矿产资源治理体系为前提,加强循环利用与节约、替代利用,进一步扩展资源边界,建立多元化供给渠道。

二是通过产业政策引入与创新,打破国内市场分割,形成高度一体化大市场,充分发挥大国市场的创新激励作用,进一步加大两类资源(优势资源与“卡脖子”资源)自主研发创新力度,不断挖掘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应用价值与应用范围,延伸产业价值链,实现资源的深度综合利用,通过工程突破、工艺突破,充分利用好每一种元素,提高供应链韧性,在国家创新战略治理下提升其国际话语权,谋求全球价值链高端站位。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