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是我国国土空间的主要类型,具有不同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
根据生态功能区建设的要求,在全国率先形成科学、合理、协调的三大空间格局,对全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武汉要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宜居城市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
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挥各地比较优势,逐步形成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三大空间格局,优化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生产力和公共资源布局。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
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空间格局,是必然选择,也是科学选择
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是我国国土空间的主要类型,具有不同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资源禀赋、人口分布、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空间格局,就成为每个区域的必然选择,也是科学选择。
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形成不同的空间格局是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的体现。我国是一个国土辽阔、自然资源与条件差异显著的国家,大多数省份甚至一些国土面积大的城市,平原、丘陵、山区和河流等自然资源状况与结构大为不同,发挥着不同的生态功能,构成了生物多样性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将生态功能作用显著的区域如青藏高原的三江源地区、秦岭、神农架林区、三峡库区等划定为生态功能区,实施限制开发甚至禁止开发政策,不仅对全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而且为全国的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生态屏障和生态产品,让全社会都从中获益。
形成不同的空间格局是尊重人口一社会发展规律的体现。我国人口数量庞大,但人口分布很不均衡。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末全国城镇常住人口84843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0.60%,城镇化率首次突破60%大关。这么多人口集聚在城镇,开展经济社会活动,对土地资源的占有、自然资源的消耗巨大。根据我国的国土资源状况,探索一条大中小城市相互促进、合理布局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形成各具特色的城市化地区,不仅有利于两型社会建设,而且是以人为本、让民众享受更多社会进步成果的重要方面。
形成不同的空间格局是尊重经济发展规律的体现。经济发展尤其是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如我国的粮食生产北方以小麦、南方以水稻为主;在大城市郊区,农业生产的重点集中于蔬菜、牛奶、禽蛋等。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经济结构的变化,一些原有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被打破,新的经济格局逐步形成。如长期以来的“南粮北调”现在已经变成了“北粮南运”,海南的蔬菜和北方的大棚蔬菜可以快速配送到全国,江汉平原的小龙虾产业无中生有、迅速发展,形成了一个具有年销售超千亿的产业。
形成三大空间格局是对粗放发展方式的纠正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由于对自然、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了解不够,我国在国土空间开发、经济发展区域化上走过一些弯路。改革开放初期,有些地方急于摆脱贫困,走上了“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高污染、高能耗、低水平的工业化之路和遍地开花、城镇功能缺的小城镇之路,不仅造成了严重环境污染,而且造成了空间格局的紊乱。在一些大中城市中,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犬牙交错,相互影响,区域生态环境风险很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土空间格局不合理的状况实现了根本性改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国土空间治理被提到议事日程;健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健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形成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布局等成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随后批复的一系列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如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以富国强国为核心抓手,重视规划作用、重视战略定位、重视区域内不同类型地区的分区和协调,推动形成科学、合理的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三大空间格局。
独特的水资源条件要求我省形成三大空间格局必须走在前列
“建成支点、走在前列”是党中央赋予湖北的战略定位,也是湖北推动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形成三大空间格局合理布局的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
湖北拥有形成三大空间格局走在全国前列的良好区位条件和地理环境。我省地处全国中部、长江中游,有数十条重要交通干线穿行经过,是全国重要的交通运输枢纽。地势西高东低,山地、丘陵、岗地、平原和水域分别占全省总面积的56%、15%、9%和20%。这种良好的国土资源结构和相对聚焦的分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三大空间格局。
独特的水资源条件要求我省形成三大空间格局必须走在全国尤其是长江经济带的前列。我省江、河、湖、库众多,且汇集了长江上游、洞庭湖和汉江、清江的来水,也是我国多灾、重灾地区之一,1931年、1954和1998年等20世纪的三次流域性大洪水,湖北都是灾情很严重的地区。化工围江、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城镇结构与布局不合理,不仅制约着湖北沿江城市的发展、农产品品质与产量,而且对长江下游省份和南水北调受水区的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根据生态功能区建设的要求,在全国率先形成科学、合理、协调的三大空间格局,对全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形成高质量的三大空间格局
坚持以武汉为龙头、长江干流沿线和汉江干流沿线主要城镇为两翼的城市化战略。武汉要围绕建成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宜居城市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并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引领全省城市化地区的高质量发展。围绕襄阳、宜昌两个省域副中心的城市群则要把发展的重点放在提升质量和效率的同时,成为我省工业化、人口城镇化的主力军。
以江汉平原为核心,逐步形成具有全国影响的江汉平原综合农业发展区、鄂北岗地旱作农业发展区、鄂西山区林特发展区,重点建设、水稻、优质油菜、优质棉花、优质林特、生猪、水产养殖带等七大优势产业带,推动我省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转型升级。
在生态功能区要强化底线约束,优先保障生态安全。在加大保护、修复力度的同时,要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与精准脱贫、乡村振兴和绿色发展关系,支持生态功能区的人口逐步有序转移,更大力度实施生态补偿和财政转移支付。同时,高度重视这一区域的县城城镇化,聚焦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产业培育设施提质增效,让县城在生态功能区形成过程中发挥独特作用。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