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指出:“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指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将成为继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一体化等之后,又一个在新时代重要的区域发展战略。这需要我们进一步科学研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现实特征,主动作为高质量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从区域特征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战略位势
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区域特征来看,要客观认识成渝地区的“内陆区位”“内陆开放”和“内需潜力”。一是成渝地处我国西部内陆地区。从区位上看,成渝地区位于我国西南东西结合、南北交汇处,是承接华南华中,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中亚、南亚、东南亚的重要交汇点和交通走廊,有利于在更大范围上配置市场要素。具体而言,成渝地区以成都、重庆两个核心城市为中心,沿长江可与长三角地区直接联系,往西南方向可连接东南亚、南亚,是连接中欧、打通孟中印缅通道的重要支撑区域,这些区位优势有利于在更大空间范围上配置资源要素和开拓市场。二是成渝地区是国家向西向南开放的前沿。成渝地区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交汇点,是国家向西向南开放的前沿。南向,成渝城市群是我国距离东南亚和南亚地区最近的最大经济体,通过深化与滇中区域合作,可以积极打造中国、印度、缅甸、孟加拉经济走廊,最终抵达孟加拉湾,打通我国又一个出海国际大通道。北向西向,可以依托中欧班列通道,推进成渝城市群与中亚、欧洲等地的经济联系,建设沟通境内外、连接东中西的运输通道。三是成渝地区极具内需扩大的潜力。成都与重庆的关系是互相辐射、互为市场,重庆也会影响成都,成都也会影响重庆,二者合起来会影响更多的城市,成渝地区拥有将近1亿人口,对应6万亿的GDP,这样的体量已超过世界上的很多国家。同时,成渝双城经济圈所能辐射范围包括云、贵、川、藏等省份的各大城市,所能影响的人口规模更大,其中的市场空间潜力无限。
从竞合关系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区域能级
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竞合关系来看,要客观认识成渝合作中的“有效市场”“有为政府”和“有机社会”。一是经济圈内各城市之间的经贸往来密切。成渝地区作为西部经济腹地和战略后方,以全国1.9%的国土面积,承载了全国6.9%的常住人口,创造了全国6.3%的经济总量。统计显示,近年来川企入渝投资、渝企入川投资分别占两省市引进国内省外资金总额的16%和19%。二是成渝之间明确了统筹协调重点。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已经对如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出了包括七项重点任务的战略部署,明确了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整体政策框架和战略安排。三是成渝民间交往频繁、文化认同度高。成渝同属巴蜀文化,文化习俗相似,语言接近,民间血缘相通,成渝合作有深厚的社会和文化基础。
从中心城市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格局
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中心城市来看,要客观认识成渝“双城”的“城市同级”“带动功能,,和“产业协同”。一是成渝“双城”在国家战略布局中处于同一层级。《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中将成渝定位为“国家中心城市”;《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将重庆定位为“西部开放开发重要支撑”,将成都定位为“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将建设自成渝至北部湾出海口的三条通路,共同形成西部陆海新通道的主通道。二是成渝“双城”具有类似的城市核心带动功能。2016年《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对于成都和重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有明确的差异化定位,但都强调要充分发挥核心功能带动区域协调发展。如对成都提出了“充分发挥成都的核心带动功能,加快与德阳、资阳、眉山等周边城市的同城化进程,共同打造带动四川、辐射西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对重庆提出,“以主城区为核心,以城市发展新区为腹地、联动沿江城市带和四川毗邻城市发展,构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大都市区。”三是成渝“双城”产业协同发展潜力较高。目前,成渝两地在电子信息、汽车产业、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金融业等产业领域存在趋同现象,可能会造成无序竞争和重复建设,但如果携手发展,将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共享资源要素,吸引上下游产业链,形成具有区域带动力和国际竞争力的超级产业集群。
建议在三方面重点发力
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有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两中心两地”(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发展定位,成渝两地可考虑在以下三个方面重点发力:
着眼良序竞合发展,进一步构建双城良序竞合关系。一是强化城际间产业链分工。整合成渝共有优势的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资源,深化产业链、产品链合作,形成水平型的产业分工格局。推进联合研发和配套协作,提升信息设备终端产品在全球的市场地位,提高装备设计、制造和集成能力,形成区域间产业垂直分工体系。发挥重庆配套产业体系全的优势,打造成渝汽车零部件配套产业体系;发挥成都研发创新能力强的优势,打造成渝汽车产业研发中心,构建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城际产业链。着眼于大区域发展,合力打造世界级的汽车产业集群、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形成具有世界影响力、体现国家水平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共同构建跨区域超级产业集群。二是建立城市群国际分工优势。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现代产业走廊建设,面向整个长江流域优化产业格局、产业链延伸和要素流动,推动制造业外向化发展,形成长江经济带世界级现代产业集群。联合打造一批创新型园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推进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加快培育电子核心部件、新材料、物联网、机器人及智能装备、高端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及智能汽车、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以成都、重庆为中心,打造现代物流、现代金融、商贸服务、科技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集群。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沿江铁路和高速公路,以及渝新欧、蓉欧快铁、中欧班列,培育内陆地区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国际贸易大通道,整体参与全球产业合作与竞争。
着眼成渝相向发展,进一步提升双城经济圈的整体效率。一是强化核心城市的引擎作用。进一步提升双核城市经济规模和质量,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提升要素集聚、科技创新、高端服务能力。加大开发开放力度,加快国家级新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在成渝两地建成若干开放程度较高的城市空间,提升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层次,增强双核城市的引擎带动和支撑作用。二是提升成德眉资同城化水平。以推进成德眉资产业布局同城化为核心,以成都空港新城、简州新城、淮州新城和德阳凯州新城、资阳临空经济区、眉山加州智慧城等产业功能区为主阵地,共建跨区域产业生态圈、跨区域要素市场体系、跨区域产业政策生态、创新跨区域产业治理体制机制,推进成德资产业同城化,探索区域经济一体化,打造区域合作升级版,共建“多园联动一体化示范区”,努力打造天府东翼万亿级增长极。三是优化城市规模结构。加快发展区域中心城市,培育万州、黔江、绵阳、泸州、宜宾等地级城市成为次级增长极,分担成渝双核的部分职能,发挥其在城镇体系中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做强中小城市,加强产业和公共服务资源布局引导,建设一批重要节点城市,发挥其在城镇体系中的支撑和支点作用。此外,增强小城镇服务功能,发挥其在统筹城乡、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承载作用。
着眼区域一体发展,进一步创新区域一体化的体制机制。一是主动营造“蛋糕做大”的合作契机。在规划对接、交通互联、信息互通、产业互补、生态共治、平台共建、市场共享等领域,共同策划跨区域合作重大项目库,并积极争取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产业化项目、生态环保项目纳入川渝省级和国家级重点项目库。二是着力构建“各取所需”的利益联结机制。建立跨区域产业协作平台和企业家联盟,促进总部经济发展,支持企业跨区域兼并重组,促进跨区域项目联合推动,深化园区合作共建,鼓励飞地经济发展,研究建立“存量不动+增量分成”利益分享机制。三是加快完善“各得其所”的结果保障机制。建立清单化考核机制,将区域合作行动计划、年度重点工作方案、协议重点合作事项纳入成渝目标“总盘子”统一管理,开展绩效考评、阶段检查、专项督办。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