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对深圳经济特区40年取得的辉煌成就,形成的宝贵经验进行了系统总结,是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宣言书和动员令。成都作为内陆城市要认真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努力抓住新时期的发展机遇,对标深圳发展路径,以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以更高的站位、更新的思路、更实的举措主动融入“双循环”、唱好“双城记”、建好“示范区”、夺取“双胜利”,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在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战略全局和宏伟目标中挑大梁、当先锋,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走在全国前列,在新时代改革开放伟大事业中彰显成都担当,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
高质量建设
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
深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典范,创新发展的引领者。探究深圳的“今天”,启示成都的“明天”,鉴彼之长、补己所短。成都学习深圳,就是要学习深圳谋划战略的大思路、改革创新的大举措、转型发展的大手笔、城市建设的大作为;就是要正视成都与深圳相比在思想观念、发展战略、改革开放、发展能级上存在的差距;就是要在每次城市转型的紧要关头,都能顺应时代潮流、把握发展大势、主动变革破题,以大格局大视野谋划新一轮改革发展;就是要善于运用国家政策红利、借助全国力量来推动自身发展,主动对接国家战略获得强劲的发展动能。
近年来,成都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以创新为动力,呈现出持续高质量发展新态势;以协调为内涵,开辟城市可持续发展新空间;以绿色为本底,打造高品质城市发展新面貌;以开放为特色,厚植新时代内外联动新优势;以共享为方向,构筑城市现代化治理新体系。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成都视察时,首次提出建设“公园城市”这一城市发展新理念。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明确要求“支持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这是党中央赋予成都发展新的战略定位。成都要当好“试验田”,走出新路子,高质量建设示范区,努力在五个方面先行先试:率先探索以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为核心的经济组织方式,聚力提升城市经济发展韧性;率先探索从行政区向经济区转变的区域协同发展模式,聚力提升城市极核引领性;率先探索生态价值转化实现的路径机制,聚力提升城市发展可持续性;率先探索以枢纽经济为带动的高水平开放体系,聚力提升城市多维开放性;率先探索以生态宜居为比较优势的人力资源协同体系,聚力提升城市生活宜居性。
加快形成
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改革开放新高地
深圳,这座因改革而生的城市,活力迸发。成都要学习深圳敢于“吃第一只螃蟹”、敢于“杀出一条血路”的精神,把改革作为赢得未来的关键一招,继续深化“五项制度改革”,以改革优化发展环境,以改革激发发展活力,以改革释放发展红利。持续深化以绩效为导向的财政预算制度改革,统筹“四本预算”,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完善财政金融组合运行机制。持续深化以效率为导向的国资经营评价制度改革,调整优化国有资本产业布局,建立政府功能性任务管理规范,积极稳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持续深化土地资源配置制度改革,探索实施混合产业用地供给、点状供地模式和弹性容积率制度,不断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和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持续深化以利民便民为导向的基本公共服务清单标准管理和动态调整制度改革,统筹构建覆盖全区域全人群、标准化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体系。持续深化以成长为导向的企业扶持激励制度改革,完善基于企业全生命周期的产业服务政策,健全企业梯级孵化培育体系,加快实施“一企一策”支持领军型企业跨区域跨行业所有制合作重组。
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成都必须因时而变,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全方位对外开放,提升城市枢纽辐射力。要率先探索以枢纽经济为带动的高水平开放体系,聚力提升城市多维开放性;以国际视野构建枢纽通道,打造全球化高能级通道建设,为融入全球经济大循环提供保障;以世界标准做强开放平台,构建“三区五园多支撑”的开放平台体系,增强对国际科研创新创业资源要素的吸引力。强化东部新区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功能支撑,增强天府新区开放主引擎功能,深化自贸区改革创新探索,争取以天府空港新城为核心建设自贸试验区新片区,争取赋予自贸区更大改革自主权;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提升知名度,紧扣“三城三都”建设,推动绿色空间与消费商圈无缝对接、生态价值转化与消费业态创新交融,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区域辐射力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前瞻突破
提升特大现代城市治理能力
深圳的非凡崛起,是改革开放事业的生动缩影,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力佐证。成都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要在两个维度上取得前瞻性和关键性的突破:一是要致力于解决特大城市社会治理中面对的核心瓶颈问题,尤其是在人口管理与服务、社会矛盾化解、风险治理与公共安全维护等问题上探索新路径;二是要在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推动政府行政管理模式创新、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在构建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城市治理体系方面走出新路。要创新特大城市全周期管理体系,健全市民诉求“全相应”工作体系、矛盾纠纷“全链条”化解体系;健全党委领导双线融合的社会治理机制,健全功能性社会组织和社会企业培育发展机制,构建以基层党组织为引领的公共服务圈、群众自治圈、社会共治圈;创新融通智慧治理体系,以政府数字化转型为突破口,规模化部署千万级城市治理神经元感知节点,健全应急安全智能应用系统;健全完善城市突发事件检测和应急体系,提高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环境风险和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探索多主体共建共享的综合开发营城新模式,系统解决传统建设方式中存在的城市品质不高、产业活力不足、土地集约利用不够、城市维护运营不善、政府债务累增等问题。
形成具有
全国影响力的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推动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是对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精准响应。成都要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城市发展更充分、更平衡,成为全国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宜居的典范之城。一是构建普惠公平共享格局。加快构建普惠、均等、可持续的高质量公共服务体系,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持续深化法治成都、平安成都、健康成都建设,全方位提升全体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二是秉持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城市理念,注重生产圈、生活圈、生态圈的合理布局。以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的理念,统筹产业功能区和新型社区建设,加快建设适应不同群体需求的15分钟公共服务圈和生活微场景。三是聚焦市民多元化需求,多维发展全民参与、全龄友好、符合共享的社群空间。推动消费场景融入城市建设、产业发展和市民生活中,打造多元化、特色化的消费场景。
加强成渝合作
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上升为国家战略,从地缘经济上更新了长期以来长三角、大湾区、京津冀三足鼎立、东重西轻的经济格局,明确了未来内陆腹地的经济增长极和动力源。这一战略,不仅是适应双循环新战略下西部经济发展的内生需求的举措,更是突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关键瓶颈,重塑我国乃至亚欧区域经济格局的重要抓手。成都要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强化城市竞争力和带动力,为国家级的增长极和动力源输入天府特色。一是要从产业结构上重构动力体系,提振经济能级。从成渝两地竞合的新常态、新动态出发,针对重合产业错位发展的路径进行实施更新与调整,构建关键产业的核心企业梯级图谱,并结合全市产业功能区规划和全省“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对核心群的落位进行重新规划和引导,实现打造规模效应和聚合产业生态并举。二是要从经济布局上优化“向心力”和“辐射力”。锚定总部、头部企业,积极引导对承载容量要求较大的制造端和部分中低端产业整体向市(州)转移,通过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的串联将市(州)变成成都的产业腹地,实现产业辐射。进一步优化以成都为核心、辐射成渝城市群的产业顶层设计、发展规划与运营模式策划,结合“走好东进路”“成德眉资同城化”等重要探索,充分利用成都的地缘比较优势及发展生物医药、总部经济、新经济和聚集“蓉漂”的复合红利。三是在打造法治化、便利化、市场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上接续努力。完善公平公正的综合监管制度,完善公平竞争审查联席会议制度,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建立公平竞争审查投诉举报受理回应机制,完善包容审慎的柔性执法体系,动态调整行政处罚“三张清单”。深化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积极将行政管理、公共服务、商务消费、企业运营等领域纳入大数据信用服务运行体系。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