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吴大华:高度重视社会心理服务工作

2021年01月04日 10阅读 来源: 贵州日报

当前我国新冠肺炎疫情已逐步由高峰期转至控制期,全国新增确诊及疑似病例数量得到有效控制。然而,常态化疫情防控中社会心理服务工作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疫情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仍不容忽视。

以社区为单位设立社会心理干预和疏导中心及应急心理服务救援点,开展心理服务工作。综合考虑贵州新冠病毒疫情受影响严重区域、涉及人员数量、防控任务等,以社区为单位设立专业便捷的社会心理干预和疏导中心及应急心理服务救援点,通过在线直播、一对一咨询、线上心灵守护语音学习和短视频学习等形式,开展社区心理服务工作。

鼓励公众自主提升其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生理和心理调节能力,通过合理运动和注重营养来提升人体的抗疫能力,制定科学的作息时间表,合理分配时间,按时饮食、规律作息,在日常饮食中注重粗粮、蔬菜和蛋肉类的摄入,荤素搭配、营养均衡。同时,及时向公众普及疫情相关知识及复工复产复学的最新政策和详细解读,必要时开通线上答疑渠道为公众自主提供全面及时的心理援助。

注重社会心理服务志愿者队伍的建设。重视社会心理干预和疏导志愿者队伍的建设,出台相关鼓励政策文件支持、引导、规范志愿者参与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社会心理服务工作。同时,注重培训综合素质较高的医务工作者、教师、基层干部等人员参与社会心理服务工作,在提高社会心理服务效率的同时增强被培训人员自身的心理危机应对能力。

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专业人才的培养。号召高校、科研机构、公益组织等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专业人才的培育,在学生培养计划、科研考评、公益活动计划中将社会心理服务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考虑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对我省心理服务团队进行远程线上培训。

设立专项课题研究基金、应用成果推广专项资金、突出贡献人才补贴或评优、优秀科研成果奖励等激励制度。通过荣誉和物质激励专业人员加强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心理服务相关问题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促进优秀科研成果的产出,尽快建立我省社会心理服务专业人才库,确保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能够及时、有序地开展心理服务工作。

利用大数据全面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公众心理问题的预警、预防及预报能力。构筑“贵州心理服务网”、微信公众号等数字化公众心理服务通道,通过心理知识普及、在线心理咨询、心理危机干预等方式加固公众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心理防线,建立健全贵州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事前预防一事中应急治理一事后救助修复”的法治化、常态化机制。

关注大数据推进社会心理服务工作中的数据安全保障问题。公民在接收心理危机服务时需提供诸多个人隐私信息,大数据技术运用中公民个人敏感数据的安全保障问题应得到充分重视。在疫情防控和心理服务这两大个人信息使用目的实现后,应当及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封存或删除,基于其他公共利益目的需要继续使用个人信息的,应明确告知被收集者个人信息的使用目的、范围及期限。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