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吴大华:完善应急管理法治化

2021年01月04日 10阅读 来源: 贵州日报


贵州是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面对严峻的贫困形势,贵州紧紧围绕中央决策部署,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断走新路,创新举,向绝对贫困发起总攻。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累计减少贫困人口892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85%,57个县摘帽退出,减贫成效显著,被誉为脱贫攻坚的“省级样板”。在脱贫攻坚战收官之际,系统总结好脱贫攻坚的贵州模式,能够为下一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思路方法,为世界反贫困提供经验借鉴。费孝通先生曾指出,模式是“一定地区,一定历史条件下,具有特色的发展路子”。贵州具有特色的脱贫攻坚路子,可总结为“1234”模式。

把扶贫开发确定为“第一民生工程”

2011年,贵州省委召开系列会议,把扶贫开发确定为“十大民生工程”之一,明确把“扶贫脱贫攻坚工程”作为首项工程,确定了“第一民生工程”的路线图,即在未来十年,把扶贫开发作为贵州最大的民生,举全省之力,就提高贫困人口收入,完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保障贫困人口住房、教育、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向贫困发起“总攻”。

此后,扶贫攻坚是“第一民生工程”成为贵州省发展战略的重要共识。提出要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新思路,把扶贫开发作为“第一民生工程”,大力实施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发展规划,全力总攻“绝对贫困”,大幅度减少贫困人口。在以后的系列战略部署中,贵州省进一步明确,全省干部要切实把思想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重要讲话精神上来,把贫困地区干部主要精力集中到扶贫开发上来,奋力打好扶贫攻坚“第一民生工程”这场硬仗,这也成为贵州开展脱贫攻坚工作的总原则。

用好“两种力量”协同推进脱贫攻坚

一是用好内部力量提升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贵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把扶贫开发同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的要求,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扶贫工作机制,强化乡镇党委书记、村支部书记、农村致富带头人“三支队伍”建设,着眼攻坚需要,把最会打硬仗、最能打胜仗的精锐部队派到一线去,发挥基层组织在扶贫攻坚工作中的战斗堡垒作用。为解决脱贫攻坚政策落实过程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以“新时代农民讲习所”为载体,注重“讲”“习”并重,让农民听得懂、能管用、能解决问题,促进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充分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

二是用好外部力量构建大扶贫格局合力攻坚。贵州省始终坚持把社会扶贫作为扶贫开发中的一项重要工作,着力抓好定点扶贫、对口帮扶、集团帮扶、社会帮扶等工作,构建专项扶贫和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全力做好中直单位定点帮扶服务工作,实现了中央单位对全省50个重点县定点扶贫的全覆盖。用好东西部协作力量,通过对口帮扶,受援助地区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农民发展意识明显增强,特色产业逐步形成,极大地改善了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开展千企帮千村行动,组织广大民营企业和商会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建立社会力量扶贫平台,实现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捐赠意向与贫困户脱贫需求对接。

采用“三子”工作法深入推进精准扶贫

一是战略部署“扣扣子”完善精准扶贫政策体系。贵州省围绕中央决策部署,结合省情实际积极创新,制定出台了推进脱贫攻坚的“1+2”“1+6”“1+10”系列政策,构建起支撑脱贫攻坚的“四梁八柱”。而在具体开展脱贫攻坚的每个环节,都根据工作推进实际进行了制度创新,为脱贫攻坚工作的有效开展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

二是责任履行“担担子”确保干部把脱贫任务扛在肩上。坚持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层层传导压力,压紧压实党委主责、政府主抓、干部主帮、基层主推、社会主扶和省领导包县、市领导包乡、县领导包村、乡镇领导包户、党员干部包人“五主五包”责任链任务链。制定脱贫攻坚工作督查实施办法,脱贫攻坚问责暂行办法,在全国率先开展“护民生、促脱贫”监督执纪问责专项行动,组成1458个民生监督组对全省基层扶贫工作进行动态跟踪监督、及时纠偏处理,鼓励支持“第三方”机构监督,对监督检查发现的问题,及时督促整改,涉及违规违纪的,严肃问责处理。建立完善正向激励体系,设立“扶贫荣誉”制度,每年表彰一批脱贫攻坚先进典型,营造人人可为、人人愿为的脱贫攻坚氛围。

三是任务落实“钉钉子”确保脱贫工作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贵州围绕“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三个目标要求,对贫困进行“靶向治疗”。在精准识别贫困户的基础上,从因灾、因病、因学、缺技术、缺劳力、缺发展资金等方面对贫困户的致贫原因进行梳理分类,再根据致贫原因分类施策,制定差别化的帮扶措施,集中各方面力量予以综合扶持,切实做到成因精准、类别精准、施策精准。实行对扶贫对象的动态管理,按照返贫即入、脱贫即出的原则,建立动态监测机制,调整完善帮扶目标措施,使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常态化。持续强力发起脱贫攻坚“春风行动”“夏秋攻势”“秋后喜算丰收账”“冬季充电”系列行动,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使各项任务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坚持层层抓具体抓深入,坚决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围绕扶贫领域作风和腐败问题,持续深入开展“五个专项治理”,着力在查处作风漂浮、行动少落实差、不担当不作为、工作拖沓等上下更大功夫,以作风的大转变促进攻坚任务的全落实。

聚焦“四场硬仗”

一是打好基础设施建设硬仗。贵州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的先行领域和重要支撑,打出一系列“组合拳”,全省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昔日“地无三里平”的贵州,如今天堑变通途、高峡出“平原”。立足补短板、破瓶颈、增后劲、惠民生,以“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小康行动计划为抓手,从小型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农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五小水利”工程建设等方面增强水利服务“三农”的能力,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提供基础保障。加强农村电网建设改造力度,以实施“广电云”村村通、户户用工程为载体,将扶贫信息、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等信息及功能应用下沉传输到农村千家万户,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加快跨越数字鸿沟和云服务鸿沟,为推动农村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助力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重要的网络基础支撑。

二是打好易地扶贫搬迁硬仗。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目标,按照“六个坚持”,因地制宜,实施差别化补助和奖励政策,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全力构建基本公共服务、培训和就业服务、文化服务、社区治理和基层党建“五个体系”的制度性安排,工作重心从以搬迁为主,向以后续扶持为主转变,着力做好“后半篇文章”。

三是打好产业扶贫硬仗。紧紧抓住产业扶贫这个根本,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坚持扬长避短、扬长补短,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集中力量推进特色优势扶贫产业大发展,加快补齐产业链短板和薄弱环节,强化配套保障支撑,创新产销对接机制和利益联结机制,推动贵州绿色优质农产品不断“泉涌”、走向全国,带动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稳定脱贫。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等带动性强的产业,加快实现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

四是打好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硬仗。教育保障让人民更满意,为全面落实国家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和省委、省政府大扶贫战略行动,重点聚焦深度贫困地区,聚力打好教育扶贫组合拳,深入推进新时代全省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医疗保障让人民更健康,全省各地加快完善医疗保障体系,不断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全面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三年提升计划”,着力解决了基层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不足、人才严重匮乏、体制机制不活、服务能力薄弱的突出问题。住房保障让人民安居乐业,贵州以脱贫攻坚为统揽,全力攻坚农村住房安全有保障,并同步实施“三改”(改厨、改厕、改圈)。进行农村危房改造的同时,贵州还配套开展农村老旧住房透风漏雨整治和小康房建设,探索形成较为完善的贵州农村住房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农村安全饮水保障体系。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