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将永远记住这一天——2020年11月14日,云南省扶贫办向新华社发布消息,怒族、傈僳族近日实现整族脱贫,至此,云南独龙族、德昂族、基诺族、怒族、布朗族、景颇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等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历史性告别绝对贫困,实现整族脱贫。
挥别千年贫困,奔向美好未来。多年来,省委、省政府坚持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作为全省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因地制宜、因族举措,不断加大扶持力度,特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吹响以来,针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的突出短板,采取超常规举措,确保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不让一个民族地区落伍,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因之发生巨变,“直过民族”逐渐摆脱千年贫困,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夯基础补短板 发展越来越快
“截至目前,民族地区通航运营机场达到10个,4个民族自治州进入高铁时代,8个民族自治州中有7个州35个县通高速公路、58个县全部通高等级公路。民族地区所有乡镇和建制村都已实现100%通硬化路、100%通邮……”2020年11月27日举行的云南省“回眸‘十三五’ 奋进彩云南”系列新闻发布会·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专题发布会,提交了一份亮眼的交通成绩单,字里行间,省委、省政府让身为发展先行官的交通强大起来,不断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畅通血脉、提供动力的用心和决心表露无遗。
民族地区基础差、底子薄,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省委、省政府深思熟虑,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充分发挥民族政策和区域政策的叠加效应,确保民族地区同全省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聚焦精准扶贫与全面发展,全省坚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与扶贫开发“双融合、双促进”,投入资金303.98亿元实施三轮示范区建设“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创建工程,形成了以点串线、以线连片、以片带面的示范创建格局。
聚焦少数民族深度贫困群体,全省施行“地方主导、区域协作、央企结对、对口帮扶”的扶贫开发模式,在全省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在上海、广东和中央定点扶贫单位及社会各界对口帮扶下,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迈上了跨越发展的轨道。
聚焦16个民族跨境而居的八千里边境线,全省全面推进兴边富民工程,全力以赴做好深入实施阶段(2011年至今)各项工作,相继实施了云南省兴边富民工程“十二五”“十三五”规划,形成了分别以县域、乡镇、村为发展对象的立体化政策体系。
不仅如此,为促使民族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握发展自主权,实现高点起步、大步跨越,省委、省政府不断强化要素保障、筑牢发展基石。在发展支撑方面,除了路网、航空网,还着力推进民族地区能源保障网、水网、互联网建设;在发展动力方面,加速特色产业集群向民族地区布局,推动以云茶、云果、云蔬等为代表的“云系”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向品牌化、标准化、规模化迈进;在发展优势方面,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着力构建高水平沿边对外开放平台和窗口;在发展方式方面,积极推进生态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形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数据最有说服力。2015年至2019年,全省民族自治地方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5%,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年均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强保障惠民生 日子越来越好
清晨9时,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迪政当村委会文面女李文仕开始编织独龙毯。独龙江景区今年11月重新开放,游客逐渐增多,李文仕的独龙毯供不应求。
“现在日子好了,但我们不能停歇。习近平总书记说‘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我们要多干活,多努力,过上更幸福的生活。” 李文仕说。
在独龙江乡,昔日简陋的茅草房、篾笆房已被水电入户、卫生整洁、设施齐全的安居房、幸福公寓取代;草果、重楼、独龙蜂、独龙牛、独龙鸡、羊肚菌等特色种养业遍地开花;乡村旅游业繁荣发展;6个村委会5G通信全覆盖;一座座村容整洁、产业繁荣、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的新村拔地而起……独龙族一步跨千年,奋进奔小康。
脱贫攻坚是最大民生工程。省委、省政府把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民生改善作为事关全局的硬任务,狠下真功夫,肯花大力气,切实增进民生福祉。
在教育方面,稳步推进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持续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大力开展不通汉语劳动力培训。“十三五”期间,民族地区所有义务教育学校“20条底线”全部达标。2016年至2019年,共招收世居少数民族研究生2349人。
在就业方面,积极实施培训就业工程,对民族地区贫困群众100%给予技能培训,100%提供岗位推荐等就业服务。同时,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建立从动员到培训、输出、管理、服务的全链条工作机制,推动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向长三角和珠三角、城镇及二三产业转移就业。2019年,全省全年新增转移就业125.11万人,其中“直过民族”12.86万人。
在医疗卫生服务方面,全面建立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医疗费用兜底“四重保障”。截至2020年5月底,全省民族地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有453.39万人次享受医保待遇,民族地区贫困群众100%参加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
在居住条件方面,把民族地区作为全省易地扶贫搬迁的重要战场,支持“直过民族”地区完成32.6万人易地搬迁任务;统筹危房改造与人居环境改善,民族地区4类重点对象农村危房改造全部“清零”,修缮加固的住房实现房屋与厕所、畜圈同步改造,拆除重建的住房实现人畜分离、厨卫入户。
在社会保障方面,不断加大民族地区农村低保资金和临时救助资金等保障力度,2016年至2020年3月底,救助困难群众201.73万人次。2016年至今,共建设城市公办养老机构66家、农村敬老院324家、城乡居家养老服务中心817家。截至目前,民族地区100%实现乡(镇、街道)儿童督导员、村(居)儿童主任全覆盖。
抓创建重保护 村寨越来越美
走进腾冲市猴桥镇国门新村,只见傈僳族民居依山而建,鹅卵石、火山石支砌的围墙和特色栅栏装点着宽敞的环村公路,国旗、党旗在村民的房顶迎风飘扬。
国门新村是一个典型的傈僳族边境村寨。近年来,猴桥镇紧紧围绕“脱贫、摘帽、增收”3大目标,全力攻坚克难,抓实动态管理、短板补齐、产业发展、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社会兜底保障等各项措施,使国门新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原来的落后小山村蜕变成4A级美丽乡村、3A级景区。
为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提升沿边地区全面小康的层次和水平,2020年,省委、省政府突出产业支撑、文旅融合、生态宜居、边贸助推、睦邻友好等5种示范类型,启动“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党建强”边境小康示范村建设,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沿边集镇和抵边美丽乡村建设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一条亮丽的国门风景线。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在扎实推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的同时,全省积极实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抢救保护项目,扶持培养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创新带头人,推进民族文化进校园,努力将中华文化内化为各民族共建、共有、共享的精神家园。“十三五”期间,实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抢救保护项目709个、民族文化精品工程项目102个,扶持培养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创新带头人100名;2016年起,连续4年组织举办“七彩云南(国际)民族赛装文化节”;现今,火把节、泼水节等民族节庆已成为云南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符号和品牌。
云南日报 2020年12月10日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