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建好湘江新区排头兵,推动“三高四新”新湖南

2021年01月04日 10阅读 来源:红网

日前,18家优质科创企业(项目)签约入驻长沙湘江科创基地,掀起又一轮科创热浪。这标志着集创新孵化、产城融合、产教融合等功能于一体的岳麓山大学科技城最大科创基地——长沙湘江科创基地正式起航。

实际上,这18家企业的入驻,意义远不止于此。因为,这些企业入驻的湘江科创基地项目一期今年4月才刚刚启动建设,而从启动到建成投运仅仅用时8个月,实现当年建设、当年投运、当年满园,这一速度放在全国任何一个同类新区都是足够惊人、惊艳的。

一期之后,是迅速跟进的二期、三期,而整个基地建成之后,则是一个可聚集科创型企业5000余家、新增就业岗位10万余个、实现年产值100亿元、年创税收10亿元的光明的未来——从一期的推进速度来看,这样的未来并不遥远。

而这,也只是湘江新区建设发展的一个缩影。

湘江新区是国家在中部地区设立的第一个国家级新区,肩负着建设高端制造研发转化基地和创新创意产业集聚区、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的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引领区、长江经济带内陆开放高地的重任。获批后近六年的发展,早已让新区成长为一片创新创业的热土。即便是在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和全球经济下行双重严重影响的2020年,仍然实现了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5%。

这一切的背后,是湘江新区对政策的深刻把握与落实、落细、落地。新区在学习了国家支持国家级新区深化改革创新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的基础上,积极主动推动意见的落地,推动省有关部门出台支持湘江新区发展的实施意见,进而又在此基础上对标对表,制定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支持性政策的“项目化管理任务清单”,并将清单的落实细化到责任单位、责任人、责任领导——这种以项目化管理推动政策落地落实的方式,让政策从“纸上”走到了“地上”,并在新区的土地上迅速生根发芽。

这一切的背后,是湘江新区对项目和企业一如既往的大力支持。比如,率先实施安全开工条件审查事前承诺制,为诸多重大项目实施容缺审批;推行“多审合一、多证合一”审批改革,让审批时限得以大幅度缩减。

这一切的背后,是湘江新区对抓产业的坚持。新区坚持以产业链为抓手,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坚持以重大项目为牵引,强力推进代表性、带动性、标志性的重点产业项目建设。这样的坚持,带来了智能汽车产业获批全国第三个国家级联网先导区、新区获批2020年度财政支持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的结果,带来了市场对湘江欢乐城、洋湖水街等文化旅游产业的火爆反响,带来了长沙健康医疗大数据等项目的签约落地。

这一切的背后,是湘江新区对创新的坚持。作为实施“三区一高地”战略的排头兵,新区着力推进转型创新发展,将科技创新作为驱动发展的第一动力,岳麓山大科城建设不断提级,双创示范基地影响不断扩大,知识产权改革不断完善,大科城成功获批国家首批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示范基地,双创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创新型企业也获得了越来越多线上线下的知识产权综合服务。

这一切的背后,还有湘江新区对规划引领、精致建设、精细管理的坚持,对提升和彰显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品质的坚持,有湘江新区在防范重大风险、污染防治、精准脱贫上的努力。

未来的湘江新区,在聚焦“一城五基地、五区四小镇”,实施“三高四新”战略,当好建设现代化新湖南的排头兵上有着更高的追求。我们也有理由相信,新区的先进制造业会获得长足的发展,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会得到持续增强,新区的改革开放会走向更加深入,新区的城市品质会得到更大的提升。一个“三高四新”战略引领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湖南,也必将在这样的发展中,向着更加现代化的未来大步迈进。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