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至28日,长三角能源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江苏如东举行,与会专家聚焦江苏及长三角地区能源消费现状,共谋能源“清洁化”的路径与未来。
一、清洁减排,绿色能源发展多点开花
“长三角是能源消费高地,也是能源结构转型的‘排头兵’,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势头迅猛。”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研究员杨雷如此评价。目前长三角天然气市场规模已达593.5亿方,并以每年20%的速度较快增长。此外,长三角大型电力装备占全国总产量的1/3,太阳能电池产量占全国的一半,海上风机产量占全国的60%,并在全国率先建成特高压骨干电网结构,打造互联互通的能源基础设施。
为实现能源、经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江苏在能源结构调整上表现突出。截至今年9月,全省可再生能源累计装机3276万千瓦,占全省发电总装机24%。其中,风电累计装机1149万千瓦,位居全国第八,海上风电装机规模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第一。
二、克服压力,度过能源转型“窗口期”
在长三角这片经济重地,能源结构偏重的现状仍不可忽视。安徽省经济研究院副院长蒋旭东坦言,近年来安徽煤炭消费量持续上升,2011年至2018年7年间,仅一年煤炭消费量同比略有下降。
能源要素配置与经济发展需求不匹配、清洁能源发展受阻,制约着能源高质量转型。虽然压力重重,但面对能源低碳转型的浪潮,长三角正朝着低碳化方向努力迈进。“控增量、减存量、促替代、抓节能、重创新,未来安徽将用这‘五步走’控制煤炭消费。”蒋旭东表示,控制与转型并行,才能加快能源转型步伐。
“江苏已具备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初步脱钩的特征,能耗和碳排放已进入缓慢增长期。要实现提前达峰目标,‘十四五’需重点做好‘两控’,即控制高耗能行业产能和能耗总量。”省战略与发展研究中心能源资源研究所所长赖力说。
三、互济共补,能源合作也需“一家亲”
今年6月,长三角三省一市4家能源企业共同签署《长三角能源基础设施一体化合作框架协议》,拟建立长三角能源企业合作机制,推进区域间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打造长三角氢能物流示范线路。9月,嘉善到青浦10千伏电力联络线工程竣工投运,青浦到吴江10千伏互联工程也正式建成贯通,这意味着上海已与浙江、江苏实现了配电网跨省互联互通,长三角地区跨区域电力融合进入新阶段。
长三角区域内各省市如何协调合作、各展所长以保障能源的安全稳定,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一环。专家提出,江苏拥有完整的光伏产业链条和风电整机制造商,而浙江光伏产业和核电零部件产业特点突出,安徽则在新能源电气产品方面和生物质发电应用方面领先,上海在新能源技术研发、产业总部、国际营销方面具有引领示范作用,三省一市应根据各自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进行分工合作与新能源开发。
江苏省工程咨询中心能源处处长林江刚建议,要在省级能源电力规划的基础上,制定区域能源一体化规划,同时面向能源转型这个巨大的市场需求,加快构建产业创新策源中心,探索建立新型区域创新体制机制,打破单一产业体系界限,打造技术产业相互融合的健康能源生态。
《新华日报》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