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是中国共产党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挑战的重要战略举措。《决定》全面回答了中国共产党在带领全民走向富强过程中应从哪几个方向坚持与完善国家治理体系,以及如何发展与推进中国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在《决定》中,明确地指出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进而详细地列举了13个显著优势,主要围绕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集中力量办大事、各民族团结奋斗、基本经济制度、中华精神文化、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勇于改革创新、选贤任能用人优势、党指挥枪、坚持“一国两制”、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统一,这13个显著优势,共同支撑起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一、在13个显著优势中审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显著优势”
在《决定》列举的13个显著优势中,我们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优势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显著优势”。应该说,所有制制度与分配制度的有机结合共同构建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这一制度能够有效实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体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经济制度的"显著优势"。新中国七十年来的历史已经能够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与发展道路的,是能够积极应对国内外复杂经济环境的挑战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应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挑战下,通过不断的自我完善而形成的,具有极高的科学性与执行力。通过这个制度,将各个社会主体与资源调动起来,统一力量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共同前进。每一项制度的形成与发展都会涉及到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需要从宏观的角度来观察制度的发展。因此,理解和认识中国经济治理能力现代化就需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制度体系总框架中去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经济制度体系及其“显著优势”,仅从基本经济制度来理解中国经济发展是片面的。
《决定》所列举的13个显著优势并非在同一层级中。通过细读分析可以看出,其中,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处于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枢纽地位,是中国发展最显著的优势,有了坚定的领导力量才能够统领全国之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奋斗。以人民为中心、依法治国、全国一盘棋、各民族一律平等这四个显著优势是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全局性、战略性的统筹安排。在以上五个显著优势基础上,《决定》阐述了经济、文化、民生、改革、人才、军队、国家统一、外交等八个方面的具体显著优势。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各个“显著优势”,彼此之间有主有次,有总有分。首先,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显著优势是推进中国经济发展并且取得巨大成就的必然结晶;其次,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依法治国、全国一盘棋、各民族一律平等这四个显著优势国内大环境、大格局、大趋势下的必然结晶;再次,是文化、民生、改革、人才、军队、国家统一、外交等方面具体显著优势所创造的文化繁荣、民生改善、深化改革、人尽其才、国家安全、独立自主等协同奋进的必然结晶。
总之,审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显著优势",不能仅靠一孔之见,必须从更加宏观的角度审视。在系统性、整体性与协同性的要求下,注重从13个显著优势中发挥协同功能,进而不断总结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显著优势"的功能和作用,推动经济制度更加成熟,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
二、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遵循“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必须匹配生产力发展,这就是生产力决定论。马克思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有精彩的论述:"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过程。"①从这段话可以判断,生产力会在无形中促使人与人之间形成一种必然的关系,这是基于不同生产力而形成的多种生产关系。在考察国家的法律、政治等上层建筑时,更需要透过不同的关系去观察背后的生产力,才能更好地理解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2—33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
从人类发展史来看,为了能够在险恶的大自然环境中生存,人类必须不断地从事生产活动,以保证生存,在与大自然的关联中,人类利用大自然所赋予的资源进行改造加工,升级生产资料,塑造劳动对象,从而为人类所用!人在自然中的生产行为体现的就是生产力,在生产的过程中,与其他人产生的关联也就称为生产关系。生产力中必然会透射出生产关系,在生产关系中必然会反映生产力,两者不可分割,生产力是生产关系最重要的物质承担者!在劳动过程中,一方面通过劳动与自然交换体现生产力;另一方面人与人之间的劳动交换体现生产关系!因此,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从两者的矛盾运动来理解一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总的来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生产力是处于首要地位的,生产力会形成必然的多维上层建筑关系。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匹配时就会促进生产力发展,进而体现出能够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社会分工;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匹配时,会阻碍生产力发展,进而形成改革或者革命现有生产关系的社会动能,随之重新调整生产关系,一直到两者相匹配为止。通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揭示效率与资源配置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孜孜不倦、始终如一地遵循了"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使得中国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有了巨大的进步。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关系需要不断地调整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及时作出的《决定》,标志着对各项社会主义制度建设进行及时调整,以适应新的生产力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方面,处理好基本经济体制、分配方式等一系列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经济问题。
三、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如一地遵循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在马克思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统一原理指引与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国家主权独立完整基础上建成了独立自主的国民经济体系和工业体系!中国七十年以来的社会经济发展,并不是单纯地仅依赖于自身的优势资源,更不是依附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援助完成资源要素积累的,中国的国情是基于从国情状况出发,以比较优势发展经济并不断补足增强各个产业结构。一边试验一边总结与纠正错误,摸着石头过河,从而最终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特色自主发展道路。
总结中国经济发展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重视积累,主要以内部积累为主开展现代化发展;第二,制定不同时间跨度的战略规划,将需求与目标相结合严格执行发展战略;第三,侧重企业能力建设,给予优良的市场营商环境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第四,注重经济主体的科研能力,支持企业自主研发新型科技,提高技术的成果应用。
经过七十年的发展,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已经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上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全国之力创造了世界最大规模的减贫脱贫奇迹,中国开展现代化建设是从极其薄弱的经济基础起步的,根据联合国国际比较计划提供的数据计算,1952年建国初期,我国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GDP约为美国的5.7%,人均物质资本存量仅相当于美国的1.4%,虽然中国起点发展很低,但是中国共产党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不断尝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并且通过一系列战略实施和制度安排,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事的特点,突破了低收入国家的资本积累制约,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
在短短的数十年间,中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任何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走过的道路,面对着国际政治经济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成功应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艰巨的挑战!最终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正是因为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才会有了现在的伟大成就,也为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国发展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成功经验、展现了光明前景”。
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依托自身的军事霸权与强势话语权,凭借跨国剥削抢夺发展中国家的要素资源,从而完成原始积累,并将这种积累继续转移至对外霸权主义的手段,强化跨国剥削的来源。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每一步发展完全是建立在中国人民共同奋斗的基础之上,动员与凝聚力量朝着同一个目标前进,实现积累并不断提升生产力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显著优势,也是在经历了不同的国内外经验教训的过程中逐渐积累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内部积累为主,外资吸引为辅实现物质资本积累。1979—2012年,我国平均储蓄率达到40.6%,比同期中等收入经济体的平均储蓄率高出10.7个百分点。①储蓄率的提高表明了支撑我国的物质资本积累速度有所加快,有了较为充足的发展后劲。实践的经验表明,坚持走独立自主发展道路,能够有效维护自身的经济主权,避免成为依附型、高债务型经济体,是重要的经济发展支撑力量。充足的内部储蓄能够提高中国在应对外部冲击时保留较大的政策选择空间,在面对危机时能够有更多的政策工具组合选择,在较短时间内走出危机,恢复经济增长。中国的经济增长也是拉动全球经济增长最为重要的稳定器。从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来看,经过数十年来的“沉淀”,已经构建了世界上最为完整的工业体系,产业布局总体平衡,为迎接下一个科技革命,中国在高新技术领域加速投入推进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依照国家战略规划与政策,我国产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制造业增加值跃居世界第一位,数字经济、共享经济、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迅猛。
①侯永志,贾珅.从长期增长动力结构角度认识经济发展的一般性规律与中国经济发展经验[J].中国经济报告,2019(03)-22—29.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所通过的《决定》是从内部着手,提升党在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意识与力量,根本目标仍然是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时,立足于中国国情,积极落实各项经济政策,不断破解经济发展历程中的难题,引领全球经济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 夏锦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中国探索[J].理论导报,2019(11):37—39.
2. 阳奎兴.推进国家制度建设和治理现代化的深厚意蕴和内在逻辑[J].当代党员,2019(23):34—36.
3. 唐任伍.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的总纲领[J].人民论坛,2019(32):60—61.
4. 吴传毅.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指向、使命担当、战略举措[J].行政管理改革,2019(11):24—30.
5. 逄锦聚.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8(04):14—20.
6. 逄锦聚.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整体性[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06):17—21.
7. 王怡靓.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J].金融经济,2018(22):163—164.
8. 黄铁苗.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土壤”[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8(05):45—61.
9. 李巍.历史进程中的国际经济制度与中国的角色[J].当代世界,2019(10):10—16.
10.侯永志,贾珅.从长期增长动力结构角度认识经济发展的一般性规律与中国经济发展经验[J].中国经济报告,2019(03):22-29.
11.李萍,杜乾香.新中国70年经济制度变迁:理论逻辑与实践探索[J].学术月刊,2019,51(08):37—47.
12. 葛扬.新时代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理论的发展与完善[J].当代经济研究,2019(08):19—26+113+2.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