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生态之美奏响幸福曲——习水县“生态+”模式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2021年01月15日 10阅读 来源:贵州日报

绿洲红城,美酒之乡。

习水县襟川连渝,属娄山山系,拥有地球同纬度上保存最完好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流经境内的赤水河、綦江河是长江上游南岸支流,山水相依,生态优势明显。早在10年前,该县就把“生态立县”列入发展战略中,力求将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领域、各环节。

县城环境空气优良率98%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赤水河流域监测断面优良率100%。近年来,习水县引入“生态+”理念,促进生态文化、生态政策、生态思维有机融合,实现了生态经济、生态价值、生态生活的全域转变。

2020年10月9日,习水县被生态环境部授予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称号。

制度保障 守好生态保护底线

流水潺潺,小楼夹岸。习水河(赤水河支流)在习水县三岔河镇狮子村蜿蜒流过。2019年11月,三岔河狮子电站被拆除后,这条河重焕活力,鱼类洄游,流域环境极大改善。

还水于河,让小水电站退出赤水河流域,是习水县推进“河长制”工作创建国家级“示范河湖”的缩影。

坚持先行先试,2014年习水县全面推行“河长制”,探索建立了“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赤水河流域生态文明制度改革体系,并在全省复制推广。

习水县率先在赤水河流域实行“河长制”考核,制定全县44个进出境断面年度水质考核办法,将考核结果列入当年地方党政政绩“一票否决”。

坚持“逐步推开、政府主导、企业自主、综合治理、各负其责”的原则,制定了《习水县赤水河流域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改革方案》,全力推行PPP治理模式。

探索推行流域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考核研究。以开展生态系统生产总值考核研究为核心,在习水县实施生态系统生产总值考核体系研究,并在2016年国际生态论坛贵阳论坛上第一次发布。

生态项目化 强化污染治理

马临街道沔山村习水海创垃圾焚烧发电厂,是习水县城乡生活垃圾集中处理中心,于2020年9月投用,也是贵州省第二个炉排炉焚垃圾烧发电项目。通过这套工艺处理技术,习水县4个街道、20个镇、2个乡的全部生活垃圾实现无害化处理,最大程度做到资源化利用,减少固体废弃物。

习水县积极推行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实现“户清理、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3%以上。

该县采取PPP模式,探索集约化、产业化、区域化第三方治理,推行21个乡镇(街道)污水处理全覆盖,2016年底实现了乡镇污水处理全覆盖。截止到2019年底,已有38个村建成投用38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终端,23个村25座终端正在建设。

建成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该县投资2000万元,采用“高温蒸汽”方式,实施医疗废物集中处置项目建设,集中处置医疗废物,占地10亩的该中心于2017年投用,年处理能力达1800吨。

实施重点企业污染治理。该县投入10.32亿元,建成投用习水、二郎电厂除尘、脱硫脱硝、污水处理设施;投入3.5亿元,建成赛德水泥除尘、脱硝设施;全县15对生产煤矿全部建成“一矿一水”污染治理设施。2015年率先成功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生态产业化 激活绿色经济

位于习水县桑木镇的土河村,是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土河地处偏远、土地贫瘠,曾是省级一类贫困村。而今凭借夏季凉爽气候,依托千亩荷塘和红苗文化,建成了国家AAA级景区,用生态名片激活了避暑经济。

目前,土河村开设有14家农家乐、74家民宿,床位达1100张。2020年,虽然受疫情影响,省内外游客量依然达到了18.5万人次,同比增长了85%,旅游产值超过1000万元。

深化建设“旅居习水”,打造黔川渝接合部县域旅居中心。该县依托生态优势,着力打造旅游产业,建成省级风景名胜区1个、国家级4A景区3个、3A级景区7个,列入省“5个100工程”旅游景区3个。2020年共接待游客近千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近百亿元。

践行“两山”理念,实施退耕还林。据该县林业局数据,近5年,全县21个乡镇实施退耕地还林25万亩,其中生态林2万亩,种植柑橘、花椒、方竹笋、大树茶等经果林达22万亩。2020年绿色经济产值达51亿元,覆盖24213户贫困户。(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苏颉)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