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服务发展促开放 贵安海关晒出两年“成绩单”

2021年01月18日 10阅读 来源:贵阳日报

贵阳网讯 1月16日,贵安新区海关迎来了两周岁生日。两年来,贵安新区海关坚持党建引领,突出政治建关、改革强关、依法把关、科技兴关、从严治关“五关”建设,全面推进海关各项事业发展,为服务经济发展、促进对外开放作出了积极贡献。

坚决打好“安全战”。贵安海关落实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要求,加强对监管区域及企业的监管工作,定期开展巡查检查,督促企业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建立安全生产制度。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国门利剑、蓝天行动和打击野生动物及其产品走私等专项行动,保持高压态势,加大打击力度,完成进口机电产品检查60余批次,及时完成不符合进口要求旧复印机退运工作,加强综合保税区内产生的包材、边角废料的出区监管,办理“两简”案件、向缉私部门移交案件线索多起。严把进口食品安全关,做好国门卫生安全监测工作,实施监测40余次。

坚决打好履职尽责“阵地战”。贵安海关切实履行好驻守在贵安综合保税区的各项监管职责,支持贵安综合保税区打造以液晶显示屏、LED光电制造产业为主导产业的高端制造产业集聚区、检测维修中心、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聚集区。认真履行加工贸易集中审核中心工作职责,统一关区执法标准和尺度,规范作业程序,主动加强沟通协调和运行监控,积极帮助和指导企业规范经营,加强风险分析和防控,每月制发手账册监控分析报告,与属地海关共建联合监管机制。守好稽核查阵地,“多查合一”全面开花,常规核查、专项稽查扎实开展,规范辖区企业进出口经营行为、促进辖区外贸健康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果。

坚持科技兴关,持续推进改革创新。贵安海关进一步完善智能卡口系统,升级优化各特色业务应用系统,启动无人机实现对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无感监管。加强查验单兵系统的使用,大型X光机、车辆消杀设备先后安装和投入使用,关区科技装备水平不断提升。积极参与自贸区课题研究工作,参与人数和比例为贵阳关区各单位之最,所提意见建议均被吸收采纳。落实好国发3号文及海关总署党委关于支持综合保税区发展措施的要求,“四自一简”“简化进出区”“委托加工”“保税维修”“货物按状态分类仓储”“先入区、后报关”等自贸区监管创新举措率先在贵安综保区落地。继续推进加工贸易领域改革创新,深化以企业为单元的加工贸易监管新模式改革试点工作,目前新监管模式企业已达4家;完成贵阳关区企业首次边角料网上拍卖试点工作。继续深化通关业务改革,积极推进“两步申报”“两段准入”,落实好总署、总关支持中欧班列发展举措,支持贵州省企业首次采用“公铁联运、多程转关”模式原柜出口中欧班列货物。

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贵安海关在贵阳关区内率先推广提前申报模式。积极推动“两步申报”落地,两步申报报关单占贵阳关区的三分之一以上。在贵阳关区率先推广使用“不见面、网上办”办事模式,利用“互联网+海关”办理行政审批、加贸、备案及通关等业务。两年来,通关服务零投诉、零举报,得到辖区政府、企业的一致好评,营商环境考核处于贵阳关区前列。

扎实推进外贸稳步增长。2020年,企业注册同比增长21%;贵安综合保税区新增2家保税维修企业,维修业务进出口规模达2.88亿元,较2019年同期增长192%;货物按状态分类监管业务监管非保货物近400亿元,较2019年增长30余倍;委托加工业务持续保持较高规模水平,规模保持在千万美元以上。支持“货出海”,检疫监管出口茶叶近800万美元,较2019年同期大幅增长10余倍;竹木草制品出口415万元,较2019年同期增长13.7%;吉他出口较2019年同期增长4.5倍;积极推动辖区抗疫物资有序出口,指导帮助企业获得欧盟CE认证,辖区多家企业进入商务部白名单,红外测温仪出口620万元,口罩出口近1.2亿元。加工贸易业务出现新的增长,两年来新增加工贸易企业共10余家、综合保税区新增入区项目10余个,为贵州外贸发展带来新动能。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张鹏)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