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文传浩:生态产业化理论意蕴及发展模式研究综述

2021年01月27日 10阅读 来源:经济论坛

生态产业化就是通过合理利用独特的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建立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良性循环机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产业化理念的提出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规划了蓝图,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因此生态产业化研究就显得十分迫切。因此,梳理国内外生态产业化理论研究动态,寻找适合我国国情的生态产业化发展模式,对于推动经济迅速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意义。

一、生态产业化的理论意蕴

生态(Eco-)的词根起源于希腊语,意指我们的家或生活的环境。现代词语中,生态是一个广义概念,指与人类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所有因素的集合,是由人类和自然界共同组成的系统与空间。生态哲学本体论从研究生态哲学学科本体的角度出发,澄清了生态哲学与生态学哲学两个相关概念,论证了生态哲学的现代意义和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相互联系,完成了对生态哲学体系的建构,提出生物只有逐渐发展到人的阶段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一生态,才发生了质的飞跃。

人类社会早期,为了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必须同自然界打交道,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最初猜测,可以视为人类早期朴素的生态意识。公元前五六世纪,Aristotle把植物到动物再到人看作是不同级别的连续系列,猜测到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并且在《政治学》这本著作中,第一次系统性地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中“人本身是自然的产物,是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①,真正科学地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十九世纪中叶,当生态学刚刚兴起时,马克思、恩格斯已经深刻地提出了关于生态问题的见解(表1),将生态系统划分为生态自然观、生态经济观、生态社会观、生态伦理观和生态环境观,揭示了人一社会一自然的一般生态系统,其理论有深远的历史意义。随着人类现代工业文明日新月异,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生产力大发展的同时,出现了环境恶化、生态系统失衡,唤醒了人类现代生态意识。1962年,美国女科学家RachelCarson发表了《寂静的春天》一书,通过案例向人们展示了由于现代化工业和农业肆无忌惮地制造和使用杀虫剂,而对自然环境和人类健康所造成的巨大危害问题,从而改变了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标志着现代生态意识的觉醒。1972年召开的斯德哥尔摩人类会议和1992年召开的里约热内卢“人类环境与发展会议”正式标志着现代生态意识的崛起,揭开了人类全面审视和全方位重视人类社会自身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崭新一页。

根据相关文献的梳理,笔者认为自20世纪60年代起,生态产业化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转化过程(图1):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产;生态资产转化为生态资本;生态资本可交易化为生态产品或服务。

(一)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产

生态资源与自然资源既相互联系,又有各自的特征。联合国规划署(1972)给出自然资源的含义,是指在一定时间内,能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气生态资源一直没有统一的概念,PearceDW&TurnerRK(1990)将“生态功能”分为三类:提供人类活动的资源、提供人类活动的废物、提供与人类活动独立或依赖的生态环境③。由此可见,自然资源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利用自然生成的物质和能量。从生态意义上看,生态资源是以其自然属性为人类提供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的各类自然资源,以及各种生

表1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观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观


观点主要内容

生态自然观

强调自然对人的优先地位;人是自然的产物;自然对人具有制约性和人对自然具有适应性。

生态经济观

生态生产力系统是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的统一;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社会观

人口增长与自然资源要动态平衡;可持续发展思想;共产主义社会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解”的生态社会。

生态伦理观

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人与自然“和解”,建立人工生态系统平衡。

生态环境观

资本主义社会环境污染表现为土地荒芜、河流污染、森林消失、气候变迁、空气污染和居住环境恶化;问题根源可以追溯到资本主义制度根源、阶级根源、认识根源和社会根源;解决环境危害的根本方式是变革社会生产方式。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相关文献整理、总结。

8bdcd4a7-de7e-4206-ae8d-9ca3084033bc.png

图1生态产业化演化逻辑

资料来源:作者在张文明等(2018)基础上补充、修改。

态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组成的生态系统,包括自然资源、自然环境及生态系统。生态资产是所有者具有明确产权,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带来收益的稀缺自然资源。

生态资源和生态资产在含义上有很大不同,生态资源要想转化为生态资产需要一定的条件:稀缺性、产权明确、能产生收益。稀缺性是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产的必要条件,若非稀缺性生态资源,也不会激发人们占有的欲望,正是因为生态资源具有稀缺性,稀缺性会使生态资源权益所有者分配改变,这一特征使得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产。生态资源的初始状态属于共有资源,但当人类的生存环境发生变化时,具有公权力的国家开始对生态资源进行权力划分,产权明确的生态资源能够给投资者带来利益,投资者享有法律赋予的权利,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产,意味着生态资源将作为一种资产,按照市场规律进行管理,完成实物形态向价值形态的转化。

(二)生态资产转化为生态资木

“资本”是经济学的概念,Adam Smith

(1776)《国富论》译书中把资本定义为“为了取得利益而投入的并用来继续生产的财产”,他把资本看作是增加国民财富的手段之一④。PaulASamuel-son指出:“资木是一种生产出来的生产要素,一种本身就是经济的产出的耐用投入品”⑤。生态资本是能够产生未来现金流的生态资产,是存量,且具有资本的增值性,生态资本再通过不断循环运营,最终带来自身的增值。生态资产具有资产的一般属性,即具有潜在市场价值或交换价值,是其所有者财富或财产的构成部分。因此,生态资本和生产资产是有区别的,但二者又相互联系。只有通过不断的市场交易、金融创新,使生态资产的价值不断增值时,生态资产才能转化为生态资本。也就是说,生态资本是在投资生态资产的前提下特别强调增值性。

(三)生态资本可交易化为生态产品或服务

生态资本可交易化是生态资产转化为生态资本后进入生态市场进行运营的表现形式,生态资产的使用价值通过运营阶段转化为生态产品或服务的交换价值,在生态市场上实现其价值。生态资本运的目标是实现其保值增值,只有将生态资产转化为生态产品或服务,才能体现其价值。要实现保值,就是在生态资本总体价值不降低的前提下,使其分配更良性、结构更合理;要实现增值,必须通过生态资源资本化,体现在生产产品或服务上,经过市场交易、金融创新等手段,获得远高于自身价值的价值,进而提高经济发展水平。ElSerafyS(1991)认为生态环境提供环境产品和服务就是生态资本,并将生态资本划分为可再生资本和不可再生资本|6|

二、生态产业化发展模式

(一)要素增值模式:大力开发生态产品或服务

充分利用生态资产资本化生产出生态产品或服务的能力,通过不断深挖优势区域新的生产要素,并与原有生产要素相结合,生产出满足人们需要的新型生态产品或服务,在生态市场运营实现其保值增值。

美国企业家JosephFrankCrisafulli(1987)的“鱼子酱工程”把钓鱼者丢掉的白鲟卵捡拾收集,作为鱼子酱的原材料,在市场上实现增值。浙江省安吉县,充分利用自然竹林资源,将传统的竹材再加工,生产出的生态竹产品如竹凉席、竹地板、竹家具等远销国外,丰富竹子使用价值的同时增加竹子的价值。通过开发生态竹产品,不仅保护生态资源,改善生态环境,而且为本县带来巨大经济效益

和社会效益,由此被称为“生态经济示范县”。

(二)共生增值模式:合理配置生态资产

我国各区域生态资产种类繁多,可以通过合理配置生态资产,将与生态资产相关的产业组合发展,深入挖掘生态资产间共生功能。各区域充分利用“生态位”优势,将传统产业与培育特色产业相结合(图2),如“生态+”现代农业、“生态+”康养旅游、“生态+”产业园区、“生态+”特色文化、“生态+”空间布局,开发出新的生态产品或服务,提升生态产品或服务质量,创造增值空间,从而形成区域发展的内生力量。

“生态+”现代农业实现路径很多,根据生态区位优势,发展生态农业、品质农业、休闲农业,如在林下养殖放牧,林下农产品种植和加工等复合生产经营,调整优化农业和林业产品结构,提高复合产品经济效益;“生态+”康养旅游主要以发展生态养生为经济立足点,促进生态与养老、休闲相结合,提高生态红利和宜居效应,如发展养生科普教育游、养生果蔬采摘游,把养生理念、现代农业与旅游业相融合,不仅能增加经济效益,而且能推动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满足人们的多重需要;“生态+”产业园区将生态系统引进园区规划布局和建设管理,通过园区产业链循环化、资源利用高效化、产业组合绿色化,实现生态增值;“生态+”特色文化能促进文化资源在产业和市场中的传承和

6cba84d9-fc2e-49e3-9ff3-5d919d0f8379.png

图2共生增值模式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文献整理、总结

创新,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如打造原生态特色民俗文化村;“生态+”空间布局以主体功能区为支撑,优化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如海南的“生态绿心+生态廊道+生态岸段+生态海域”的生态空间结构、郑州的“一核三带六园”建设等。

(三)创收增值模式:产业化运营

某产业的生态资产产品可以单独产出,也可以通过产业化运营方式创收增值,在生态环境优越的地区,打造生态旅游业,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保护生物多样性。如非洲马赛马拉国家保护地区,让周边以狩猎为生的少数民族参与保护区的管理中,不仅可以利用生态旅游获得规模收益弥补少数民族管理的机会成本,而且还可以让他们意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近年来我国生态产业化发展也较为迅速,尤其是对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路径探究较多,各个省份结合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农业自然条件,纷纷付诸实践。以主导产品为中心,调整农业结构,培养支柱产业,优化产业链,形成产业网,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贵州省凭借自身优越的自然条件,正积极努力向全国乃至全世界提交一份生态文明建设的“贵州范本”,将生态产业化走在全国的前列。毕节市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重点林业生态修复工程,将退耕还林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按照“林旅一体化”的发展思路,着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成功走出了“越垦越穷”怪圈,生态环境明显得到改善。

(四)盘活增值模式:交易生态资产产权

生态资产的一个属性是产权明确,产权明确为交易生态资产创造了条件,交易生态资产产权主要指使用权交易和发展权交易,其中使用权交易可以将生态资产使用价值转变为交换价值,实现生态资产增值。近年来,我国逐步完善了生态资产交易制度和市场,可以通过出租、转让、入股、授权经营等方式对土地使用权交易;通过特许经营、租赁等方式打造森林旅游;通过出租、转让、抵押、入股等市场化方式丰富海域使用权。因此,生态资产使用权主要的流转方式包括转让、出租、抵押、入股、授权经营等(表2),一般是使用权和处置权相联系。生态资产发展权交易主要以土地发展权为主,土地所有者通过发展权交易获得补偿,购买者利用发展权取得更多的收益。

三、述评和展望

(一)研究述评

通过对现有的文献梳理可以看出,我国学者关于生态产业化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可总结为以下几点:

1.生态产业化研究已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关于生态产业化的思想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就初见雏形,相继提出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只是近几年生态产业化的概念才逐渐明确提出并有全面推进的趋势。如何兼顾生态环境和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关系,如何将生态资源转变为生态优势,如何将生态环境转变为生态产业等问题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要始终坚信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并不是对立的,而是辨证统一的。

表2生态资产使用权交易方式

方式

主要内容

转让

通过市场化方式如招标、拍卖、挂牌等进行交易

出租

产权人按照规定的使用期限收取租金

抵押

将生态资产的使用权或所有权作为担保,向银行、金融机构借款

入股

产权人将生态资产的所有权或使用权作价出资

授权经营

产权人将一定年期的资产使用权作价,授权给他人进行经营管理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相关文献整理、总结。

2.生态产业化发展模式可多样化。各个地区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充分利用优势资源禀赋,结合区域特征选择不同的生态产业化运营模式,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同时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增长。我国现有的运营模式思想主要包括“生态+”现代农业、“生态+”康养旅游、“生态+”产业园区、“生态+”特色文化、“生态+”空间布局。

3.生态产业化发展的三个转化过程为生态产业化实现路径提供思路。生态产业化实现路径的实质即“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可将其分为直接路径和间接路径,直接路径即将优势生态资源禀赋转化为生态产品或服务,通过直接交易获取价值,间接路径需要将生态资产进行优化配置、产业间组合或者通过金融市场工具嫁接等方式实现生态资源增值。

虽然生态产业化发展取得了一些成果,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有益基础,但由于我国相关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现有的研究偏重于理论分析,缺少因地制宜的实践方案。理论分析主要包括生态产业化的运营模式和实现路径等方面,尽管理论分析是实践的基础,但在具体付诸实践的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实问题,往往缺少理论的指导和具体的实践方案。

二是理论框架还不够完整。已有的文献更多地关注生态产业化的理念和运行层面,对生态产业化发展的目标体系、动力机制和评价体系等方面的研究却很少。但事实上,整体的分析对问题的研究至关重要。

三是已有的实践研究缺少系统性。如对森林资源、海洋资源等方面没有从系统性角度探析,只有把握整体性才能较好地协调各个方面。所以,在已有的生态产业化理论研究基础上,从系统性角度对生态产业化进行深入研究就很有必要。

(二)研究展望

现阶段,我国生态产业化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各方面建设尚未成熟,需要不断深化研究以保障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和谐、可持续发展,对此提出几点思考和展望:

1.充分发挥国家和地方政府的保障作用。国家和地方政府缺乏对生态产业化模式实施的激励和约束制度,需要逐步完善和补充,生态产业化模式的实施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支持,中央和地方政府需要为社会化生产、市场化运营提供制度保障、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让社会机构、组织和公众积极投入到生态市场,自愿参与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科学划分各主体之间的权责关系,为生态产业化实施提供良好的运营环境。

2.加强生态经济技术研发。由于我国各个省份区域优势明显,生态资产种类多样,生态市场需求也比较复杂,时刻发生变化,这就要求生态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为生态产业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因此,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水平,建立国际合作机制等措施亟需实施。

3.构建生态产品价值评估体系。为摸清我国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底细,需尽快对全域生态产品进行普查,通过建立生态产品动态价值监测评估机制,使生态产品价值评估得到强化。另外,要加强专业人才的培训,专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素质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构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注释

① 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② 龚兆先,周永章.城乡边缘带自然资源与环境问题及对策[J].资源·产业,2005(04):39-43.

③ Pearce D W,Turner R K.Economics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M].JHU Press,1990.

④ Adam Smith.《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M].郭大力等,译.商务印书馆,1972.

⑤ Paul A Samuelson.《经济学》(第十六版)[M].萧琛等,译.华夏出版社、麦格劳.希尔出版公司,1999.

参考文献

[1]ElSerafy S.The environment as capital[J].Ecological economics:The science and management of sustainability, 1991:168-171.

[2]陈洪波.“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的逻辑内涵与实现途径[J].生态经济,2018(10):209-220.

[3]严立冬,陈光炬,刘加林,邓远建.生态资本构成要素解析——基于生态经济学文献的综述[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0,(05):3-9+142.

[4]王海滨,邱化蛟,程序,齐晔,朱万斌.实现生态服务价值的新视角(一)——生态服务的资本属性与生态资本概念[J].生态经济,2008,(06):44-48.

[5]欧阳志云,王效科,苗鸿.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的初步研究[J].生态学报,1999,(05):19-25.

[6]吕劲文,乐群,王铮,张国君.福建省森林生态系统碳汇潜力[J].生态学报,2010,30(08):2188-2196.

[7]王美,王爽,翟印礼.基于生态资本补偿的碳交易定价权研究[J].农业经济,2013,(09):103-104.

[8]马长欣,刘建军,康博文,孙尚华,任军辉.1999—2003年陕西省森林生态系统固碳释氧服务功能价值评估[J].生态学报,2010,30(06):1412-1422.

[9]李莉,苏维词,葛银杰.重庆市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5,22(02):96-100.

[10]李世聪,易旭东.生态资本价值核算理论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5,(18):4-6.

[11]牛新国,杨贵生,刘志健,高扬.生态资本化与资本生态化[J].经济论坛,2003,(03):12-13.

[12]王海滨,邱化蛟,程序,齐晔,朱万斌.实现生态服务价值的新视角(三)——生态资本运营的理论框架与应用[J].生态经济,2008,(08):36-40.

[13]王海滨.生态资本及其运营的理论与实践[D].中国农业大学,2005.

[14]陈光炬.农业生态资本运营:内涵、条件及过程[J].云南社会科学,2014,(02):111-115.

[15]刘加林,周发明,刘辛田,邓远建.生态资本运营机制探讨——基于生态补偿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2015,35(14):210-213.

[16]李青松,陈洪.基于生态产业化的林业发展模式构想[J].现代农业科技,2008,(16):293-294.

[17]徐静,俞晓敏,张桔,宗妍,钟晟.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协同发展——“山江湖”综合开发背景下的南昌产业发展新思路[J].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10,8(05):48-52.

[18]杜天理.攀枝花森林生态产业化发展战略初探[J].攀枝花科技与信息,2011,36(02):55-59.

[19]张云,赵一.环首都经济圈生态产业化的路径选择[J].生态经济,2012,(4):118-121.

[20]张厚美.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J].生态观,2018,(9):39-42.

[21]Costanza R, Hart M, Talberth J, et al. Beyond GDP:The need for new measures of progress[J]. The pardee papers, 2009:1-2.

[22]Anderson T L. You have to admit it's getting better:from economic prosperity to environmental quality[M]. Hoover Press, 2013.

[23]Gómez-Baggethun E, De Groot R, Lomas P L, et al. The history of ecosystem services in economic theory and practice:from early notions to markets and payment schemes [J]. Ecological economics,2010, 69(6):1209-1218.

[24]Costanza R. Ecological economics:the science and management of sustainability[M].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2.

[25] Costanza R, d'Arge R, De Groot R, et al. 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J]. nature, 1997, 387(6630):253.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