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沈桂龙:超大城市增强农村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与国际经验

2021年01月27日 10阅读 来源:农村经济

一、引言

增强农村产业发展动力是形成产业兴旺的重要基础,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经济在历经40年的高速发展后,工业化、城市化获得了巨大发展,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目前,我国最大的不平衡就是城乡之间的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业农村发展的不充分。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的发展战略,明确要求统筹城乡资源配置,并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增强农村产业发展动力。而能否增强产业发展动力,促进农村产业的不断繁荣,这几乎涉及到农村的一切问题,是乡村振兴战略成败的关键。

目前我国实行整建制设市,基本上每个城市都是市区、乡镇和农村的发展综合体,就连超大城市①也依然存在数量庞大的农村②。与超大城市发达的工业和服务业相比,周边农村发展速度缓慢、发展动力不足的现象十分普遍,这已成为制约超大城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短板所在。超大城市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们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先进的技术水平和庞大的消费市场,因此从理论上说最具有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条件和基础,也最有可能率先增强农村产业发展动力,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但事实并非如此。以超大城市为例研究增强农村产业发展动力,不仅有助于实现超大城市的乡村振兴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更有助于探索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的一般性规律,提炼我国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典型模式,为其他城市提供可借鉴、推广的发展经验,对实现全国整体的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和城乡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与价值。

农村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也是国民经济中最为基础的产业,[1]然而由于农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较低,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体系中的地位不断下降,在经济活动中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和保护,甚至基于多种原因无条件的让位于其他产业发展,因此农村的土地、人才、资金等要素不断地流向城市,流向其他产业,[2]这使得农村劳动力老龄化问题尤为突出,产业化、科技化水平较低,生产方式落后,[3]农村产业发展的动力十分微弱。我国超大城市农村产业发展的动力不足的问题不仅存在,而且相比其他城市更为严重,究其原因既具有我国整体农村发展动力不足的一般性问题,也有超大城市自身的特殊性问题。

1.政府重视程度不够导致超大城市农村的区位、市场等优势难以发挥

农业是社会经济中最为特殊的产业,相对于工业与服务业,其既要承担工业品的市场需求变动、政策变动、信用紧缩等市场风险,还要应对难以预测和规避的旱涝、台风、霜冻、冰雹、病虫害等自然灾害风险,[4]加之农业生产周期长,而且这种生产周期又很难通过技术进步缩短,也难以根据瞬息万变的市场情况快速调整供给,因此生产的低利润与高风险叠加使其成为天然的弱质产业,不受投资者青睐。[5]此外,农业还具有生产集聚效应弱、分工细化程度低、投资回报率低等特点,农业的这些天然弱势特点使得政府虽然深知其对经济社会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作用,但在发展过程中迫于经济增长的压力与重任仍然难以给予足够的重视。[6]我国超大城市工业和服务业发展突飞猛进,而农业却发展缓慢甚至停滞,农业在其国民经济产值的比重一直在下降并降至目前微不足道的地位,2018年,北京、上海、广州的农业生产总值分别为308.3亿元、261.59亿元、432.9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只有1.1%、0.85%和1.9%。③超大城市农业的产值占比过低难以吸引地方政府的注意力和兴趣,甚至把农业工作放到了微不足道的位置,这使得超大城市农村农业发展的独特的区位、市场等优势难以发挥。

表1 2018年中国超大城市经济发展表

城市

GDP

(亿元)

同比增长率

(%)

常住

人口数

(万人)

人均

GDP

(万元)

第一产业

增加值

(亿元)

第二产业

增加值

(亿元)

第三产业

增加值

(亿元)

上海

32679.87

6.6

2423.78

13.50

104.37

973254

22842.96

北京

30320

6.6

2154.2

14

118.7

5647.7

24553.6

广州

22859.35

6.2

1490.44

15.5

223.44

6234.07

16401.84

天津

18809.64

3.6

1559.60

12.08

172.71

7609.81

11027.12

重庆

20363.19

6.0

310179

6.59

1378.27

832879

10656.13

资料来源:各个城市的统计公报.

2.超大城市强大的虹吸效应使得农村缺乏产业升级的资源和基础

超大城市以良好的基础设施、健全的公共服务、巨大的上升空间等发展优势使得农村大量的生产要素源源不断的流入城市,降低了城市发展的成本,也为城市顺利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和基础,[7]而这种单方面的要素流动使得农村发展滞后,产业低端,附加值和投资收益率低,缺乏投资回报

②根据相关统计资料,截止2016年底,北京、上海、广州分别有3941、1590、1144个农村居民委员会,293.3、256.67、176.23万农村人口。对于超大城市而言,除深圳市(2004年全部“撤村设居",是我国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没有村委会建制的城市)情况比较特殊外,其他都拥有数量规模较大的乡村。

③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计算得出。

和盈利机会。[8]超大城市广阔的就业空间和便利的生活环境对周边农村优质劳动力资源产生了强大的虹吸效应,越来越多的农民被吸入城市,这使得农村发展所需的劳动力特别是优质劳动力严重供给不足。[9]超大城市周边的农村不仅劳动力资源被城市吸走,土地资源也在城镇化的过程中不断遭到侵蚀。城市主体区域的''东进西拓''与''南扩北延''不断蚕食农村土地,使部分农村变成城中村;城市新城的建设直接在农村区域圈地,使大量农村耕地变成城市工业用地,农村大量土地资源被城市占用,使农村不断丧失产业发展的土地优势。[10]此外,农业投入的低收益与发展机会的欠缺又使得大量农村资金被抽离进入城市,加之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在城市安家、消费,使得农村的发展资金流失的更加严重。超大城市对农村地区"人、地、钱''等资源的强大虹吸效应,剥夺了农村产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严重侵蚀了产业发展的动力,使农村缺乏产业升级的基础和资源。

3,超大城市农村产业结构单一使得产业融合发展困难重重

我国超大城市农村的产业仍然以传统农业为主,有限的融合二、三产业发展的整体水平还不高,受土地政策和土地观念的影响,农业生产与经营的主体还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农户,城市其他产业的经营者很难进入农村进行生产经营,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不深,主要功能还停留在提供满足人民吃饱的低端农产品供给上,生态保护、文化传承、观光旅游、健康养老、教育科普等高附加值与高收益的功能还没有被充分挖掘。[11]由于超大城市农村的道路、交通、商务办公、金融发展、通讯等基础设施与中心城区的差距较大,[12]农业与第二产业融合形成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仅在农村地区设立初加工水平的工厂,技术含量与增值较高的精深加工则转移到城区中,农村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此外,休闲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也受到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与人才缺乏的影响,[13]发展质量不高、规模较小、布局较分散,产业带动能力不强。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度较低使得农业的附加值较低,农民生产积极性较差。

综上所述,超大城市政府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农村区位、市场等优势难以发挥,强大的虹吸效应使得农村缺乏产业升级的资源和基础。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导致产业融合困难、农业生产附加值低,以上这些因素是超大城市农村产业发展动力不足的重要原因,也是制约和阻碍农村整体经济实力提升的主要因素。下面,本文将基于对这些原因的剖析,探索增强农村产业发展动力的动力机制,并总结和借鉴发达国家大都市增强农村产业发展动力的经验,为超大城市增强农村产业发展动力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和逻辑体系。

二、超大城市增强农村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分析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稳民心、安天下的重要战略产业,增强农村产业发展动力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振兴农业发展,实现农村产业兴旺。超大城市农村既有人口持续减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的不利之处,也有区位优越、市场庞大等优势之处。因此,要增强农村产业发展动力,超大城市农村必须利用自身的优势,遵循农业产业发展的演变规律,扬长避短,不断积聚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下面将基于经典的农业区位、产业演进与产业融合理论,剖析与阐述超大城市增强农村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

1.基于区位、比较优势理论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

对于大城市中心城区外围农业产业如何布局与发展的问题,杜能提出的农业区位论最为直接和具有针对性。该理论认为在自然、交通、技术等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与中心城市距离的不同会引起农业生产基础和利润收入的地区差异,因此应以城市为中心,由内向外有差异布局同心圆环状分布的农业地带。④区位理论也符合斯密、李嘉图所提出的比较

④由内向外环状的农业地带分别为:自由农业带,生产易腐的蔬菜、果品、鲜奶等食品;林业带,为城市提供薪柴及木材;生产谷物为主的农耕带,其集约化程度依次降低;粗放畜牧业带,为放牧区和家畜饲养区。

优势理论的观点,即一国或地区的贸易应基于自身的比较优势。发展自身在成本或劳动生产率有优势(或比较优势)的产品和行业,然后与其他国家或地区进行交换自身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这样交易的双方都能获益。无论是农业区位论还是比较优势理论,都深刻揭示了超大城市农业产业发展需要遵循比较优势。找准自己发展的优势、⑤特色,只有这样才能在遵循市场交易的原则下培植出农业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生产出的产品才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农业区位论还对超大城市农业生产布局的层次性和地带性具有指导意义,说明农业生产应优化其空间布局。

现代都市型农业是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基于自身的区位与优势,顺应时代发展规律,所形成的一种高投入、高技术、高效益的新型农业发展形态,是世界各大城市在增强农村产业发展动力,振兴乡村经济过程中探索的宝贵经验。我国超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集聚了大量的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性要素,形成了生产力超前集聚的空间,满足发展都市型农业的条件,这也符合其区位、市场等方面的比较优势。

(1)利用地理区位优势合理布局现代都市型农业。相对于其他农村地区,超大城市农村占据有利的区位优势。根据农业区位论,农产品的消费地与产地之间的空间距离分布造成了农产品的价格差异,也决定了不同地理空间的农业地域分布模式,更是形成了以城市为中心向外呈同心圆状扩展并具有明显层次的农业分布地带。随着时代的发展,超大城市的农业发展虽不能照搬农业区位理论的发展模式,但这一理论对现实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超大城市的农村应依托其距中心城区距离近,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相对完备的优势,科学合理的布局现代都市型农业,以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效益的提高。

(2)利用强大的市场优势促进现代都市型农业的发展。超大城市人口规模大,人均收入水平处于全国城市的前列,城市消费者追求高品质生活。对优质、绿色、高档的农产品需求量巨大,庞大的市场需求为农村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超大城市的农村应积极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施装置,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为城市居民提供"鲜、活、嫩"为特色的高档蔬菜、果品、畜禽及水产品等农副食品,充分发挥现代都市型农业的生产功能,满足城市居民的生活需要,同时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缩小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

(3)利用资本、技术、人才优势拓展现代都市型农业的功能。超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集聚了大量的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但城市主体区域与城市新城的建设与扩张也使得农村土地更加稀缺,根据比较优势理论,超大城市应当避免发展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生产,增加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农产品生产,大力发展高科技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籽种农业、加工农业、观光农业等新型农业业态。新型农业业态不仅能够增加农业的经济效益,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还能够为城市居民提供除吃、穿等基本生活功能之外的其他功能,如旅游功能、教育功能、文化功能、农业科技的示范和辐射功能等,通过农业功能不断拓展满足城市居民社会交往和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需求。

2.基于产业升级理论进行农业产业升级

产业升级是增强产业发展动力的重要举措,也是产业不断延续生命期的重要手段,农业同工业、服务业一样都是如此。产业升级理论认为,产业的升级不仅表现为三大产业之间的结构转变,而且还表现为产业之内不同产品的结构转变,即产品的升级以及附加值的提升。对于超大城市农村来说,产业升级理论的重要启示在于。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人们收入的提高,农业这一人类最古老的产业同样需要与时俱进和创新。必须要进行产业升级,这样才能适应超大城市居民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农业产业升级可以表现为农业内部结构优化、农产

⑤超大城市具有较高的农业产业发展水平、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雄厚的财政支持力度、超强的科技实力,以及庞大的市场规模、较高的消费能力、多样化的农产品需求特别是高端农产品的需求等,这些都是其增强农村产业发展动力的基础和优势。

品品质升级、农产品品牌塑造与升级等多个方面。超大城市居民的收入位居全国前列,他们对农产品的消费有着越来越高的质量要求,消费的农产品不仅需要绿色安全,而且还对风味、营养、保健等方面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同时,超大城市还要求农业不仅仅要提供物资产品,还要承担更多的其他衍生功能(农业多功能理论),这些都需要农业的持续升级。超大城市通过农业产业升级,对增强农产品供给能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发挥农业的多种功能,以及增强农村产业发展动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1)以农业内部结构优化推动农产品结构升级。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国民收入的逐渐提高,以满足人们吃、穿为主的传统农业生产结构已经难以适应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也难以为农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超大城市在农地资源日益稀缺,农业劳动生产率和资源产出率较低的现实情况下,应充分利用大城市庞大的消费市场、日益升级的产品需求、技术丰裕的发展优势,转变过去以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生产为主的产品结构,转向经济效益好和附加值高的名、优、特、新的农副产品供给,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发展粮饲统筹、农畜结合、种养结合的新型农业生产结构。超大城市农业内部结构优化、创新农业生产方式等发展方式能够推动农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增强农村产业发展动力。

(2)以农业技术提升推动农产品品质升级。在消费不断升级的背景下,城市居民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日渐增多,农产品品质升级也就成为农业产业优化升级的主要方向。超大城市的农村主要通过技术升级的方式促进农产品品质升级,即依据地理自然环境确定农产品生产范围,扶持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的企业在特定农产品的核心技术上加强研究,为提升农产品品质奠定技术基础;改变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机械化、智能化水平,推动农产品生产标准化、科学化,实现农产品品质精准化、可控化;完善农产品的安全质量标准,加强农产品的市场监管等方式推动农产品品质升级。农产品品质的升级,可大大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提升农产品的产业竞争力。

(3)以农业区域特色推动农产品品牌升级。农业品牌是农产品质量的重要标志,是农产品市场竞争的决定因素,在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提升市场竞争力、增加经济效益等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超大城市拥有规模巨大的农产品消费市场,拥有较高的人均收入,拥有丰富成熟的在农业优化升级的过程中能立足本区域的自然资源禀赋,培育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具有地方特色的高品质农产品品牌;策划农产品品牌,将本地区的风土人情和地域文化融入品牌发展中,在品牌宣传中要注重品牌内涵,提高农产品品牌的辨识度;发挥先进的生产力不断扩散与外溢的优势,提升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与组织化水平,增加农产品的附加价值,实现农产品品牌升级。

3.基于产业融合理论推进农业与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

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不同行业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合为一体,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这一理论被引入农业,认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⑥是指以农业为基本依托,以新型经营主体为引领,以利益联结为纽带,通过产业联动、要素集聚、技术渗透、体制创新等方式,对资本、技术以及资源要素进行跨界集约化配置,使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销售、农村餐饮、乡村休闲观光旅游以及其他服务业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使得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紧密相连,协同发展,最终实现农业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扩展和产业价值提升。

传统农业主要包括农林牧副渔等行业,是一种相对单一的产业,产业链条短、经营风险高、产业

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理念较早由日本今村奈良臣(1996)提出。他从产业链延伸、产业融合方面提出了农业"六次产业"概念,即六次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后期他又进一步扩展了这个概念,认为六次产业=第一产业X第二产业X第三产业。六次产业理论认为农村产业链延伸是农民收入增加的关键,应该鼓励农户发展多种经营,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并产生乘数效应。附加值低是其显著特点。同时,根据恩格尔定律,随着收入水平的上升,居民增加收入中用于食品支出的比重在不断下降,即农业的收入弹性较小,会面临农产品需求的相对萎缩。因此,根据产业融合理论,超大城市要增强农村产业发展动力,就必须利用自身强大的工业、服务业体系,进行多产业融合渗透,在农村主产业——农业中不断导入附加值更高的工业、服务业等产业,不断延伸农业的产业链、价值链,催生新的农业产业类型,以尽可能地扩展农业的产业利益,进而增强农村产业发展动力。

(1)通过产业整合实现农业产业内部的协作和循环。农业产业是包含农、林、牧、副、渔等行业的大产业部门,因地制宜的整合不同农业行业的生产,实现农业各产业的内部协作,对提升农业的效率和整体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根据农业循环经济理论,将各个农业产业部门连接起来,减少外部资源的不断投入,推进生物资源之间的循环利用,达到节地、节水、节肥、节药的效果,降低农业的生产成本,增加绿色、生态、有机农产品的生产。超大城市农村建立农业内部循环产业链,实现农业产品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循环模式转变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多向循环模式(如现在流行的“鱼菜共生系统”、“虾稻共生”系统等),实现农业效益最大化和环境危害最小化的目标,达到生产和环境保护相融合的理想状态。

(2)通过产业延伸与交叉形成农业全产业链。现代农业的发展与竞争已经由传统的单纯产品竞争转变为产业链间的竞争,积极将农业产业链向第二、三产业延伸,推进农业全产业链的整合,不仅能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民收入,更能够以更具优势的姿态参与全球竞争。超大城市利用工业和科技发展优势,积极将农业与第二产业融合,将先进的工业技术应用到农业,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价值链,拓展农业供应链;将农业与第三产业融合,发展农业服务业,如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教育农业、会展农业以及农产品电子商务等,拓展延伸农产品功能,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将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同时融合,如,农产品物流、智慧农场观光等,形成农村三大产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联合发展格局,形成农业全产业链。

(3)通过技术渗透推动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的发展。以互联网、大数据为核心的高新技术在经济社会中催生了一批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将"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向农业的生产、经营、销售、服务领域不断渗透,促进农商直供、产地直销、个性化定制等新型农业经营模式和业态。超大城市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电子交易平台为发展载体,促进农业经营主体与加工流通企业、电商企业融合对接,促进农业的接二连三或隔二连三,促进农业新产业的发展;推动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农产品产地预冷等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电子商务+鲜活农产品直销”等新模式。通过培育既有技术又懂农业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可为发展智慧农场、农村电商、定制服务、农业众筹等新业态提供人才保障。

从以上理论机制可以看出,发挥超大城市农村的区位、市场等优势,是增强农村产业发展动力的基础,要利用这些优势进行科学合理的产业布局和定位;不失时机地进行农业产业升级,是超大城市增强农村产业发展动力的核心,只有农业产业的持续升级,才能满足日益多样化、高档化的需求,也才能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效益,直接提升农业的发展动力;推动不同产业的深度融合,是超大城市增强农村产业发展动力的重要抓手,一二三产业的深入融合可以大大延长农业的价值链条和利益链条,为农业发展提供更纵深的空间和发展动力。

三、超大城市增强农村产业发展动力的国际经验

随着世界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乡村发展滞后、农村劳动力流失、城乡发展失衡等成为全球各大城市所面临的共性问题,尽管不同发达国家大都市的资源禀赋、文化传统等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由于其提升农业产业发展动力都是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背景下进行的,乡村振兴发展道路存在着一定的相似之处。经过多年的发展也已积累了较多成功的经验。本文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发达国家大城市的乡村振兴发展经验进行分析,为我国大都市增强农村发展动力提供经验借鉴。

1.美国纽约。“政府重视+耕种社区”提升农村产业发展动力

纽约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基本遵循了"刘易斯—费景汉一拉尼斯"的路径,即先发展中心城区!再通过政府对周边农村的重视与鼓励性的政策发展周边农村,提升农村的产业发展动力,从而实现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纽约提升农村产业发展动力可以归纳为"政府重视+耕种社区"模式,具体如下:一是政府重视中心城区周边农村的发展,通过市场手段和多样化的形式为农村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技术支持、金融支持和政策支持。增加农村产业发展所需的要素投入。二是纽约在其城市周边大力发展耕种社区或者市民农园,发挥区位、市场等优势,与市民建立各种联系,在获得稳定收益的同时为市民提供门对门的新鲜、优质的农产品供应,并且还开展采摘、种植、观光等活动,提升农业附加值。三是依托中心城区较高的生产性服务业水平和国际金融、贸易发达的条件,吸引跨国农业企业总部,并把这些总部的试验田种植、种子培植等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引入城市郊区的农村,提升农村产业价值。

2.法国巴黎:''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升级"提升农村产业发展动力

法国巴黎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也曾面临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农业土地撂荒、农村衰落以及增长动力不足等问题,巴黎政府依托其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和湿润的自然条件走出了一条"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升级"提升农村产业发展动力,振兴乡村经济的道路。"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升级"的发展模式具体为:一是巴黎的农业生产主要以家庭农场为主,家庭农场的经营者可以子承父业,但农场继承者必须接受严格的农业专业教育,并具有在其他农村工作的经历,且年龄集中在35-54岁,这有效解决了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和低素质问题。二是不断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以合作社的形式为家庭农场提供生产前、中、后的各项服务。在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产品科技含量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不断提升农产品的品质。三是鼓励科研与农业生产有机结合,积极将先进的新兴技术应用于农业品种培育,注重农业品种的创新研发,促进农业产品内部结构升级。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业农村发展。四是举办农产品国际博览会,打造会展农业,以会展提升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拉动农村经济增长。

3.日本东京:“都市农业+产业融合”提升农村产业发展动力

日本自20世纪50〜60年代就开启了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时代,城市周边农地被大量蚕食、农业功能萎缩、农村人口大规模的涌向城市,农村人口的"老龄化"问题尤为突出,日本农业发展受到极大影响,城乡之间的差距十分突出,东京作为日本的首都和最大城市,这种影响尤为明显。为此东京政府借助!96!年国家颁布的《町村合并法》和《农业基本法》,将国土再造与工业下乡作为最核心的措施,以村奈良臣提出的"六次产业''理论为指导,通过"都市农业+产业融合"的方式振兴农村,具体措施如下:一是大力发展现代休闲都市农业,为城市市民提供优质新鲜的时令蔬菜、水果、花卉、乳、肉、蛋等食品,提供一定的就业机会,保持水土,调节城市生态。日本政府还非常重视农业多功能性的发挥,拓展休闲农业的多种功能,提供对青少年进行传统农业文化的教育服务,提供农产品采摘等休闲活动,满足市民放松身心的休闲需求。二是重视科技含量高的设施农业发展。基本实现了小型化、集约化和现代化,蔬菜从播种到成品包装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操作,提高土地生产率,发展高附加值农业。三是促使工业、农业、商业、服务业联合发展,政府以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中、小企业积极与农业生产者进行合作,实现以工业带动农业、以商业和服务业促进农业,达到各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四是整合各类经营计划,支持农业、林业、渔业的生产者与各类企业合作不断扩大经营范围,充分挖掘当地农业资源的价值,提升农产品的品质、丰富农产品的文化内涵,培育农产品品牌,不断增加农业的附加值。

综上所述,发达国家大都市在结合本国具体国情。充分发挥农业农村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制定了不同的振兴乡村的政策措施,但也有着诸多共同的特点,对我国超大城市增强农村发展动力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具体表现为:一是政府对农村农业给予足够的重视,发挥政府的独特引导效应,将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恰如其分地导入农村。构建产业发展的微观基础,促进农村产业兴旺,增强农村内生发展动力。二是根据城市的具体情况采取差异化的发展路径和政策措施,做到因地制宜、因城施策,注意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发挥农业多样化功能。三是将科技与农业生产有机结合。重视农业优质新品种的研发与推广,注重农产品品质升级,推动并形成农村产业升级。四是注重农村产业的价值链延伸,推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重视科学技术和大型农业机械在农村产业发展中的应用与推广,为农村产业发展注入科技动力。

四、政策建议

本文以乡村振兴战略为研究背景,探索增强农村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详细总结了发达国家大都市增强农村产业发展动力的国际经验,为寻找增强我国超大城市农村产业发展动力,进而实现农村的产业兴旺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和逻辑体系。基于以上的研究,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加强规划引领作用,重视农业农村发展

我国超大城市要充分认识农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和战略性地位,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发展,要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方针落到实处,要依托中心城区工业、服务业发达的优势,加强规划的引领作用,率先重塑新型城乡关系,增强农村产业发展动力。首先,加强规划引领作用,率先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提高城乡协调发展的规划要求,运用规划手段大力建设农村的道路、交通、通讯、天燃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消除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盲区,实现城乡之间基础设施的融合发展,改善农村的居住生活环境。其次,发挥规划战略指导作用,借助规划、政策的力量改变农业生产小而散的局面。加强农业产业的合理布局,提供激励配套政策,促进农业产业的适度集聚集中,全面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再次,通过规划内容向社会发出重视农业农村发展的信号,引导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解决农村产业发展缺少“人、地、钱”的窘境。

2.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超大城市也已经成为全球知名的国际大都市,在人口规模、收入水平、消费能力等方面也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客观上满足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条件,也需要不断回应城市居民日益升级的消费需求。首先。推进承包地“三权分置” 制度,保证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让农民敢于和愿意流转手中的土地。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长期、连片、大面积的农地,使现代都市型农业的规模经营成为可能。其次,在深入分析地区农业自然资源禀赋的基础上,从功能、产业、区域等方面对现代都市型农业进行合理布局,培育有竞争力和区域特色的现代都市农业产业体系,发挥和明确都市型农业在未来城市发展中的"服务、生态、科技、传承、教育、富民”等功能。再次,增加对现代都市型农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开辟农业绿色通道,增加特色农产品信贷供给。

3.加强科创体系建设,推动农业产业优化升级

我国超大城市的科技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都居于前列,⑦因此具备率先探索科技创新与农业发展结合的新型发展道路,也最能推动农业产业优化升级。首先,整合农业科技创新资源,与农业科研院所、技术企业、高校等机构合作,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的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发挥科技对增强农村产业发展动力的强大功能。推进农业技术的进步,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推动农业内部的产业结构升级。其次,加强农业与互联网、大数据等高新技术的结合,运用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对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的各个阶段进行融合改造,大力发展精准农业、智慧农业,深化农业内部循环,不断推动农业高新技术在特色农产品上的应用,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上提高农产品品质。再次,完善农村社会服务体系,发展"科技+农产品品牌"模式,为优质的农产品品牌插上“科技” 的翅膀,为农产品品牌宣传和升级提供全程化保障服务,推动农产品品牌升级,增进农民收入,提升农业的吸引力。

⑦根据《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18》的数据而得

4.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超大城市发达的工业和服务业能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一二三产业融合提供良好的发展基础,也满足率先探索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发展路径的条件。首先,加快农业内部结构调整,提升瓜果蔬菜、花卉苗木、特色养殖等在农产品生产中的比重,调整并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名优特产品和高附加值的绿色有机的高档农产品。其次,以农业为基础,通过产业集聚、产业联动和技术渗透等方式将资本、技术以及各类资源要素进行跨界融合,使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销售、餐饮以及其他生产服务行业紧密相连、协同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和利益链。再次,开展农产品质量工程、品牌工程建设,形成品牌效应,提升农产品质量和层次,满足城市居民日益升级的消费需求。最后,充分挖掘农业、农村、农民及乡村留存的各类物质和非物质资源,利用"旅游+"、"生态+"、“互联网+”等发展模式,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健康、教育、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王东阳,蒋建平.再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对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理论的思考[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02).

[2]刘功成,祁艾燕.农业中的经济流失与可持续发展[J].江汉论坛,"003,(02).

[3]李俊鹏,冯中朝,吴清华.农业劳动力老龄化与中国粮食生产——基于劳动增强型生产函数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018,(08).

[4]Francisco Ascui,Theodor F.Cojoianu.Implementng natural captal credtrskassessmentinagriculturallendmg[J&.BusinessStrategyandtheEnvironment,2019,(06).

[5]孙娟,李艳军.农业现代化的新方向:社区支持农业的发展及政策建议。[J].农村经济,2015,(08).

[6]骆李静.PPP模式下农业基础设施投资的合同管理和评价方法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7.

[7]林毅夫,李永军.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发展中国家后经济发展。[J].管理世界,2003,(09).

[8]郭素芳.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框架下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与保障机制[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8,(03).

[9]Bosker M,Brakman S,Garretsen H,et al.Relaxing hukou:Increased labormobility and China's economic geography[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2012,(01).

[10]王伟.关于“城市带动农村"发展路径的思考[J].西部学刊,2019,(02).

[11]姜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经济效应与对策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8.

[12]吴晓林,侯雨佳,唐进君.城市超大社区的交通效应研究:结构影响与治理策略[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4).

[13]林芳兰.发展乡村旅游的几点思考[J].求实,2014,(a01).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