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与产业融合是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建设中去的关键所在,具有全局性意义。2018年5月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总书记强调要加快健全“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市情于一身,肩负使命重大。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重庆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重庆要更加注重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努力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支撑作用、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带动作用、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为新时代重庆发展导航定向。其中,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为重庆贯彻“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落实“两山论”、走实“两化路”指明了方向。因此,探索重庆现代生态产业体系的业态划分及空间布局具有一定理论和实践价值。
当前对生态产业的理论研究梳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①产业生态学理论。当人类步入工业文明后,经济体系建设被放在首要位置。产业生态学就是伴随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安全等危机而兴起的。Forsch和Gallopouos在《可持续工业发展战略》中提出了产业生态学的概念,指出产业系统应学习生态系统的运行机理,建立模仿自然生态的产业系统[1]。随后,关于产业生态学的目标探索[2]、产业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3-4]和产业生态学的发展方向[5]逐渐进入学者的研究视野。②清洁生产理论。UNEP于1989年首次提出清洁生产的思想,随后《中国21世纪议程》又对其明确定义。清洁生产可以说是企业层面投入和产出的“清洁”延伸,在生产和服务领域发挥作用[6]。而关于清洁生产的技术、工艺、标准及评价研究也一度成为热点[7-8]。显然,清洁的产品、生产过程、服务等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石。③循环经济理论。循环经济可以追溯到“宇宙飞船理论”,是物质闭环流动性经济的简称[9-11]。可以认为清洁生产是循环经济的基础,而循环经济是清洁生产的拓展[11]。此外,循环经济更是一种实践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新经济发展模式[12-13]。④可持续发展理论。人类对可持续发展的认知经历了从生存到发展、再从发展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14]。相关研究表明,可持续发展理论不但揭示了“发展、协调、持续”的系统本质,还反映了发展“生态观、社会观、经济观”的有机统一[15]。现阶段我国提出的生态文明观也是可持续发展观的继承和延续。
一、相关概念的阐释
(一)生态产业
从生产过程来看,任何生态产品或服务的产出,都需要经历三个环节,即投入环节、生产环节和产出环节(见图1)。因此,“生态”的基本特征,可由上述三个环节提炼而出。
首先,投入端,“生态”强调对既有资源、要素进行有效利用,并由“高消耗”状态向“低消耗”转变。其次,生产端,需实现中间产品和废物的可循环利用,最大程度减少废弃物,并实现排放物的无污染化。再者,产出端,要求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应以“绿色化”作为产出标准。最后,在投入——产出全过程中,强调投入、生产和产出不同环节之间生态价值链的构建,形成“低成本、高效益”的高效率特征。于是归纳出“生态”具备的六方面基本特征,分别为低消耗、可循环、少排放、无污染、绿色化、高效率。因此,本文的生态产业就是基于产业生态学理论,蕴含生态六大基本特征,具有高效生产过程及协调生态功能的有机产业,当然也涵盖传统意义上的生态农业、工业和服务业。
(二)现代生态产业体系
为更清晰地界定现代生态产业体系的内涵,还需从企业、产业和空间三个维度,继续对生态产业进行“生态”内涵的外延拓展(见图2)。
图1 生态产品或服务的投入、生产与产出全过程
图2 “生态”内涵的外延拓展
首先,从企业维度来看,应实现技术、模式、组织、管理、制度等不同领域的创新发展。在企业层面,传统的“高消耗、高污染”企业,应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进行转型,实行创新生态化改造;新兴的“清洁化、绿色化”企业,应根据地区实情与基础进行积极培育发展,实现企业创新生态化升级。其次,从产业维度来看,应实现多形式、多类型的产业融合发展。在产业层面,构建并完善生态产业融合体系,以保障生态产业的投入——产出全过程的高效率。一二三产业在许多方面拥有融合对接的条件和基础,农业、工业与服务业的生态融合发展,是产业生态化转型的重要途径。再次,从空间维度来看,应实现集约利用、集群发展。在空间上,倡导土地集约利用的思想,促进产业集聚式、集群式发展,同时对生态、生产和生活空间进行功能界线划分,不同功能空间内的产业实行差异化的生态标准和要求。
本文的现代生态产业体系是基于“生态”的基本特征和外延内涵,强调现代生态产业是生态文明社会最重要的经济基础,依据生态经济学理论,运用生态规律、经济规律和系统工程方法,仿照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产、消费、分解和还原机制,以生态产品或服务的投入、生产与产出过程中的全空间、全领域、全产业、全过程和全要素特征生态产业组织形态集合。
(三)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
学界定义的产业生态化一般指在自然环境承载力范围内,某个空间区域的产业、生态和社会之间的高度融合、协调共生,从而资源物尽其用,环境健康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统一[16]。而生态产业化指以产业化内在规律推动生态建设,让生态要素变成生产要素,实现生态财富变物质财富,实质是将生态环境资源按照社会化、市场化经营方式,转变为有价值的商品和服务[17-18]。
本文界定的“两化”概念大同小异,所谓产业生态化,是按照“+生态”的思路发展产业,运用循环、低碳、绿色的理念改造传统产业,培育发展资源利用高效、生态效益良好的新兴产业,实现产业的绿色化发展。所谓生态产业化,是按照“生态+”的理念,将生态环境资源作为特殊资本来运营,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保值增值,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这里,将“两化”思想统一,便形成了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协同发展的内涵[19]。一般是指基于生态系统整体循环视角,将产业活动置于生物链循环系统中,构建现代生态产业体系,运用现代技术重组经济结构,在良好环境的基础上实现效益最大化,始终保持产业活动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20]。
二、重庆现代生态产业体系的业态界定与划分
(一)划分逻辑
产业是助力城乡发展的动力和支柱,发展生态产业是生态经济体系构建的内核。传统的生态产业突显“绿色、循环、低碳”的特征。现代生态产业体系,除了具有传统生态产业的各种固有属性外,一方面,还要体现出哲学辩证的思维导向,以生态资源要素多元创新融合为手段,兼顾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另一方面,更要强调生态产业的全空间、全领域、全产业、全过程和全要素的逻辑内涵,兼顾新时代特征和绿色发展主题,突出生态美和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在“两化”思想指导下,重庆正努力向全国提交一份高质量的生态文明建设“重庆范本”,不仅要在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上达到新高度,而且要在现代生态经济体系建设中,逐步接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新境界。基于此,结合现代生态产业体系的逻辑内涵与重庆市生态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现状,将现代生态产业体系划分为“生态利用、循环高效、低碳绿色、环境治理、智慧创新、融合集聚”六种类型(见下页图3)。
(二)业态类型
1.生态利用型。生态利用型是指从投入端出发,对区域现有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进行可持续综合开发利用。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范围内,借助区域的名山大川、峡江风光、立体气候、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生态资源,逐步将其转化为可增值的生态产品及服务,形成自然和人文等生态资源有效利用的生态利用型产业。具体可包含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生态旅游业、经济林产业、饮用水产业、生态渔业、中药材产业、大健康养生产业等。
图3 现代生态产业体系的业态类型划分
2.循环高效型。循环高效型是指体现循环经济的理念及要求,发展资源利用率高、污染排放少、废弃物处置量低,实现生态产品及服务的高效率产出。突出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以减量化(reducing)、再利用(reusing)、再循环(recycling)为主要原则,促进传统产业的生态化改造提升、废弃物资源化回收利用,逐步构建循环利用产业链,最终实现资源要素的循环节约使用。具体可包含重化工业、材料产业、煤炭产业、石油天然气产业、电力热力生产业、金属与非金属矿产业、原材料精深加工产业、再生资源产业等。
3.低碳绿色型。低碳绿色型是指从产出端出发,体现低碳经济的理念及要求,促进能源高效利用及清洁能源的推广使用,将污染排放减少至最低程度。注重以良好的生态资源条件,吸引集聚亲生态、低碳化、清洁化和绿色化的产业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产出符合低碳、清洁、绿色要求的生态产品及服务。具体可包含清洁能源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绿色建筑建材产业、绿色文化产业、民族特色文化产业等。
4.环境治理型。环境治理型是指以生态环境保护为目标,将节能环保理念融入各类生态产品及服务,注重高效、优质、可持续推进生态修复、污染防治、环境改善。坚持污染者付费、治理者收益原则,利用市场化手段,推进产业化发展道路,实现对生态环境进行综合治理、改善与优化的产业。具体可包含生态修复产业、节能环保服务业、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业、环境咨询服务业、环境管理服务业等。
5.智慧创新型。智慧创新型是指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持续实施大数据智能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纵深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用智能化“为经济赋能、为生活添彩”,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产业,从而引领地区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最终带动地区智能制造崛起。具体可包含互联网产业、大数据信息产业、物联网产业、绿色共享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等。
6.融合集聚型。融合集聚型是指以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为导向,推进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服务业的提质增效,并促进一二、一三、二三、一二三产业生态融合发展的产业。具体可包含休闲农业、工业旅游业、农产品深加工业、农村电商业等。
三、重庆现代生态产业体系的业态空间布局
2020年1月,《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完善国土空间规划,制定“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实施意见,促进各片区发挥优势、彰显特色、协同发展。重庆“一区两群”的发展定位如表1所示。基于此,本节对重庆现代生态产业体系业态的空间布局进行了初步探索。
表1重庆市“一区两群”区域协同发展格局
一区两群 | 片区 | 发展定位 |
主城都市区 (一区) | 主城片区 渝西片区 | 增强中心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完善重要节点城市专业化服务功能,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现代化都市区 |
渝东北城镇群、 渝东南城镇群 (两群) | 渝东北片区 | 突出“库区”“山区”特点,更加注重生态经济要素集成与协同,建设长江经济带三峡库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 |
渝东南片区 | 突出“山水”“民俗”特色,促进生态康养、文化旅游等产业发展,建设武陵山区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 |
资料来源:2020年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
(一)主城片区
主城片区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先进产业集聚地,要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产业发展的“生态化、智能化和融合化”。第一,生态农业以高效山地农业、有机农业等为重点,应在北碚、巴南、九龙坡区域集中规划布局。围绕主城各区的农业资源禀赋,重点发展柑橘、生态畜牧、茶叶、中药材、调味品、特色水果、特色经济林等山地特色高效产业,延伸拉长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加快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第二,生态工业以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智能终端装备、节能环保装备制造等为重点,主要在两江新区、渝北、江北、南岸、沙坪坝、北碚、巴南区域规划布局。第三,聚焦生态服务业,一方面以绿色建材产业、绿色建筑产业等生态建筑业为重点,一方面以大数据信息产业、绿色会展产业、绿色物流产业、绿色金融产业、文化旅游产业、节能环保服务业等为重点,主要在两江新区、渝北、渝中、江北、南岸、巴南等区域进行规划布局。
(二)渝西片区
渝西片区是全市工业化、城镇化最活跃的地区,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构建差异化的生态产业,促进产业发展的“集约化、清洁化和循环化”。第一,生态农业以生态蔬菜、生态渔业、牲畜生态养殖业等为重点构建对象,具体在涪陵、长寿、南川、綦江、荣昌等集中区域规划布局。第二,生态工业以智能装备产业、新材料产业、化工产业、清洁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为重点,在璧山、永川、江津、合川、万盛经开区等集中区域合理布局。第三,生态服务业应聚焦铜梁、潼南、大足、涪陵、长寿等集中区域,重点规划布局以绿色建材产业、绿色建筑产业等为重点的生态建筑业和以环境管理咨询服务、特色会展、绿色物流、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等产业。第四,渝西片区重点打造以工业、旅游等为重点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型生态产业。
(三)渝东北片区
渝东北片区的自然、人文和生态资源丰富,要充分利用资源多样化特色,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商则商、宜游则游,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第一,应在万州、忠县、开县、云阳、奉节、巫山等集中区域,规划布局生态特色效益农业,解决化肥农药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和农药残留超标问题,生态农业主要以无公害蔬菜、柑橘产业、草食牲畜产业、中药材产业等为主。第二,应在垫江、梁平、万州、忠县、城口、巫溪等集中区域,规划布局以可再生能源、页岩气等清洁能源、中药材深加工、牲畜加工、调味品加工等为重点的生态工业。第三,应在万州、开州、云阳、忠县、巫溪等集中区域规划布局以环保建材、环保建筑等为重点的生态建筑业和以生态旅游、电子竞技会展等为重点的生态服务业。第四,渝东北片区还应规划布局以农村电商和品牌农产品为重要特色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型生态产业。
(四)渝东南片区
渝东南片区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重要生物多样性保护区,是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核心载体之一。要充分发挥绿色本底优势,推进生态化产品、模式和业态创新。第一,应在黔江、武隆、石柱、酉阳、彭水等集中区域规划布局以高山蔬菜、冷水鱼、茶叶、中药材、食用菌、烟草等为重点的山地特色生态农业。第二,应在黔江、石柱、秀山等集中区域规划布局以特色资源绿色加工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等为重点的生态工业。第三,应在武隆、石柱、酉阳等集中区域规划布局以环保建材、环保建筑等为重点的生态建筑业和以高山休闲纳凉、民俗文化旅游等为重点的生态服务业。第四,渝东南区域还应规划布局以乡村民俗文化生态旅游等为重要特色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型生态产业。
五、结论与启示
本文基于“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理念,结合重庆生态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现状,将生态产业体系划分为六大业态类型,尝试将现代生态产业体系的业态在重庆主城区、渝西片区、渝东北片区和渝东南片区进行空间布局初探。为更好地推进重庆市生态产业体系的业态发展,主要的政策启示有:一是突破区域绿色发展碎片化、粗放式状态,将重庆市建设成为全国全域绿色发展示范区域;二是建立跨行政区域的飞地园区生态补偿模式,通过“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方式实现资源互补;三是稳步推进和适度普及推广“确权确股不确地”改革,推广重庆地票生态功能,拓展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四是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机构在绿色信贷、绿色保险方面的作用,对部分绿色项目进行针对性的利率优惠。
参考文献:
[1] FROSCH R A,GALLOPOULOS N E.Strategies for manufacturing[J].Scientific American,1989,261(3):144-153.
[2] 刘力,郑京淑.产业生态研究与生态工业园开发模式初探[J].经济地理,2001 (5):620-623.
[3] 杨建新,王如松.产业生态学的回顾与展望[J].应用生态学报,1998 (5):108-114.
[4] 石磊,陈伟强.中国产业生态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生态学报,2016 (22):7158-7167.
[5] GRAEDEL T E, ALLENBY B R. Industrial Ecology and Sustainable Engineering: International Edition[M]. Pearson Education Inc., Upper Saddle River, Prentice Hall,2010:168-169.
[6] 周长波,李梓,刘菁钧,俞华军.我国清洁生产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环境保护,2016, 44(10): 27-32.
[7] 韩超,胡浩然.清洁生产标准规制如何动态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剔除其他政策干扰的准自然实验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5 (5): 70-82.
[8] 张璐鑫,于宏兵,蔡梅等.中国清洁生产[J].生态经济,2012 (8):46-48+66.
[9] 曲格平.发展循环经济是21世纪的大趋势[J].当代生态农业,2002 (1):18-20.
[10] 冯久田,尹建中,初丽霞.循环经济理论及其在中国实践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 (2):31-36.
[11] 段宁.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J].环境科学研究,2001(6):1-4+8.
[12] 张智光.面向生态文明的超循环经济:理论、模型与实例[J].生态学报,2017,37(13):4549-4561.
[13] 范恒山.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助力生态文明建设[J].宏观经济管理,2018 (1):10-11+25.
[14] 牛文元.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认知——纪念联合国里约环发大会20周年[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5):9-14.
[15] 张志强,孙成权,程国栋,等.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与趋向[J].地球科学进展,1999(6):589-595.
[16] 耿玉德.我国国有林区林业产业化研究[J].绿色中国,2005 (3):31-35
[17] 张云,赵一强.环首都经济圈生态产业化的路径选择[J].生态经济,2012(4):118-121.
[18] 张厚美.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J].资源与人居环境,2018 (9):39-41.
[19] 徐静,俞晓敏,张桔,等.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协同发展——“山江湖”综合开发背景下的南昌产业发展新思路[J].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10 (5):48-52.
[20] 陈长.省域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协同发展理论、实证——以贵州为例[J].贵州社会科学,2019(8):122-130.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