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绿色发展是属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布局下的新发展理念,也是从供给侧上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变革[1]。2016年1月,习近平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座谈会上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必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需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放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同年3月习近平提出,新时代绿色发展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代表着当前科技和产业转型的发展方向,也是最有前景的发展领域。
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重庆也需坚定不移地推进产业绿色发展之路,积极探索经济与“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之间协调发展,围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要求,并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引领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快速发展。2019年4月习近平视察重庆时提出,重庆要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支撑作用、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带动作用、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习近平强调,重庆要深入抓好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上中下游协同发展,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这为重庆在新时代贯彻落实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指明了方向。
二、推动重庆产业绿色发展的必要性
(一)绿色发展是重庆高质量发展的生态本底
绿色发展是全球经济发展中人类对传统生产和生活方式的重大改变突破,并着力于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双赢的环境友好型发展[2]。国际上关于绿色发展的相关会议及提法也比较多(表1),可见绿色发展是目前全球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同时,优质的生态环境和绿色生态产品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3]。
重庆经济高速经济增长的代价,就是能源过度消耗、不可再生资源下降、工业废水排放导致水污染、水资源短缺、工业废气废物排放污染生态环境、资源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下降等,导致环境保护治理成本显著提高,影响了重庆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新时代重庆经济高质量发展中,需重视绿色发展、保护生态环境,追求经济与生态的和谐发展。
(二)推进重庆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
重庆作为西部大开发战略支点,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在西部大开发中持续实施“碧水、蓝天、绿地、田园、宁静”五大环保行动。2015—2018年重庆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电耗均呈现下降趋势,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天然气消费降低0.59%、电力消费降低0.36%,清洁能源消费占比上升,可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提升。重庆始终坚持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正以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为重点加快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重庆作为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联结点,近几年重庆江北国际机场国际航线及项目变化显著,截至2018年8月,重庆江北国际机场拥有基地航空公司7家(中国国际航空、重庆航空、西部航空、四川航空、厦门航空、山东航空和华夏航空)。截至2018年12月,机场开通航线总数达329条,通航城市203个;其中国内航线达247条(客运244条、货运3条),通航城市142个;国际和地区航线82条(客运68条、货运14条),通航城市61个,直飞航线73条,占比89%。
重庆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需领会并把握好“发挥示范作用”的精神实质与内涵要
表1国际上关于绿色发展的会议及提法
年份 | 会议名称 | 关于绿色发展的提法 |
2002 | 约翰内斯堡人类可持续发展峰会 | 绿色发展关注经济增长的资源与生态可持续性,逐渐扩展到如何创建一种可持续性的经济、社会与生态系统 |
2008 |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 | 提出“全球绿色新政”倡议,试图通过政府加强绿色投资,催生新产业革命 |
2011 | 德班世界气候大会 | 实施《京都议定书》的第二承诺期,并启动绿色气候基金 |
2016 | 马拉喀什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 对如何走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做出安排 |
2018 | 全球气候行动峰会 | 提出健康能源系统、包容性经济增长、可持续社区、土地与海洋管理及气候变化投资等 |
资料来源:相关网站公布。
表2重庆发挥示范作用的具体做法
序号 | 出发点 | 实质含义 | 具体示范作用 |
1 | 逻辑起点 | 坚决守牢关口 | 强化上游意识、担任上游责任,筑牢长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 |
2 | 着力重点 | 坚持上中下游协同 | 促进沿线地区的协同发展,推动形成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整体合力 |
3 | 实践落点 | 探索发展新路子 | 加快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
资料来源:重庆日报,2019-04-30(001)。
求,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力争在生态环境上勇争一流、绿色发展中勇作表率、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上先行先试。并基于逻辑起点、着力重点和实践落点(表2)出发,带头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提出的,关于“追求人与自然和谐、追求绿色发展繁荣、追求热爱自然情怀、追求科学治理精神、追求携手合作应对”的共同追求[4]。
(三)建设重庆成为山清水秀美丽之地
建设重庆成为山清水秀美丽之地,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以绿色生态新发展理念构建重庆全域现代生态产业体系。2019年重庆继续实施国土绿化的提升行动,拟完成营造林600万亩以上,国家储备林500万亩。目前重庆正积极改善城市及农村人居环境,加快构建主城区和渝西山清水秀的现代化都市圈、渝东北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示范区和渝东南特色生态经济走廊。2019年1月,重庆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强调,将深化实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行动计划,积极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快步伐建设重庆成为山清水秀美丽之地。
三、重庆产业绿色发展面临挑战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科技进步促进了人类利用自然效率,但也加速了人类对大自然掠夺和索取,产生更为严重的资源环境生态约束问题,重庆产业绿色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作为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重庆须遵循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发展战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追求创新为第一动力、协调为内生特点、绿色为普遍形态、开放为必由之路、共享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一)重庆经济增速下行,工业污染面临压力
图1 1997—2018年重庆市GDP水平及增速
资料来源:重庆市统计年鉴2019。
重庆自1997年直辖以来,至2004年GDP增长率呈持续上升趋势,2004—2011年GDP增长率出现波动性上升趋势,2011年经济增长率超过25%达最高增速,随后经济增长率持续下浮,至2017年增速下降为9.92%(图1)。2018年重庆GDP达20363.19亿元,同比增长4.43%,未达到2018年预定目标8%。重庆经济增长从2011年之后出现增长放缓,经济发展出现瓶颈期。重庆经济运行中出现“三高两低”、产能过剩、人口红利减少等问题制约经济高速增长。例如,重庆劳动适龄人口数占比从2008年的69.51%持续上升至2012年的71.75%,2013年开始持续下滑,至2017年降至69.91%,重庆人口红利的衰退直接推高了劳动力成本,导致重庆经济潜在增长率下降。同时,重庆作为中国老工业基地之一,第二产业占比在45%左右。在重庆39个工业大类中制造业是重点,污染物排放量虽然经过多年的持续削减,但总排放量仍然较高。2018年SO2排放30多万吨,COD(化学需氧量)也排放30多万吨,仍处于至高位。重庆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仍会长期存在,短时间内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将导致相当一段时间内重庆工业污染物排放量处于高位徘徊,压力比较大,需尽快解决工业污染防治问题。
(二)边际收益(产量)递减规律决定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
在我国经济短期生产过程中,当其他条件不变(如技术)时,增加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到一定程度之后,继续增加生产要素所带来的效益(产量)增加量就会呈现递减趋势。经济发展也存在阶段性的,在不同发展阶段所依赖的资源禀赋条件不同、任务及目标不同,就会呈现不同的发展特征。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呈现高速增长,至2011年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随着我国资源、人口和环境等条件发生改变,以及生产要素投入数量达一定程度,我国经济出现边际收益递减趋势。重庆经济增速从2011年之后也出现了递减趋势,需要从追求经济增长数量转向为追求经济发展质量。
我国在追求经济高速增长中,出现一批“三高两低”(高消耗、高污染、高危险、低产出、低效益)企业,2011年我国开始陆续对“三高两低”企业进行整治,重庆也出台了相应的整治措施。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考察重庆时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化解产能过剩,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从供给端来看,我国潜在人口红利期与改革开放阶段完美融合,劳动人口数增长最快期恰巧与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期吻合,人口红利成为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支撑。2008—2012年重庆劳动适龄人口数占比呈上升趋势,2013年开
图2 1997—2018年重庆市能源消耗及增速情况
资料来源:《重庆市统计年鉴2019》。
表3 2014—2017年重庆环保投资及工业污染治理情况
年份 | 环保投资(亿元) | 工业污染治理项目完成投资(万元) | 工业污染治理企业数(个) |
2014 | 293.69 | 50284 | 105 |
2015 | 399.24 | 59883 | 108 |
2016 | 355.64 | 37141 | 108 |
2017 | 462.63 | 60702 | 116 |
资料来源:2015—2018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始从持续下滑,2017年重庆劳动适龄人口数占比降至69.91%,重庆人口红利逐渐减少。
(三)资源环境承载力下降,生态环境质量降低
重庆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伴随着能源资源的高消耗,过去粗放型增长的经济发展方式导致资源环境的承载力下降。重庆能源消耗总量从1997年的1742.43万吨标准煤连续增加到2018年的7452.72万吨标准煤,2007年重庆经济增速最高的同时能源消耗增速高达15.86%,2010年之前能源消耗增长率呈现波动性上升趋势,之后能源消耗增长率从2010年的13.39%下降到2017年的2.14%,2018年能源消耗增长率上升至2.77%。2010-2018年重庆市能源消耗年均增长率达5.15%(图2)。在工业“三废”排放中,重庆工业废水排放总量持续下降,工业废气在2007年排放最高达7616.62万吨,之后呈现波动性下降趋势。而在工业固体废物发放中,重庆工业固废排放量由1997年的1279万吨增至2011的3345.68万吨,之后工业固废排放量减少但综合利用率呈波动性下降。在新时代背景下,重庆应更加重视解决环境、资源与生态等问题。
(四)生态资源过度消耗,治理成本显著提高
重庆在追求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呈现能源消耗、工业“三废”排放及水污染等问题,生态资源呈过度消耗状态。重庆在环境保护治理中,2017年环保投资高达462.63亿元,工业污染治理投资60702万元,2014-2107年环境治理成本整体呈上升趋势,工业污染治理企业数逐年递增(表3),对重庆经济发展及社会效益有一定的影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贯彻“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从根源扭转生态环境的恶化趋势,这是应对环境资源生态约束的必然选择[5]。可见重庆在面临生态资源过度消耗中,环境保护治理成本显著提高,这将影响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重庆在今后经济发展中需继续重视生态发展。
四、重庆产业绿色发展的提升策略
(一)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是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重庆经济发展要向“高质量发展”积极靠拢。绿色发展作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相辅相成共同作用。因此,重庆需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重视绿色发展、保护生态环境,追求经济与生态之间的和谐发展。2018年6月,《重庆市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方案(2018-2020)》中提出,计划实施4方面25项共180个工程,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长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实现水更清、天更蓝、地更绿、土更洁、声更静、环境更安全等6个方面的34项指标。
(二)坚持产业绿色发展理念
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背景下,重庆需合理布局产业,遵循绿色发展理念,走绿色发展道路。重庆须牢固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绿色政绩观与科学开发观,继续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致力实现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一是第一产业突出特色性和有机性。挖掘并引进地域特色产品,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培育特色农产品、特色养殖业、优势畜禽产业等;二是第二产业突出集约性和绿色性。利用长江黄金水道的资源优势,加快发展环保、装备制造、加工贸易等产业;三是第三产业突出生态性和融合性。重点打造各地特色旅游景点,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乡村度假旅游、休闲农业旅游等,推进扶贫与旅游的深度融合。
(三)推动产业绿色发展
新时代重庆产业发展面临国家战略生态要求与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要求。长江经济带主要城市生态环境方面多数城市处于生态环境质量“良好”的边缘范围,多数城市处于“宜维持当前规模”的边缘范围[6]。绿色产业是绿色发展的支撑动力,需要将“绿色+”植入重庆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过程,积极变资源优势为优势资源、生态资源为生态商品、经济后发为生态先发,提高生态资源的价值输出力,全面提升生态经济占GDP的总比重。
(四)推进生态与产业融合,打造产业新模式
产业融合不仅是我国现代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也是推动我国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动力,并影响延伸产业链、重塑与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等[7]。2018年重庆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发展,其中服务业增加值增长了9.1%,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增长了13.1%,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了13.7%,限额以上法人企业网上零售额增长了28.6%,信息服务收入增长了16.7%[8]。重庆需大力推进旅游与工业化、城镇化、商贸业、文化等多元融合发展,积极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培育田园艺术景观、阳台农艺等创意农业,推进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工业制造、特色农业、商务流通等相关产业深度融合,打造产业新模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融合发展作为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抓手,重庆需加强资源的高度融合,贯彻新发展理念,立足生态发展区定位,坚持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五)完善环境修复工作,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决战时期,要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的国家发展战略,深化上游意识,承担上游责任,加快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首先,重庆应将建设生态屏障纳入工作重点,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放首要地位,并针对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屏障建设开展了一系列重点调研,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其次,推动生态环境污染治理的“4+1”工程,加强做好沿江城镇污水垃圾处理、沿江化工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船舶污染治理及尾矿库污染治理等工作[9]。最后,构建问题台账,全面排查各村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和风险隐患,结合生态环境警示片、中央环保督查及全市污水偷排直排暗访片中反映的情况设立问题台账,并实施清单化管理,采取应对措施并逐一开展相关的整改工作。
参考文献
[1]李虹,熊振兴.生态占用、绿色发展与环境税改革[J].经济研究,2017,52(07):124-138.
[2]余颖,刘耀彬.国内外绿色发展制度演化的历史脉络及启示[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8,27(07):1490-1500.
[3]金乐琴.高质量绿色发展的新理念与实现路径——兼论改革开放40年绿色发展历程[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8,39(06):22-30.
[4]罗静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努力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N].重庆日报,2019-04-30(001).
[5]谷树忠,胡咏君,周洪.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路径[J].资源科学,2013,35(01):2-13.
[6]钟茂初.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若干问题分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06):8-22.
[7]方世敏,王海艳.基于系统论的农业与旅游产业融合:一种粘性的观点[J].经济地理,2018,38(12):211-218.
[8]唐良智.重庆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19年)[EB/OL].新重庆,2019(06):21-25.
[9]关于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的研究[J]. [2019-02-01]. http://www.cq.gov.cn/zwgk/zfgzb/content_393643.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