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在发展新经济过程中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在新经济组织架构和研究队伍布局方面值得全国学习。成都市政府专门设立了新经济发展委员会这一职能机构,成立了成都新经济发展研究院以及三个新经济研究中心(分别设在四川大学、成都工业学院和成都理工大学)。另外,成都把四川省内的相关专家组织起来,成立顾问团,发布了诸多新经济课题,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下面,我结合在成都新经济研究中的一些体会,以及正在研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城市生态文明协同创新体系研究”,谈谈我的看法。城市生态文明协同创新是典型的城市治理体系建设方面的课题,在研究中,我们提出了一些新观点。
一是发展中国特色绿色创新经济。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环保和发展的矛盾仍然是城市治理和发展中的根本矛盾。过去,我们经常把绿色和创新分割开来,讲绿色的时候很少讲创新,讲创新的时候很少讲绿色。实际上很多被推崇的创新企业和创新模式是非绿色的,比如外卖带来的环境污染、电商带来的快递污染等,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我们提出了绿色创新经济,就是要把绿色发展、创新发展与经济系统在要素层面、结构层面、功能层面和运行机制四个层面进行深度融合。
二是要建立功能义务授课和知识更新制度。功能义务授课和知识更新制度,主要基于我国具有巨大的国民资本优势,但是我国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知识和技术传播受阻的问题,这是世界银行得出的结论。另外人力资本发挥不够。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根据中国国情提出了一个功能义务授课和知识更新制度构建的设想。功能义务授课就是人人为师,就是公民作为老师,把他在实践中学习积累的知识作为讲义课件传播出去,然后作为补偿或奖励,每个课时按照10:1的学习机会反馈给他。一个公民在他的一生中要给国家义务授课300学时,他可以得到3000学时的回报,用于他的知识更新;当然他也可以自己用一半,另一半用来赠送子女、朋友等或者用于扶贫、公益。这个体系包括三部分:一是人人为师,要鼓励他们做义务授课;二是知识更新系统;三是终身教育管理系统。我们已经在成都新经济发展委员会的帮助下,针对成都市新经济领域的管理干部进行了一次培训培训者的工程,而且编制了新经济教材。另外,我们还为浙江省浦江县培训了300多人,而且他们都当了老师,2020年将为浦江培训1000个这样的培训者。
三是建设中国特色技术结构学。这是我们早先在研究成都市科技发展战略时提出来的,前不久成都新经济发展委员会又委托我做了一个“数字化、平台化、生态化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课题。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了一个问题,新技术在传统产业运用中有一部分可以发挥作用,但对于传统产业的核心关键技术还无法替代。当用信息化、平台化去改造传统产业的时候,企业的技术结构分析能力非常薄弱,甚至企业对自己的技术体系都搞不清楚,这样如何让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呢?于是,我们提出要建设中国特色技术结构学。技术结构学是关于技术组合的技术,这是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所必须的。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