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高新企业落地生根 让传统企业焕发新春
涪陵高新区 “保姆式”服务营造出一流营商环境
2020年,装备制造产业实现产值347亿元,同比增长21.7%;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产值41.3亿元,同比增长9.7%;新材料产业实现产值246.6亿元,同比增长50%;全口径税收79.5亿元,同比增长3.7%……涪陵高新区发展交出了一张优秀答卷。
数据背后,是涪陵高新区探索出一条以优质营商环境沃土,吸引优质高新企业“落地生根”,滋养传统企业“老树发新枝”,助推经济焕发活力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近年来,在涪陵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涪陵高新区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加快创新创业步伐,产业能级聚焦能力不断提升,持续强化对主城都市区的支撑作用,对渝东南、渝东北的带动功能,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强劲引擎,为涪陵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一区两群”协调发展中担当更大使命、实现更大作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企业专员 让企业安心发展
1月9日,涪陵高新区再次传来好消息——攀华集团·重庆攀华板材有限公司继2020年10月年产450万吨智能化热轧项目在涪陵高新区投产后,年产150万吨智能化高强度装配式建筑型钢生产线又竣工投产。至此,攀华集团在涪陵高新区的新材料产业总产能达到1000万吨,涪陵千亿级新材料产业发展再次向前迈出一大步。
“一般行业内年产450万吨智能化热轧项目建设期为2到3年,年产150万吨智能化高强度装配式建筑型钢生产线建设期至少要半年。但在涪陵高新区的帮助和支持下,我们前一个项目只用了9个月、后一个项目只用了100天就建成投产,创造了同行业世界纪录。”重庆攀华板材有限公司负责人刘安剑说,“这离不开涪陵高新区的高效优质服务,尤其是企业服务专员的不懈努力。”
企业专员的服务还延伸到了企业需要的各个方面。在项目建设后期,企业服务专员雷均又多次到企业帮助协调电力、燃气等部门加快建设,连续多天现场蹲点,监督配套设施建设,让一般2至3个月才能建成的多个配套设施仅用时一个月时间就全部建成。
像雷均这样的“企业保姆”在涪陵高新区有117名。近年来,为全力优化营商环境,涪陵高新区做好“放管服”改革,推行服务企业“三百”行动,即“百名领导联系企业,百个科室对接企业,百项涉企问题化解”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推行企业服务专员制度,全体高新区干部成为企业的服务专员,“一对一”对企业进行贴心服务。
在落实企业服务专员制度上,涪陵高新区下了“硬功夫”。
“根据‘专员吹哨、部门报到’的原则,我们开通了24小时热线,全天候进行服务。只要企业有需要、有问题,随时可以给专员打电话。对不需要研讨处理的问题,相关部门必须在3个工作日回复企业。遇到难点,部门也必须及时回馈相应进度。”涪陵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
不仅如此,涪陵高新区还对企业服务专员制度进行全域覆盖。即涪陵高新区管委会上至一把手、下至一般工作人员,每个人身上都有对应负责的企业;企业不分大小,只要是涪陵高新区区域内的,都会有专员负责与之对接。
这样一来,每个入驻涪陵高新区的企业,都有直接的政府对接人员,企业便有了反映问题的直接渠道,有了问题也能及时解决。
为了提高企业专员服务质量,涪陵高新区管委给企业专员都戴上了“紧箍咒”——把企业满意度作为企业专员唯一的硬性考核指标。若企业对企业服务专员不满意,无论什么原因,立即更换,直到企业满意为止。
企业专员的倾情服务,也赢得了企业的信赖。来自江苏的攀华集团董事长李兴华表示:“涪陵高新区推出的企业服务专员制度,已经超越我们沿海地区服务水平,这也是我们选择不断把新项目布局于此的重要原因。这种企业无小事的理念,能让我们能安心发展,也让我们更有信心在涪陵高新区创造一个1000亿元产值的现代化企业。”
细微之处见真章,涪陵高新区优质的营商环境还体现在生活细节中。
在涪陵高新区入口处,有30面五颜六色的旗帜正在迎风飘扬。“这些都是企业的旗帜,我们把高新区前30名企业纳税大户的旗帜插在这里,按照纳税多少依次排开。根据每年纳税排名的变动进行更换。”涪陵高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样做既能为企业宣传,也能以此鼓励企业再接再厉、做大做强。
补链成群 产业能级跃升
优质高效的营商环境,让原本就拥有良好产业基础的涪陵高新区在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时占尽了先机。
不少优质企业在“打听”到这一发展的真实环境后,纷纷选择落户。去年12月刚刚落户涪陵高新区的光控特斯联(重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一个。
该公司总经理向国春表示:“之前就听说涪陵高新区的营商环境很不错,来实地考察后发现确实如此。涪陵高新区优质高效、开放包容的营商环境,比土地价格、税收优惠更能吸引我们。”
涪陵高新区以优质营商环境激活了“一池春水”,不断释放出强大吸引力,让企业纷纷落地,补链成群,继而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也助推企业进行转型升级、自我更新,企业发展迸发出充沛活力,产业能级不断跃升。
去年,涪陵高新区共签约引进项目33个,协议总投资329亿元,到位资金124.15亿元,协议产值798.6亿元,助推了涪陵高新区医药、装备、食品、新材料和电子信息产业等支柱产业能级和规模显著提升。
目前,涪陵高新区医药龙头企业太极集团中成药加工能力位居全国第一;汽车制造领域,华晨鑫源的大型城市物流面包车产量位居全国第一;船舶制造领域,高新区是西部唯一的“国家船舶出口基地”,川东船舶公司是西南地区最大的现代化造船企业和钢结构生产企业;食品领域,榨菜集团是中国酱腌菜行业唯一的一家上市企业。
新材料领域,以万达薄板为代表的大型企业聚集,万达薄板主打产品镀锌板产能居全国第一,在西南地区市场占有率超过50%;电子信息领域,华通电脑主导产品高密度互连(HDI)电路板产量居全球第一位,仓兴达无人机用微电机国内市场占有率达30%。
此外,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互联网+”等数据服务产业加速布局、蓄势待发,华为涪陵云计算数据中心蓬勃发展,区块链研究院开发的区块链溯源项目已成为行业标杆。
2020年,涪陵高新区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1122.9亿元、同比增长13%,占涪陵区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19年的64.5%提高到66.01%。引进世界500强企业14家、中国500强企业12家、中国民营500强企业9家;培育了年产值10亿级企业19家,其中百亿级企业4家;年税收超亿元的企业9家……涪陵高新区“以产兴城”的局面已经形成,为引领涪陵区域协调发展夯实了根基。
创新驱动 行业“隐形冠军”扎堆
去年初,三爱海陵气门机加工扩建项目在涪陵高新区正式开工建设。在特殊背景下,企业仍旧选择规模的扩展,来源于其行业“隐形冠军”的十足底气。
车间里几乎看不到人影,井然有序的生产线全速运行,各类自动化设备灵活运转……这是三爱海陵数字化车间,每年从这里走向世界各地的进排气门产品达2.2亿只。作为国内最悠久的汽车发动机进排气门产品制造商,三爱海陵依靠智能化和创新已经逐渐成为一只行业“巨鳄”。
不只是三爱海陵。在太极集团重庆涪陵制药厂,其智能化生产线让企业人力成本缩减了75%;在涪陵榨菜集团,所有操作只需要在总控室里完成;在华兰生物,量身定做的“三步走”智能化改造方案,搭建信息平台,实现透明生产,原材料追踪系统,分步将华兰生物的难题逐个击破;而中石化涪陵页岩气,其重庆页岩气产业技术研究院成为全市首批新型高端研发机构;华晨鑫源公司成功收购意大利米兰斯威汽车设计中心,实现研发基地海外布局……
随着众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涪陵高新区已成为三峡库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引领区。目前,涪陵高新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08家、市级科技型企业342家、市级以上研发机构72个,其中国家级科研机构12个、院士专家工作站4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个、独立法人研发机构11家。与53家科研机构和高校建立校地合作关系,与9名院士长期开展合作。
2020年,涪陵高新区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4.6%,有效期内授权发明专利126项,企业每100亿元营业收入所含有效发明专利数33件。高新技术产品269个,高新技术产品收入为379.62亿元,占高新区营业收入的38.4%。
与此同时,涪陵高新区还加大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全力打造广领域、多层级的创业孵化体系,涌现出一批以创业咖啡、创业苗圃、新型孵化器为代表的双创载体,已建成孵化器2家、众创空间19家,累计孵化服务科技型企业500家,培育新三板以上上市企业10家,被工信部列为国家级“双创载体”。
通过创新创业,涪陵高新区涌现出了一批行业“隐形冠军”。其中,榨菜集团是全球最大的酱腌菜生产企业、行业唯一上市公司,太极集团是全球产销量最大的中成药生产企业,华通集团高密度印制电路板(HDI)占全球市场份额第一,页岩气勘探研究开发利用位居世界第二、全国第一,三爱海陵汽车发动机进排气门产销量全球第一,柯锐世电气汽车蓄电池全球市场占有率38%、全球蓄电池行业排名第一……
“我们还大力推动传统企业的智能化升级,目前高新区拥有数字化车间21个,占全市的5.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达到56%,居全市第一位。”涪陵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涪陵高新区将围绕页岩气、生物医药、新材料、智能建筑等领域突破一批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核心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积极创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加大高层次人才和基础性人才引进力度,将涪陵高新区打造成为全国融合创新发展示范区。
“筑巢引凤”才能“引凤筑巢”。涪陵高新区管委会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涪陵高新区将立足市委、市政府赋予涪陵的“三个重要、一个支点”定位,发扬“不甘人后、敢为人先”的新区精神,以创建国家高新区为抓手,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继续集聚高新产业,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不断提升产业能级,打造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推动涪陵高新区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一区两群”协调发展中作出更大贡献。
赵童 刘玉珮 黄伟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