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志强:多场域综合施策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2021年01月27日 10阅读 来源:浙江经济

面对严峻疫情带来的极限社会治理考验,浙江通过构建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和便利居民的精密智控机制,分类防控、精准施策。下一阶段,浙江应在“救急”的同时做好“谋远”的文章,围绕政策、数字、空间等场域,依法依规、科学指导、综合统筹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有效对冲疫情消极影响,夯实打赢“两战”基础,推动经济社会回归高质量发展的正常轨道。

政策场域:加强后疫情时期应对政策储备和改革力度

深入学习领会“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这一新目标新定位的深刻内涵,聚焦积极破解复工复产中的难点堵点,着力补足创新能力不足短板,抓住疫情期间催生的“宅经济”等新增长点,再创数字经济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优势。需密切关注已出台疫情应对政策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形成强化市场预期的政策“组合拳”。

由于疫情冲击对经济增长是一种外生冲击,不属于周期性经济波动范畴,其影响既出现在需求侧,也发生在供给侧,不仅造成经济内部的产业结构失衡,也造成疫区与非疫区之间的区域结构失衡。为此,一要规上企业与规下企业“大小一起抓”,提高对规下企业复工的帮扶力度,破解中小微企业恢复生产、生活信心不足难题,加快形成总体用工需求和整体性复工氛围。二要在需求侧加速推动消费模式与商业模式的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在供给侧加速推动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三要避免密集出台对当前稳定企业生存并无即时作用的举措,避免“一刀切”式的总量政策导致的财政金融资源错配,以免形成后续结构性改革的额外负担。四要理性面对疫情带来的经济损失,保持战略定力,加强前瞻研究,做好后疫情时期经济补偿性增长的政策储备。

以全局性、系统性思维探索医疗改革,使之真正成为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的“大卫生改革”。改变片面实施“医院改革”或“医药改革”的做法,在缓解医卫资源有限性和公众医卫需求无限性矛盾的前提下,重新梳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定位和价值,强化公共卫生和疾病防控在战略层面的体系保障地位,加大投入切实扭转其在整个医卫系统中弱化、边缘化的局面。

数字场域: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赋能价值

以数字技术驱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强化智能数字核心技术攻关,加强前沿基础研究布局,加强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关键共性数字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集中力量突破数字经济“硬核”技术和基础软件等短板。探索开放共享的制造业数字化新路径,以“智能+”深化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加快建设智能工厂和“未来工厂”,加快智能装备研发和产业化,提升智能成套装备集成水平和数字技术应用能力。以“1+N”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为依托,推进企业深度用云,推进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建设,实现制造业各行业应用全覆盖。

以消费与商业模式的数字化转型培育数字经济新产业新业态。研究应用场景供给支持政策,鼓励前沿技术、创新产品、新兴业态的创新转化和推广利用。围绕“互联网+”和生命健康两大科创高地,切实加大科研攻关和研发投入力度,全面推进“互联网+健康医疗”新兴业态发展。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编制生物产业地图,促进数字技术与生物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动互联网与预防、治疗、康复等服务深度融合,聚焦精准医疗、智慧医疗和远程医疗,不断提升健康服务质量和效率。研究培育消费新经济新业态政策,引导消费升级。适应消费方式变化,发展“非接触型”服务消费;积极探索“短视频+电商”“短视频+文旅”“短视频+文娱场景”等新商业模式,促进短视频与电商、旅游、文娱等产业融合;推动在线教育、视频内容、远程办公、虚拟社交、网络游戏、在线教育、金融科技、智慧物流等新业态发展,优化消费环境,提升消费体验。

进一步强化从常规状态、和风细雨式的“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向紧急状态、急风骤雨式的“社会治理实力现代化”进行迅速切换的能力。以“健康码”应用为契机,推动政府、社会和公众联动协同,在信息共享、数据共享、情况通报等层面加强合作,对疫情管理提供有效、动态、实时支撑。直面快速城市化和流动性对疫情防控带来的挑战,依托数字经济领先优势及其在智能产业、城市管理等领域的应用基础,引导流动性与时空环境的有序耦合协同,进一步提升感染人群流动监测、时空感染风险预警、精准疫情防控与应急服务调配等方面应用能级,增强对流动性要素的感知、监测、模拟仿真与风险预警。探索从多源数据融合共享、智慧大脑与系统平台建设、公共服务资源供需精准匹配、公共卫生安全和国土空间安全智能协同等方面,深化智慧城市管理和突发安全事件精准防控策略研究,打造疫情联防联控的“动作集”。

空间场域:建设韧性城市和健康未来社区

加快弥补城市空间治理短板,促进城市健康、韧性和高质量发展。围绕健全以传染病防控为中心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将公共健康数据与国土空间信息平台关联,在空间规划中增设“公共健康体系规划”内容。在城市和区域规划中科学预留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用地,改变只规划永久性设施的传统空间规划手法,引入以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为导向的“应急暂定利用空间和设施规划”,合理布局疫情防控应急场所的用地和设施,均衡规划布局和建设以服务人口规模为对象的城市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储备点。进一步提升城市规划和管理水平,切实解决疫情防控期间社会流动性需求与病毒扩散阻隔、道路和小区封闭等静态管控要求之间的矛盾冲突。

依托未来社区建设赋能社区健康管理,提升疫情防控视角的社区空间治理。构建健康友好型、安全防疫型社区,改善提升社区疫情防控必要的监控环境,增加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相关软硬件措施,改善疫情防控必要的监控和隔离环境,改善和提升垃圾分类设施和管理措施,规划预留应急资源分配和疫情期间群众生活必需品精细投放或采购所需保障渠道。基于未来社区健康场景推广社区健康管理O2O模式,在疫情发生时利用先进数字技术实施更加有效的人员信息管理和活动轨迹分析,实现个人或家庭终端与区域智慧健康平台数据互联。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