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叶学平:区块链技术与我国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模式与路径研究

2021年01月27日 10阅读 来源:当代经济

目前,全球主要国家都在加快布局区块链技术发展,区块链技术应用已延伸至数字金融、物联网、智能制造、供应链管理、数字资产交易等多个领域。区块链可以创新商业模式、协调产业融合、推动绿色发展、打造开放业态、推动共享经济发展,这些技术特征契合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积极推进区块链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仅有利于拓展区块链技术的应用领域和发展前景,而且可助力我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取得领先优势,推动我国实体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区块链:开放式创新的新模式

区块链是一种去中心化的、由各节点参与的分布式数据库系统[1]。其核心思想在于通过在互联网上创建一组公共账本,网络当中所有的用户都能够在这个账本上进行记账和核账,进而确保信息的唯一性、真实性以及不可篡改性。之所以把这个叫做“区块链”,主要原因在于它使用了一系列由密码学组成方法进行关联而实现的数据块,并且每一个数据块当中都囊括了过去很长时间内发生的交易信息,目的是用来验证这种信息的有效性从而实现下一个区块。因此,互联网的出现从本质上看能够很好地解决信息资讯去中心化方面的问题,然而无法实现对价值进行去中心化的作用。比如,人们当前能够在互联网上实现信息共享,可以把自己的日常信息、知识以及资料等都共享在网络上,然而却不敢在网络上直接和陌生人展开交易。当前在互联网基础之上创建的金融体系,大部

分是由银行提供以及第三方提供的健全的支付系统,通过中心化的方式得以实现。如今,在纷繁复杂的信息资讯世界,在全球共享体系建设当中,凭空创建一个拥有全球性视角并且能够在全球共享和通用的信用共识体系显然是十分困难的。因为不同的国家的政治、文化以及经济发展状况显然是不同的,充分实现不同国家的企业以及政府之间完全互信显然是无法做到的。但是,这恰恰是区块链技术的机会,其解决的核心问题就在于此,将要打破传统的中心化体系中面临的信用枷锁问题,进而实现全球范围内世界各国节点之间的信用以及货币互联[2]

二、区块链:协调产业融合的新载体

除区块链技术之外,云计算、自动化、ERP系统等传统技术同样可用于提高处理效率,在利益相关者之间建立透明的沟通机制。但与这些传统技术相比,区块链的优势在于其特别适用于协调代表着不同利益的多方群体,以及保障信息和价值交易的安全性与不可篡改性。根据这些特点,区块链可以改变传统产业中的商业模式,使之更趋向于以客户导向为中心,因此应用前景非常广阔。我国实体经济环境中的信用成本较高,社会信用环境不佳,区块链技术恰恰很好地提供了一个“低信用成本”的平台,这对于降低我国经济社会整体信用成本、促进信用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我国应将区块链技术的发展重心放到其在生产性服务业中的创新,以此带动实体经济的生产效率提升。近年来,除金融领域之外,区块链还广泛应用于实体经济的主要部门,成为协调信息技术与医疗、交通运输、能源等各产业融合的新载体,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些产业生态系统的发展模式。

(一)区块链+医疗

在医疗领域,区块链有着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认证以及隐私保护等领域应用前景十分广阔。主要包含了病历在内的所有用户的信息资料都具有很强的私密性,因此需要非常高的安全手段对信息加以保护。但是,目前所采取的中心化信息管理系统一旦受到网络攻击,会发生信息资料的泄露,曾经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数据泄露情况,带来了极为恶劣的影响。如今,广泛应用区块链技术所拥有的高度安全且稳定的加密算法以及分布式存储认证体系,能够有效适合并且解决医疗领域信息泄露方面的问题。比如,当前荷兰飞利浦医疗已经与Tieron公司开展了密切的合作,主要就是借助区块链技术实现对病历资料的整理、认证以及隐私保护。并且通过创建复杂和能够编程的权限对信息加以保护,保障所有信息数据都不能随意进行阅读以及篡改。即使在使用的过程中,区块链系统当中存在部分区块遭受到了严重的攻击,也不会带来较为严重的损坏。

(二)区块链+交通运输

当前,低效的数据处理过程和数据共享方案制约着交通运输业的进一步发展,原始设备制造商(OEM)、一级供应商和软件公司都在致力于利用区块链技术解决此问题,基于区块链架构的新型交通生态系统开始形成。2018年,宝马、博世以及采埃孚等世界著名的汽车制造商以及供应商,还有相关的供应链公司都已经创建了移动开源区块链协议联盟,其目的是为了在开发区块链技术的过程中发现其潜在用途。这个系统是一致对外开放的,并且还添加了加密技术,更好地保障了交易信息记录的安全性。不仅如此,在物流领域,通过应用区块链技术能够有效记录物品从发出到验收的每一个环节。此外,通过搭建共识网络的方式,也能够直接对快递流通中的每一个环节进行定位,及时发现问题所在,进而保障信息的可视性以及可追踪性,有效避免出现快递爆仓、快递丢包以及误领错领等诸如此类问题的发生,同时还能够有效实现物流实名制制度的落实,这无疑会极大地提高物流的投递效率与准确性。

(三)区块链+能源

在能源产业中,近两年涌现了一批相关中小企业和初创企业,其基于区块链技术尝试就产能、运输、分配、储存、交易、零售这一整套的能源价值链进行系统和应用研发[3]。其中,一个代表性项目为位于美国纽约市的布鲁克林微电网(BrooklynMicrogrid)系统。该项目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点对点的能源交易体系,以此实现居民可将其自产的可再生能源与他人进行交易。另一个代表性项目为能源产业中的区块链联盟能源网络基金会(EnergyWebFounda-tion)。能源网络基金会至今成员单位数量已逾百个,包括能源开发企业、工程商、研究所、IT服务提供商、初创企业等。为了给能源产业建立一个开源的专业区块链核心技术平台,能源网络基金会设立了若干工作组,发起相关技术交流论坛,积极推进区块链技术在绿色能源、需求响应项目、电动汽车网络等市场中的应用。

(四)区块链推动不同产业融合

除区块链本身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外,在区块链技术架构的支撑下,原本关联度不高的传统产业之间也在加速融合发展。例如,基于区块链的移动即服务(MobilityasaService,MaS)技术正在加速推进能源与汽车产业之间的融合。随着电动汽车普及度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旅途中涉及的各种交通元素之间的无缝对接要求越来越高,这就对基础设施系统的互操作性提出了挑战。基于区块链技术的MaaS方案可有效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帮助消费者预定共享汽车,或对电动汽车进行充电,来协调与出行相关的所有需求,实现一站式无缝衔接定制出行[4]

三、区块链:推动绿色发展的新路径

(一)创新绿色融资方式

创新绿色金融模式,为绿色基础设施创造新的融资方式,已成为实现绿色发展的关键举措。区块链可为绿色基础设施搭建一个去中心化的融资平台,该平台与当前大多数投资平台类似,但资产标的为可再生能源发电站、自行车道、无土栽培和养耕共生等绿色基础设施。利用区块链透明、快速交割、安全等特点,降低小微融资成本,从广域范围内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参与。此外,碳排放补偿项目也可通过去中心化的区块链记账系统实现。在该平台下,企业与公共部门就其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产生的过量碳排放承诺一定的补偿额。依托区块链提供的专业识别、分配和追踪服务,碳排放补偿协议可同可持续发展项目实现完美的融合。区块链将对这些平台上的承诺协议进行严格审计,使其与碳配额、碳交易认证方案等发达国家正在进行的碳减排措施有效结合。与传统平台相比,这些基于区块链架构的解决方案不仅安全可靠,而且可不断降低交易成本,减少传统数字交易市场中的垄断行为。

(二)碳排放识别与认证

为绿色发展提供融资,需要可靠、安全的碳排放信息识别与认证支撑。尽管当前已存在一些信息检测平台和工具,但较为有限的互操作性导致交易涉及的信息支离破碎,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市场主体的投资积极性。区块链技术则可较好地弥补这些短板,通过全网认证对碳排放来源、种类、交易和认证进行有效识别,较为全面地记录各种交易信息。区块链透明的、不可篡改的记录保证了其信息具备较高的公信力,从而可在此基础上对工业碳排放行为进行监管、激励与惩处,打造出更加高效和一体化的碳排放交易平台。

(三)提高基础设施系统的使用效率

借助区块链技术搭建一个蕴含合理市场模型的公共平台,可推动城市电网、公共交通、农业土地等基础设施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尤其是在城市电网和交通服务中,区块链可帮助大量用户群体更有效、更安全地进行各种精细交易和微互动,并衍生出平台奖励、惩罚和自动定制消费等行为,以此提高基础设施系统和用户之间的互操作性。从中长期看,未来服务不同对象的数字平台必将趋于融合,而区块链数字加密货币可以作为不同平台之间的货币载体,实现平台间的共融共通。

四、完善区块链技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项层设计和统筹,超前布局区块链技术

针对区块链能耗投入产出比低、“去中心化”替代成本高等弊端,有关部门应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在电力产能过剩或电力成本较低地区设立区块链技术产业试点基地,组织专家及领军企业研判区块链和分布式记账技术的发展趋势,探索区块链技术潜在用途。重点挖掘可以实现信用互联的区块链在“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方面的潜在价值,促进国际合作,共同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加快制定区块链的相关法律法规,通过立法将区块链技术纳入合适的监管框架之内,严格控制虚拟货币发行数量,加强金融等行业的市场监管,防范系统性风险。建议由分管信息化的中央部门牵头,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公安部、“一行两会”等部门,联合商议区块链技术引发的安全问题,加强安全监管,维护公众利益,确保社会稳定。同时,依托这些部门的协调,尽可能在系统参与者利益与更广泛的社会利益间达成平衡,避免固化的架构阻碍技术创新。

(二)继续严格监管区块链技术的非法应用

区块链网络中的价值交换具有匿名性,这就给了不法分子从事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的机会。无论是已经被有关部门禁止的ICO(首次代币发行),还是近期“新瓶装旧酒”的IF0(首次分叉币发行),均是基于比特币、以太币等虚拟货币的地下区块链平台交易手段。区块链的技术特征使得匿名用户信息及匿名化服务混淆于区块交易链中,最终导致相关交易数据的可追溯性受到限制,不法分子可借此来隐藏非法所得资金,进行洗钱或恐怖活动。鉴于地下虚拟货币交易的全球性蔓延趋势,我国有关部门应同二十国集团成员和一些国际性的金融机构展开合作,加快制定监管行为准则,为各国建立相协调的监管政策提供依据。同时,在监管方面实现全球协同,共同打击非法加密货币交易和犯罪行为。通过建立区块链网络风险评估模型,对虚拟货币风险进行有效衡量,加大对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

(三)推动区块链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

作为一个底层技术,区块链在金融、物流、医疗等生产性服务业中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区块链不仅可发挥其技术优势带动实体经济发展、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而且可依托我国庞大的实体经济市场需求促进区块链产业发展壮大。有关部门可引导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重视区块链技术在金融、物流、医疗等领域数据存储、管理、使用方式的优化重构作用,通过加强技术储备,加大研发投入,加快推动形成金融、物流、医疗等行业所需应用的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加快区块链在金融、物流、医疗等行业的试点应用,面向基础条件好、示范应用强的行业方向,加速形成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示范推广效应,鼓励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作为区块链的主要节点参与网络运营,发挥“干中学、学中做”的精神,积极积累一线实战经验,以此推动区块链技术和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礼卿、吴桐:区块链在金融领域的应用:理论依据、现实困境与破解策略[J].改革,2019(12).

[2] BOHMER,CHRISTINN,EDELMANB,MOORET.Bitcoin:economics,technology and governance[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2015,29(2).

[3] 陈浩、李雅超、丁羽等:欧美国家能源领域的区块链技术应用现状J].电力需求侧管理,2019(6).

[4] GOODALLW,FISHMAND,BORNSTEINJ,BON-THRONB.Therise of mobility as a service-reshaping how urban itiesget aroundJ].Deloitte Review,2017(20).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