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海发布城市数字化转型意见,两会代表热议

2021年02月01日 10阅读 来源:人民日报、澎湃新闻、第一财经

1月4日,一项事关上海未来城市发展的重磅文件——《关于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对外发布。根据《意见》提出的目标,到2025年,上海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取得显著成效,国际数字之都建设形成基本框架。到2035年,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

一、解读《意见》,打造国际数字之都

当前,数字化正以不可逆转的趋势改变人类社会,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加速推动数字时代的全面到来。整体看,《意见》从深刻认识转型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坚持整体性转变、坚持全方位赋能、坚持革命性重塑、创新工作推进机制等六个方面提出15条举措。

《意见》指出,作为超大城市,上海人口多、流量大、功能密,具有复杂巨系统的特征,城市建设、发展、运行、治理各方面情形交织、错综复杂,必须充分运用数字化方式探索超大城市社会治理新路子,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意见》在总体要求部分明确,要把数字化转型作为上海“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主攻方向之一,从“城市是生命体、有机体”的全局出发,统筹推进城市经济、生活、治理全面数字化转型——率先探索新经验,用数字化方式创造性解决超大城市治理和发展难题;率先应用新技术,用数字化场景牵引技术创新和广阔市场空间;率先转换新动能,用数据要素配置链接全球资源、大力激发社会创造力和市场潜力,全面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创造人民城市数字化美好生活体验,打造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为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奠定扎实基础。

在具体实现路径上,《意见》提出三个坚持,即:坚持整体性转变、坚持全方位赋能、坚持革命性重塑。

坚持整体性转变方面,要推动“经济、生活、治理”全面数字化转型。其中提出,要强化系统集成、整体提升,实现经济数字化形成新供给、生活数字化满足新需求、治理数字化优化新环境,推动三大领域相互协同、互为促进,整体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

坚持全方位赋能方面,要构建数据驱动的数字城市基本框架。《意见》表示,要加快构筑数据新要素体系、数字新技术体系和城市数字新底座,充分释放数字化蕴含的巨大能量,以数字维度全方位赋能城市迭代进化、加速创新。

坚持革命性重塑方面,要引导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数字城市。以全面数字化转型,推动城市各领域全方面的流程再造、规则重构、功能塑造、生态构建,创造全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发展路径。

为科学有序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意见》特别提出要创新工作推进机制,强化动态调整和供需匹配,通过数字化转型,将各领域堵点难点转化为发展亮点,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城市数字化转型工作格局。

通过上述一些列举措,到2025年,要实现以下具体目标:上海数字化基础设施国际一流,数字经济全国领先,数字贸易国际枢纽港功能完善,建成世界级数字产业集群,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金融科技中心和数字经济创新高地。数字生活成为新风尚,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提升,构建充满活力的数字生活服务生态,形成人人享有更具品质、更加美好的数字生活新范式。治理能力全面跃升,数字规则更加完备,数据要素高效流动,形成引领全国的超大城市数字治理新模式。

二、两会热议,打造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

1月24日,上海市市长龚正在上海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上海正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加快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上海将继续推进“物联数联智联”的城市数字化转型。重要切入点是,第一,经济数字化,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加以要素重构。第二,生活数字化,以各种丰富的应用场景开发为抓手,创造数字生活新途径。第三,治理数字化,以一网通办和一网通管为主加以推进。

在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如何将“新基建”与“数字经济”发展相结合,让“新基建”成为重要的城市公共数字底座,有力支撑城市数字化转型,力争打造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市政协委员、上海国金投资总经理王俊与其他十四位政协委员联名提交了“抓住新基建历史机遇,打造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建议”,建议上海在打造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过程中,在产业化落地、资金、人才、产业链及数据安全等方面做出突破。

这份提案经历180天,经反复七稿的打磨后最终成稿。十五位委员在提案中表示,上海在数字经济的产业化落地和应用推广层面还没有形成相关配套政策指引,缺乏对“数字经济”重大应用产业、典型应用场景的整体梳理,也没有具体的推进方案。

此外,在人才供给、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委员们建议整体规划“数字经济”产业化落地,出台顶层设计,加快培养“新基建”关键领域核心人才。同时,充分考虑上海各科技领域相关政策与“新基建”相关配套政策的协同性,对于“新基建”中关系到产业链安全的核心环节,引导关键科技领域进行重点突破,努力在产业链核心环节做到“自主可控”。

在另一份联名提交的“从四个维度突破,整体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建议”中,胡宏伟、陆月星、杨文悦、崔海灵等四位市政协委员指出,上海作为超大城市,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是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在城市数字化转型浪潮到来之际,必须要抓住这次机遇,培育城市数字化领域的一批标杆企业,努力成为数字经济创新高地。

四位委员建议,全面升级“一网通办”,提升政府一体化、智能化水平。清理与数字化不适应的制度与流程,提供面向个人、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多类型、多层次、广覆盖的服务,通过“千人千面”提升上海服务的精细化、智能化水平。将“随申办市民云”升级转型为数字生活服务平台。他们还建议,以市场化运营培养上海数字化转型的龙头企业,逐步培育出一批本地数字化转型龙头企业,在服务好上海的同时,为全国甚至全球城市数字化转型赋能。

在越来越信息化、智能化的超大城市,如何坚持“以人为本”,不让市民的个体需求被高速迭代的技术大潮吞没?在上海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举行的“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专题审议现场,作为上海电台首席主持人,秦畅代表给众人播放了《市民与社会》节目直播时接到的市民意见:李先生所在的小区要统一安装人脸识别安防系统,他坚决反对,再方便也不愿意随意使用自己的脸。经过多次协商后,小区保留两套系统,不愿意刷脸的业主仍可以用门禁卡进出。

“我只有一张脸,万一信息泄露怎么办?我可没法儿换脸啊!”李先生的“据理力争”赢得一片点赞,大家又接着提出了这样的一些疑惑:究竟哪个部门有权代表公共利益使用大家的生物信息?即使是为了公共利益,是否要经过一定的程序?使用的过程有没有监督?我能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说不?而已经通过各种已知未知渠道搜集信息的商业机构,究竟有没有能力保护这些数据的安全?

秦畅表示,很理解大家的这些担心,因为技术的演进速度远远大于规则制定的速度。大家担心的是,个人信息的保护需求会被技术大潮淹没。所以她把这段市民的声音带到人大议政现场,希望在达成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共识中,能听到需求,真实的人的需求。

参与该场专题审议的上海市副市长吴清直接就此进行了回应。他说,上海提出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是我们的必然选择,因为只有占据数字化转型的先机,才可能在未来发展中掌握战略主动。但是我们为什么要推进数字化?为谁推进数字化?怎样推进数字化?都是贯穿始终的命题。

三、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有何深意?

1.经济数字化

在数字化转型的几个不同层面中,经济数字化转型是上海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本次两会现场上代表委员们关注的话题。

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诺基亚贝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袁欣更为关注产业数字化,他在接受第一记者采访时说,上海在政府数字化治理方面全国领先,在产业数字化转型方面,目前还存在一些挑战,比如企业对数字化转型的内涵和价值认识不清晰,没有设定数字化转型的战略目标,企业数字化转型缺乏有效的组织领导和文化保障,企业数字化转型总体投入不足等,缺乏跨技术领域的系统集成商。他建议,可以从加强规划引领、打造数字化转型文化、政府财政扶持政策配套、培育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集成商、深化和央企合作等方面来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

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朱连宇告诉记者,数字化转型升级是大势所趋。上海提出这个概念,也有了一定的积淀。结合自身的数字化转型,他认为,希望在城市数字化转型中多几个方面的保障,例如基础数字化转型升级的硬件软件的资源保障,人力资源的保障等。“比如说我们做全自动化港口,需要应用5G技术,如何提升5G的覆盖以及运用能力,以及怎么吸引相关核心稀缺人才落户上海。”

2.数据立法

数据的广泛采集、应用也会带来隐私问题,今年的两会现场,不少代表提到数据隐私保护的重要性。

1月24日下午的市人代会浦东团审议现场,上海市人大代表、万得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陆风说,上海要进入数据时代,人类也要进入数据时代,可以预见,高速发展中很多问题需要探索思考。随后他发出七问:数据作为一种资产,定义明确了吗?数据库有没有知识产权?数据收集的原则应是怎样的?对公开信息是否应做到“应收尽收”?对隐私数据是否应该限于必要部分?数据跨境发展如何保证安全?许多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后,没能力保护自己的数字资产,管理部门该怎么办?

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参加浦东代表团审议时表示,数据保护问题越来越紧迫,围绕数据收集、保护、流通和交易立法是当务之急。上海要积极探索,形成突破。

在陆风发言之后,上海市人大代表、大成(上海)律师事务所党委书记陈峰紧接着表示,建设数字之都,对大数据进行全生命周期的规范已是迫切需求。他建议,对不同情况下的数据采集、分析、传播、使用等,建立有所侧重的体系,适应大数据管理的各类不同需求,实现数据生产到应用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他认为,大数据立法不仅是法律层面,更要结合实体和技术,持续建立完善多层次的大数据法律保护体系。

“最好是持续建立完善多层次的大数据法律保护体系。”他说,从经济、生活、治理数字化三个方面来推动完善,明确大数据在法律上的定义分类,对不同情况下的数据采集、分析、传播、使用等等,建立有所侧重的体系,实现数据生产到应用的全生命周期内的管理,有法可依。

陈峰还提出,要针对城市数字化转型中的可能出现的政策瓶颈,及时梳理需求,适时修订调整已有法律法规、细化路径。“大数据立法不仅是法律层面,更要结合实体和技术。应当有一个商业驱动、技术支撑、法治保障的制度框架。”

来源:人民日报、澎湃新闻、第一财经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