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贵阳高新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1.7%,增速排全市第3名;工业投资(不含道路和基础配套)同比增长124.8%,占比、绝对值、增速排全市第1名;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已经达到40%,较2019年提升了21个百分点……
因为有大数据的“搭桥”,贵阳高新区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加快,传统工业转型升级提速,新型工业化步子坚实有力……
风正帆悬正可期,勇立潮头敢争先。“强省会”五年行动的号角已吹响,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大幕已开启,贵阳高新区将围绕“高”和“新”做文章,以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为主方向,紧紧扭住新型工业化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奋力推动全区工业大突破,全力谱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依托大数据
企业绽放新活力
自2017年底起,贵阳高新区启动大数据与工业融合工作,先后培育了航宇科技航空锻造智慧工厂、林泉电机精密微特电机两栖空间、雅光电子汽车高效智能整流模组自动化生产线等24个智能制造、“两化融合”典型试点示范项目。
今年1月,贵阳顺络迅达电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贵阳顺络迅达公司”)的第五条生产线正式投产,该生产线一年能生产8亿只电感,每年的产值约5亿元。
“在新投产的生产线上,我们配备了AI智能外观机等近一百套高频片式绕线电感器智能设备,工作人员通过外观机可以清楚直观地看到每件产品。如果发现产品有问题,设备便自动将不良品剔除,并将不良品的信息通过系统传输给技术人员。”贵阳顺络迅达公司总经理助理邓世春说,通过对生产线的智能化改造,能做到问题及时发现、及时反馈、及时处理,提高响应速度,避免不良品流出。
除了引进智能设备,贵阳顺络迅达公司搭乘省市“万企融合”、“千企改造”的东风,依托贵州工业云启用大数据信息化管控系统,逐步搭建智能化仓储管理系统、生产管理执行系统、数字化工厂综合一体化平台等。利用大数据将所有设备、物料联网实施智能化改造,跟踪产品制造过程,极大提高生产效率。“改造后,顺络迅达片式电感的良品率提升3%,人均产值提升22%,投诉下降28%,销售翻了3.3倍,利润翻了2倍。”邓世春说。
在贵阳高新区,越来越多的企业像贵阳顺络迅达公司一样,依托大数据、融合大数据,迸发出新的发展活力,成功实现转型升级。贵州雅光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从元器件产品制造商向系统产品制造商转变,目前全球市场占有率达10%;贵州翰凯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全球首个全尺寸开源自动驾驶底盘收获多个国家签约订单,大山深处的“无人车”驶向世界;贵州汉方药业完成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的现代化中药制药生产线建设,其中颗粒剂、胶囊剂生产线为西南地区生产规模最大……大数据的“种子”在贵阳高新区的每一个角落发芽、开花、结果,助力企业升级突破绽放新的活力。
“2020年,贵阳高新区全力聚焦经济工作,各主要经济指标全部逆势增长,超额完成了贵阳市下达的全年目标任务,并在全市排名中名列前茅,成绩的背后离不开大数据融合实体经济的作用。”贵阳高新区产业发展局相关负责人说。
精细化管理
打好发展“组合拳”
近年来,贵阳高新区以精细化服务管理为目标,创新服务举措,采取“154‘1+1’”(1张图、5类职能部门、4个工作载体、1企1包保)工作机制,对企业进行精准包保服务,专班负责、专人紧盯,实行“一企一策”,打好大数据战略“组合拳”,以优质的服务,不断提高大数据产业集聚度。
在产业培育方面,贵阳高新区持续开展“寻苗行动”,依托省、市、区组织的企业项目申报、招商引业,挖掘具有潜力的“寻苗企业”,打造一批极具发展潜力的成长型、初创型企业。同时,深入开展大数据“百企引领”行动,重点围绕人工智能、5G、物联网、云计算、信息安全、区块链等六大数据领域相关业务,培育一批高成长企业,壮大大数据龙头企业。2020年,全区引进2家大数据骨干企业,11家大数据优强企业,完成全年13家大数据招商引资任务。
在工业智能化改造提升方面,贵阳高新区加快推进“贵州工业云”平台发展,打造面向本区域的综合型工业互联网平台,鼓励工业APP软件服务商与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商整合资源,协同发展,助力工业企业集成创新应用水平全面提升,推动传统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
2019年8月,贵阳智慧停车产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落地贵阳高新区。为推动企业优质发展、项目快速落地,贵阳高新区将辖区下坝山路、铜仁路、毕节路及兴义路道路的648个停车泊位经营权移交给该公司,由公司对泊位进行高效、统一、智能化的管理,助力企业高效推动智慧停车项目建设。
如今,在贵阳高新区的带动下,251家企业开展了大数据融合应用,大数据与社会经济各领域融合逐步深化,区域产业数字化进程逐步加快。
聚力新发展
围绕“强”字下功夫
“十三五”期间,贵阳高新区着力构筑以中高端制造业、中高端服务业为重点的“4+5+N”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先进装备制造业、中高端消费品制造、新能源产业、数字产业四大新产业集群,深入实施大数据培育工程和品牌培育工作,该区99家企业被纳入工业和信息化部500万口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统计,占全市的35.48%,2020年全区大数据产业营业收入766.4亿元,同比增长15.2%。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作为全省首家国家级高新区、全省大数据产业发展集聚区、全省“1+8”开放创新平台之一和全市“四轮驱动”的重要一极,贵阳高新区将紧扣“强省会”五年行动这条主线,以新兴产业为重点,全力做大做强实体经济;以重大项目为抓手,全力扩大有效投资;以数博大道为载体,全力做大做强数字经济;以内陆开放为引领,全力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全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以产城融合为方向,推进园区建设提质升级。
强实体。将坚定不移地推进新型工业化,坚持主攻百亿级产业,全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中高端消费品制造业、新能源产业和数字产业四大产业集群,组建实体经济、数字经济专班,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强驱动。将牢牢把握“高”和“新”的发展定位,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推动贵州科学城和花溪大学城的联动发展,促进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的聚集。深化机制体制改革,对新型产业用地、飞地经济模式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进行改革创新,加强精细化管理。
强招引。将做强贵州智慧招商集团,用好大数据智慧招商平台,围绕主导产业,有针对性地开展产业链的拓展招商。同时,围绕央企开展“招大引强”,加快推进在谈项目尽快落地,推动在建项目尽快投产达产。
强配套。将加快产城融合发展,进一步推进标准厂房和人才小镇等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进一步夯实空间资源、土地等要素支撑;进一步地优化营商环境,提高园区集约集聚发展的水平。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