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尝试探索舟山方言与旅游的全面融合

2021年03月08日 10阅读 来源:舟山网

舟山作为一座旅游城市,其旅游服务

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相当大。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占比超过50%。从上世纪80年代初普陀山重新开放旅游至今,40年的发展令舟山旅游产业相当成熟。要说其中有什么遗憾,一位旅游业内人士坦言,那就是“无声”。

旅游业怎么可能“无声”?比如你去广东旅游,各处听到的都是粤语,去四川旅游,听到的多是四川话,能让你深切感受到这就是广东、四川。然而到舟山旅游,听到的几乎是清一色的普通话,在景区景点,几乎找不到舟山方言存在的痕迹。

游客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如果都是听不懂的方言,会感觉很不方便;如果都是普通话,又会感觉和其他地方没什么差别。方言作为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特的文化资源,如何与旅游融合,营造独特的旅游氛围?又会产生怎样的效果?

“方言墙”和“方言段子”让游客兴致盎然

在岱山,有一处省3A级景区村庄,叫做上船跳。在这个村子里,有一道墙吸引着游客的目光。虽然这里很多墙上都有色彩斑斓的渔民画,却不如这道墙上的一行行短句、词汇更能令游客驻足。那是一道“方言墙”。

舟山金秋国旅总经理助理兼走读天下研学部负责人孔争浩是一位资深导游,他告诉记者,自己曾多次带团去上船跳旅游。“我观察到,很多本地游客去上船跳景区游玩,会关注到这面方言墙。不少人会特意走过去读一遍,甚至考考身边的亲友,兴致盎然,仿佛发现新大陆。”

“我也发现,很多游客,特别是本地游客会对文字形式的舟山方言感兴趣。探究其中的道理,可能是因为很多人从老一辈口中只传承了方言的音调。使用了多年,突然看到文字,才会有一种‘原来如此’般的恍然大悟。”

“探究舟山方言在旅游中的应用确实很有必要。”在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后,孔争浩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所以我近些年也在试图系统性整理舟山方言,但目前工作忙,加上可参考的资料稀缺,这项工作进展缓慢。”

说到自己将方言应用在导游工作中的尝试,孔争浩来了兴致。

“我是嵊泗人,十多年前和一批旅游业同行去普陀山考察一个项目。因为都是舟山人,交流时就讲方言。我的嵊泗口音比较明显,来自定海普陀的同行就觉得诧异,感觉我的一些用词十分有趣。”孔争浩说,从那时候开始,自己就意识到,其实方言是一种能够引起他人兴趣的文化资源。普通交谈中用方言可能感觉不出差异,一旦去比较、探究,就会发现其中趣味满满。例如平常的游泳,嵊山方言叫“游河”,东极方言叫“游湖”,这其中就能衍生出一些有意思的故事来,引人遐想。

“之后,我就试着在旅途中给游客讲一些关于方言的小段子,例如舟山方言里的‘正话反说’现象,或是一些俗语的由来典故。熟知舟山方言的本地游客对这些内容心领神会,很有兴趣。但我也发现,这些内容对外地游客效果却比较差。”孔争浩反思这一现象,发现并非外地游客对方言内容不感兴趣,而是自己不知道该怎样用普通话去准确翻译方言,也缺少新鲜有趣的典故记录资料。

“我手头上的资料实在太少了,唯一讲述舟山方言的一本工具书,还是多年前从外地淘回来的,其中也只有词汇和例句。”孔争浩不无遗憾地说。

方言在旅游营销与特色营造上效果显著

当旅游者来到旅游目的地,说上一两句当地的方言,会立刻拉近自己与当地人的距离;当地特色鲜明的方言,也会令旅游者倍感新鲜有趣,学会一两句好玩儿、有特色的方言,通过方言了解当地的民俗风情、历史文化,成为一种难忘的旅游体验。如今,在国内一些地方,方言在旅游中的应用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有专家认为,方言在促进旅游发展方面的作用,一是旅游营销,二是旅游特色营造。

随着微电影、短视频、直播等的兴起,方言在旅游营销方面的价值越来越高。 2018年重庆、西安、成都、贵阳等之所以成为网红旅游城市,与这些地方的特色方言在视频领域广泛传播是密不可分的——纯正的方言配上地道的风味风情,成了网红的爆点。对本地区而言,方言视频、方言节目更能引起本地民众的认同感,更有利于抓住本地市场。而舟山与宁波、上海等周边城市的语言基本相通。两地均有巨大的人口数量,是舟山主要的客源市场,用方言牵线,用历史文化引发共鸣,这是继舟山海鲜的卖点之后,又一重要的沟通途径。

在旅游特色的营造方面,方言本身就是地方特色的重要构成,方言与地方的特色景观、特色商品、特色文化、特色风俗等共同构成了这一地区的独特体系,适量运用方言,能够借助方言的独特韵味给游客带来新奇感,并让这种新奇感贯穿整个游程,让一个地方明显区别于其他地方。

舟山方言应用于旅游业的现实门槛

然而,舟山方言要应用在旅游中,目前来看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如孔争浩所述,相关资料的稀缺是传承推广舟山方言中存在的现实门槛。

2019年2月,童养标先生编著的《舟山方言研究——词汇注释》一书出版,共有7545条词条,是目前舟山方言词条最多的专著。该书以词典的形式广罗各种舟山方言词汇,用定义加例句的方式加以解释。

童养标先生称,编著这本书,自己共使用了2万多条方言卡片,是自己从儿时就开始积累的,至今有近50年时间。

在编著此书时,童养标先生也发现舟山方言中所存在的趣味性以及出自民众的智慧与诙谐。例如“无潮念落”形容胡说八道。这个词原意是指没有涨落潮的地方,却希望水能退下去,比喻不可能出现的情况。虽然与胡说八道同样意思,但“无潮念落”更有着舟山海洋文化的特征。

正如《舟山方言研究——词汇注释》序言中所说的那样,舟山方言里有着丰富的民族优秀精神财富,有着海岛人类生存繁衍和历史发展的宝贵信息。它的最大特点是海洋、海岛、海生物的信息含量丰富,海岛居民的生活气息浓郁。因为“海”信息量大,所以舟山方言的发音、用字、句法都带有自身的特点和感情色彩,具有特殊的文化价值。

这本专著虽然收录词条众多,且有例句,但对舟山方言中短语、词汇的典故缺乏详细阐述,这无疑也是一种遗憾。就像很多人知道舟山方言怎么用,但这话是怎么来的就不清楚了。“其实,我有时跟游客讲舟山话的典故,也是自己琢磨出来的。但是游客喜欢听的,也恰恰是这样的故事。”孔争浩说,“所以,我希望有研究者能在方言典故的编写方面下功夫,这样,更有利于舟山方言的传承和传播,也更适合应用于旅游业。”

挖掘传承舟山方言典故是当务之急

“探索舟山方言在旅游中的应用,很重要的一环是对导游的培养。对舟山方言中典故的探索整理,正适合导游这一行业的需求。”孔争浩说。

舟山本地导游也有很大一部分不是舟山本地人,他们基本不会舟山方言,只能照本宣科说导游词,而无法深入介绍舟山的本地文化特色,这是目前舟山旅游中缺失的重要一环。

舟山方言其实能深入涉及舟山的海洋文化。这种语言,源自生活,却能概括生活,又高于生活。往往,一句方言就是一个故事,是一段舟山海洋文化发展的史实,能深入浅出地阐述先人战天斗海,不畏艰险,在海岛严苛的自然环境中生存繁衍的一种大无畏精神。可以说,这种语言来自草根,且深植于草根生存的土壤中,最能表现出舟山海洋文化特色的本质内涵。

老一辈人虽然在生活中习惯使用方言,但缺乏有序的整理以及对其精髓的研究探索,随着生活环境的改换、器物以及场景的消失,导致一部分生动传神的词汇、名称、谚语无法被后辈所传承。现在的年轻人,见到旧时的农具、渔具或者是木帆船上的器具,可能无法说出名称来,更不用说写下来。这也是深入挖掘舟山海洋文化的过程中,一件令人遗憾的事。

“其实,并非外地游客对舟山海洋文化不感兴趣,但遇到本地人都说不出、写不下的内容,如何才能让外地游客去感知以及深层次体会?然而,可以被深层次体会、感知的文化内涵,才是旅游真正的核心。”孔争浩说。

旅游与方言融合的几个途径

采访中,相关研究者也给出了将方言融入旅游产品设计的几个思路。

首先,通过方言开发带来旅游的仪式感和认同感。将当地方言中特殊的祝福类话语等开发出来,游客到达目的地之后能够学会几句特色方言,并在整个游程中经常使用,可以产生一种旅游的仪式感,也使游客对目的地文化产生认同感。

其次,依托方言设计开发特色旅游商品。方言是一种语言现象,仅仅体现为声音会较为抽象,需要相对具象化的产品加以承载,如果用在旅游纪念品设计中,就会感觉贴切。还有方言的祝福类话语,可以与明信片、手信等结合,不仅有地方特色,还能带来别样的亲切感。

第三,在景区景点中适当运用方言营造特色场景感。可以将地方有特色的俏皮话加以开发,在餐饮、景区等场合适当运用,迅速营造地方特色场景感,吸引游客。

第四,方言与本地戏曲、特色剧目等相结合促进旅游发展。创作适合游客观看的本地戏曲、特色剧目等,在丰富旅游产品、增加游客体验、促进旅游发展的同时,带动方言的传播和推广。

■微评:让舟山旅游有自身的独特标志

方言可能是绝大多数人学会的第一门语言,常用来亲友沟通,这让方言天然带有一股亲情味道。方言的另一个名称是“乡音”,古诗有云“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自古以来,方言就承载着中国人浓浓的乡愁。

随着普通话的普及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方言面临消亡的风险。这似乎是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但考虑到方言对地域文化延续的重要性,寻找方言保护和利用的有效途径,就变得十分必要了。

虽然发展旅游业在很大程度上会对方言保护产生冲击,但若运用得当,方言不仅能在其中找到生存空间,并且可能成为生财之道。

有学者认为,方言本身就是旅游目的地的一部分。从旅游者角度看,去不同的地方,看不同的景色,听不同的乡音,是旅游体验的应有之意。从目的地角度看,旅游目的地本身是一个集合了人、事、物、景四大要素的综合系统,而“人”是其中最重要的构成要素。方言通过人来表达,通过人去传播,因此,方言能让人更有魅力,也让目的地的形象更为丰满、有趣、具有可辨识度。

因此,想让舟山旅游有着自身的独特标志,舟山方言在其中的应用是重要一环。

来源:舟山网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