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经济重振跑出“武汉速度”令世界瞩目

2021年03月10日 10阅读 来源:人民网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战疫情、抗洪涝、振经济,没有一个“寒冬”不可穿越。

武汉这座英雄之城,韧性与活力愈发显现。从一季度下降40.5%恢复到全年下降4.7%,去年,武汉经济走出荡气回肠的“V型”反转曲线,答卷更是让人振奋、令世界瞩目:经济总量突破1.56万亿元,位居全国城市前十;自去年7月份开始,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工业投资增速单月持续正增长。其中,四季度单季增速甚至比上年同期增长9.3%。

“武汉定能浴火重生。”武汉为什么行? 危机里孕育新机,面对短板弱项,把问题当作发展机遇,武汉主动作为、固本强基,大城重启,经济重振跑出令人瞩目的“武汉速度”。

牢记嘱托再出发,前不久,武汉两会召开,为新一轮的城市发展锚定目标,扛起“一主引领”重任,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总体定位,谋定而后动、谋定而快动、笃行以致远,加快打造“五个中心”,建设现代化大武汉。

经济重启“先手棋”“链主”企业带动链上中小企业快速复工复产

时钟拨回到去年2月下旬,那时的武汉,已然奏响复工复产序曲。为了工厂及时恢复生产,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制定工业企业疫情防控工作导则、指南,成立重点工业企业复工复产专班和协调小组,梳理产业链龙头企业和上下游配套,“一对一”协调解决各种问题。

种种措施有效保证全市近70万工业企业员工顺利到岗、生产物流运输通畅,生产秩序迅速恢复、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在十余天时间内,东风本田、烽火通信等汽车、光电子信息领域14户龙头企业带动1064家配套中小企业实现复工,规上工业企业开工率由不足10%迅速提升到90%以上。

去年4月8日,那是武汉浴火重生的浴点。“解封”以来,武汉工作重心全力切换到复工复产、疫后重振的轨道上来。5月5日,市委常委会会议做出了“搏杀二季度、冲刺三季度、决战四季度,努力把疫情造成的损失补回来”的疫后重振路线图。

“汽车产业涉及整车、零部件、销售、物流等多个环节,复工复产以来,减税降费等优惠政策红利不断,政府部门积极帮助我们打通上下游堵点,缓解了资金、供销等方面的压力。”去年5月,东风本田财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受疫情影响连续停工两个月的“阴霾”早已消散。去年,东风本田销量达到85万辆,同比增长5.88%,创下历史新高。

数据显示,2020年中小企业生产经营逐月向好,中小企业增值税开票金额全年同比增长2.8%,全市新增规上工业企业312户,新增获批3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9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畅通双循环 带着武汉企业走出去

疫情袭来,武汉企业遭遇巨大冲击,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坚决贯彻落实“六保六稳”要求,复工复产更要复市。去年,武汉“重启”后,企业正在开足马力生产,订单问题让某些企业颇为头疼。企业有困难,党委政府全力做好“店小二”。

2020年5月1日,畅通武汉制造市场循环供需对接会举行,89家在汉企业、单位参会,百名企业家与会,为建材、机电等“武汉造”企业精准对接建筑工程、医疗市场,现场签约12个项目。党委政府与企业共度时艰,战胜困难的信心更足了,做大做强的动力更强了。

2020年7月29日,武汉15家知名食品企业组团参加中国(青岛)国际食品博览会,在城市重启后,武汉首次抱团走出去,主办方给予了武汉企业最好的展位,武汉产品得到参展客商及青岛市民更多的厚爱,这极大提振了“武汉品牌”的消费信心。

在工信部、省厅等关心支持下,武汉成功举办2020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中国国际工业设计博览会、中国(国际)商业航天高峰论坛等系列活动,广邀院士专家、龙头企业、高端智库等行业顶级人力资源集聚武汉,大力开展工业引资引智,搭建国内国际产业对接平台,持续扩大武汉工业影响力。

纾困融资262.82亿元 惠企政策“组合拳”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历经疫情、汛情、经济重振的大考,为了让企业活下去、留下来、发展好,武汉政府与企业一起,爬坡过坎,攻坚克难。得益于中央一揽子支持政策及时出台与落实,得益于本地部门抓机遇、聚合力,武汉成功“抢”抓疫后重振生命线。

为支持武汉中小企业应对疫情共渡难关,去年2月,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及时出台21条支持中小企业经营发展措施,编辑十版惠企政策汇编和支持中小企业政策清单,对冲缓解疫情压力,帮助工业企业获得纾困融资262.82亿元,累计发放小微企业融资应急资金31.89亿元;同时,461户企业纳入全国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名单,247家企业获得218.11亿元优惠贷款,实际融资成本平均不到1.3%。

疫后重振,武汉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相关部门编制了《武汉工业产品推广应用指导目录》及《武汉市建筑工程建设单位目录》,相继举行“畅通武汉制造市场循环供需对接会”“农超工贸对接展销活动”,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为企业获得更多订单提供平台。同时,在政务网站或网络平台对广大企业开展专场展示推介,利用互联网手段,进一步打通产供销,稳定供应链。

此外,武汉出台汽车、家电消费等激励政策,促进生产企业意向对接建设工程145家次,组织80家企业近600种本地特色产品开展线下、线上展示展销,27家企业成功入选《驻鄂部队副食品集中筹措供应商目录》,为企业拓展市场提供支持。

“海陆空”一批大国重器接连亮相彰显英雄城市硬核实力

新年伊始,机声隆隆,百余台挖掘机穿梭轰鸣,一眼望不到边的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热火朝天。“计划3月份要运送到酒泉基地发射,从发布指令、点火分离、姿态调整,所有的流程要全部测试一遍,确保万无一失。”据基地科研负责人介绍,通过夜以继日的加班加点,总装中心一期工程已具备年产20发火箭的产能。

中国5000吨级大型海事巡航救助船“海巡06”轮,在武昌船舶重工集团双柳造船基地正式下水;由中国船舶集团七一二所提供纯电动力系统的“蓝海豚2020”号成功完成试航;武汉新一代天气雷达项目开工;湖北数据与应用中心核心成员参与的“珞珈一号01星”项目获测绘科学技术特等奖……去年以来,武汉一批重点产业成果颇丰,“大国重器”相继亮相,彰显英雄城市硬核实力,支撑武汉经济高质量发展。

去年12月4日凌晨,是令中国人骄傲的时刻,嫦娥五号探测器完成月面采样工作之后,升起了一面五星红旗,此次国旗展开是中国在月球表面首次实现国旗的“独立展示”。

值得注意的是,这支“星际挖掘队”中也有“武汉力量”。57岁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行星科学研究所肖龙教授,是嫦娥五号钻取子系统飞控专家组成员,参与了嫦娥五号取土作业的两项关键任务——模拟月壤和采样点地质地貌地图绘制。

在嫦娥五号的发射现场,火箭升空的一刻,他流下了热泪。他说:“作为参与者,我亲身感受到中国探月工程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进,内心怎能不激动!”

“武汉造”新冠疫苗“领跑”生物产业加速崛起

2月25日,由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和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共同研发的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正式上市,这是全球第一个进入临床研究的灭活疫苗,全球第一个拿临床批件的灭活疫苗,全球第一个获得紧急使用的灭活疫苗,也是人类以科技力量抗击病魔的又一重大进展。

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新冠灭活疫苗生物安全车间,从立项到规模化投产,一年为期,目前年产量可达1亿剂次,并且还在继续扩大产能建设。2月28日,国药集团中国生物中部产业基地在汉揭牌,助力武汉打造第五个国家级产业园;2月19日,由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牵头组建的江夏实验室揭牌,着力打造国家生物安全与健康领域的高端人才集聚地、原始创新策源地、重大成果输出地。产业链与创新链的双向融合发展,推动以新冠灭活疫苗为引领的武汉疫苗产业高地正在形成与崛起。

“武汉造”新冠疫苗的成功研制,再一次证明武汉发展生物医药的巨大潜能和显著优势。2020年2月5日,华大基因第一座“火眼实验室”在武汉开始运作,每天检测样本数达到1万份;2020年11月9日,武汉产首台移动式核酸检测车正式下线,日检测量可达2万人份;危急时刻,医用防护服、核酸检测试剂、心电监护仪、红外测温仪等产品加速生产……疫情期间,战疫最前线的武汉生物医药军团,成为全球抗疫的核心驱动力之一。

作为首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以及武汉正在全力打造世界级大健康和生物技术产业集群的重要发展领域,武汉生物医药产业正焕发蓬勃生机,基因工程、细胞治疗、数字影像等技术走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前列,光谷生物城在国家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综合竞争力位居第一方阵、人才竞争力排名第一,马应龙、健民药业等进入全国医药工业企业百强榜,明德生物、康圣环球、兰丁智能、友芝友生物等一批本土企业快速成长,武汉品牌培育成效初步显现。

“十四五”已开启新征程,武汉重点发展“965”产业集群,将大健康和生物技术划入9大支柱产业,武汉成为全球生物医药领军企业的投资热土。联影医疗武汉总部基地、人福出口生产基地、科前生物动物疫苗生产线等一批重点项目开始规模化投产,华大智造智能制造基地、迈瑞医疗武汉基地、明德生物产业园、坤鼎医疗器械产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正在加速建设,开立医疗高端医疗器械研发生产基地、武汉迈胜医疗生产基地和亚太总部相继签约落地,将为武汉生物医药产业注入强大的新动能。

6家“新两园”规上工业总产值超百亿工业园区成为经济增长主战场

打造“五个中心”,建设现代化大武汉,其中,全国经济中心,应当经济总量大、产业能级高、集聚辐射能力强。近年来,工业园区价值凸显,为武汉打造全国经济中心注入新动能。

据统计,武汉市85%以上的规上工业企业位于工业园区,企业集聚效应显著,工业经济效益突出。2020年,全市市级试点示范新两园共32个,入驻企业9767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433家;6家新两园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百亿以上,外贸出口稳步提升,彰显了武汉园区经济抗冲击的韧性和强大的修复力。

近年来,武汉工业园区逐渐成为科技资源汇集、研发活动便捷、创新成果高产的沃土,数据显示,去年,武汉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417家,园区累计培育近千家。

去年,各大园区积极开展新旧动能转换,推动园区企业技术革新、产品更新,摒弃旧动能,夯实企业发展新动能,涌现出了一批老工业园区提档更新的典范。例如开发区人工智能科技园采取“退二进三、盘活存量”、龙头企业+供应链+产业基金+产业生态等发展模式,打造出活力新园区,带动企业转型升级。

以工业园区为依托,武汉引进、建设、投产了一批引领性强、带动性大、成长性好的产业龙头项目和关键配套项目,形成了一批万亿、千亿级产业集群,从传统支柱产业,到新兴产业,再到未来产业迭代升级,光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快速提升。(武经宣)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