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上海3月9日电 (邬迪)2020年,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和安徽省都相继出台了“史上最严”的禁限塑新规,着重强调塑料制品的源头减量、循环使用、再生利用和环保处置,从生产、流通、使用、回收、处置的全过程和各环节明确提出了分阶段目标和系统性治理要求及任务措施。如今,新规实施已近一年时间,为了解禁限塑新规在长三角消费领域的落实情况,今天下午,长三角消保委联盟发布了禁限塑新规实施情况的调查报告。
知晓率达92.9%,多数消费者持支持态度
从2020年12月至2021年2月间,长三角消保委联盟开展了长三角禁限塑新规消费侧专题调研,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四地消保委组织近千次实地消费体察、开展线上线下逾万名消费者问卷调查,会同上海社科院组成课题组深度访谈专家、专业机构和塑料袋生产企业、零售餐饮企业,从多个维度全产业链视角分析研究。
调查显示,长三角区域的消费者对禁限塑的知晓度和支持率均很高,知道“禁限塑”的比例高达92.9%,表示非常支持或比较支持的占比达90.1%。不过,涉及到具体问题,“搞不清、看不懂”的情况还是较为普遍,本次消费者调查对于禁限塑新规基础知识做了简单测试,能够完全答对的受访者不到2.5%。报告还显示,在禁限塑新规实施前,仅有14.5%的受访者去菜场买菜时会自带购物袋,去超市购物时会自带购物袋也只有32.5%。上海新消费研究中心刘波博士表示,考虑到长三角城市消费者工作生活节奏较快,很多购物买菜都在上下班路途中完成的,因此,消费者随身携带购物袋的习惯养成,还需要各方协同积极引导。
部分“痛点”仍亟待解决
调查显示,纸吸管无法替代塑料吸管,成为行业痛点。有行业统计表明,在我国一次性吸管每年会产生三万吨塑料垃圾,对塑料吸管的禁用势在必行。但替代品纸质吸管因为体验度差而得不到消费者的认同。调查表明,56.0%的长三角受访者不愿意使用纸吸管。因此有专家建议饮品店就要改变产品包装,改为带吸口的杯盖或者改变饮品配方,让消费者不用吸管仍然能获得很好的口感。
另外,有76.4%的长三角受访者表示家中有环保袋,其中超过五成的家庭有8个以上的环保袋。但42.6%的受访者表示因为无纺布环保袋“质量差”“难看”而不会在外使用,更有近三成的受访者表示,会把无纺布环保袋直接用作垃圾袋,浪费巨大。
课题组通过深度访谈塑料袋生产企业发现,企业90%以上的产能已经开始调整,部分转型为生产纸质袋,部分转型为可降解塑料袋。企业表示可降解塑料袋已渐渐成为发展趋势。未来3-5年将迅速占领市场,成为普通塑料制品的替代品。然而,可降解产品市场也存在无序竞争的情况。可降解塑料可以分为生物分解、光降解、热氧降解、可堆肥降解等。每种类型适用的标准、生产工艺和成本都不一样,降解程度差异也非常大。尽管降解程度高的产品理论上应该被优选使用,但在市场竞争中不同降解程度的产品同为“可降解塑料袋”,成本和价格成为最主要的竞争因素。可降解产品市场可能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专家还指出,当前大量产能转向可降解塑料制品,检测成为堵点。如生物可降解塑料的正规检测时间长,通常检测周期要3-6个月,且费用较为昂贵。如果采用快速检测,仅能检测塑料制品的成分。而塑料中含可降解的成分与塑料是否可降解却无必然关联。此外,小商家和消费者在采购可降解塑料袋中也遭遇能力不足的困境。商场、超市和大饭店一般会直接向生产企业定制,而小商家和消费者只能通过网络等渠道购买。课题组通过几个网络平台的检索发现,“可降解塑料袋”产品很多,印着不同的“可降解”标识,价格差异度也非常大。由于缺乏可比较的信息,小商家和消费者都无从判断和选择。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