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江西视察时指出: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一定要保护好、发掘好、发展好、传承好。
2016年6月12日,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中医药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以“创新”为发展主线,以“中医药+”为发展路径,开启江西人建设“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中医药强省之梦。
赣江新区,正是“中医药强省”战略的主战场。2017年3月,省政府将“建设中医药科创城、重振江西中医药辉煌”的历史重任放在赣江新区这片热土上,给赣江新区桑海片区带来了凤凰涅槃的发展新契机。
在赣江新区,中医药产业有悠久的历史传承。这里有一个传奇的汉代中医药新发现。早在2200多年前,在豫章郡北面、如今赣江新区的腹地,诞生过一个汉代海昏侯国,墓主刘贺的椁室中出土了一个装有虫草类切片物的木质漆盒。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教授评价说:这是迄今所发现的中国古代最早的中药炮制品,它为深入了解江西中医药乃至中国古代药物炮制技术的历史奠定了基础。
现如今,在“敢为人先”的精神激励下,赣江新区以党建为引领,砥砺前行、再接再厉,正在谱写“江西中医药”的新辉煌!
赣江新区中医药科创城[中国(南昌)中医药科创城]总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已建成3平方公里,包括研发孵化、会展交易、公共研发及服务等“一中心、五区”。科创城还在星海湖周边布局星级酒店、高端人才公寓和康养小镇等项目,以“中医药+”“+中医药”等新业态,彰显出中医药产业的独特魅力。
建立新机制:激发干事创业的新活力
自赣江新区中医药科创城成立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高位推动,省委和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过问、指导、频繁调度协调。省政府“赣江新区建设领导小组”每两个月召开一次协调会,省直相关厅局和部门积极参与,千方百计为科创城的发展出谋献策、排忧解难。
为加快中医药科创城的建设,赣江新区党工委、管委会进一步理顺了科创城的体制机制。在省编办的支持下,成立新祺周管理处,增挂中国(南昌)中医药科创城的牌子,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合署办公。在运作模式上,科创城管委会“主外”,承担中医药产业建设发展的职能;新祺周管理处“主内”,履行县级社会行政管理的职能。全部机构、人员分别按照“党委、管委会——部门”和“委领导——主办”的扁平化、大部制管理模式进行运作。
同时,科创城还组建了与赣江新区各职能部门一一精准衔接的部门,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人事制度创新方面,科创城坚持“党管人才”“逢进必考,逢岗必竞”。面向全国公开招聘一批“双一流”名校的大学毕业生,充实到年轻干部队伍的后备人才库中。同时,进一步完善人才的培育、使用、考评和激励等机制,有效夯实了人才和智力基础。
搭建新平台:提升双创工作的新高度
中医药产业是江西在全国叫得响的传统优势产业,并纳入了我省“2+6+N”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行动计划,做大做强中医药产业成为赣江新区责无旁贷的历史重任。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依托创新链培育产业链——这是科创城进行改革创新的路径。为此,赣江新区紧扣中医药种植、研发、生产、装备制造的全链条,相继引进了被誉为科创城“镇城之宝”的中药国家大科学装置预研中心以及中国中医科学院健康产业研究院、中药制药工艺与装备国家技术创新中心3个“国字号”创新平台,并吸引一大批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创新团队设立多个新型研发机构。随着广州博济、一脉阳光、光生物研究院、三鑫医疗等一批重大科创平台的快速推进,这里形成了“3+N”的创新研发新格局。
如今,科创城的重点科创平台从4个快速发展到24个,并集聚200多名高层次科研人员,有效提升了研发能级和承载力,成为恪守“传承精华 守正创新”之策的底气。
“筑巢引凤”与“因凤筑巢”并重。科创城始终抓住人才建设这个“牛鼻子”,围绕“引得进”“留得住”两大目标,推出一系列人才政策和绿色通道,千方百计为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让“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变为现实。
赣江新区积极开展“招才引智”活动,精准构建了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的体系:3年内拟安排30亿元人才发展经费,持续实施“赣江海智”“赣江创新”“赣江创业”“赣江杰青”等四项人才专项计划。
走进高层次人才的“人才之家”,一条“创新创业你负责,配套服务我解决”的横幅格外醒目,在这里可为人才提供项目申报、证件代办、政策兑现等一站式服务。同时,为解决高层次人才的住房问题,科创城通过购买市场房源、盘活政府存量房源、新建人才公寓、提供租房补贴等多种方式,搭建了多层次、全覆盖的人才住房保障体系。2020年,66套生活设施齐全的人才公寓全部配租到位,目前正在规划建设的4000套人才公寓,将让更多的人才可以实现拎包入住、安居乐业。
据悉,科创城仅去年就从国外或省外新引进高层次人才156人,显现出“引得进、留得下、用得了、干得欢”的人才洼地效应,一个个活跃的因子在这里裂变、激荡,一系列的创新变化在这里激情绽放……
实施新举措:开辟改革发展的新路径
中医药科创城自成立以来,着力在“基础设施建设、招大引强、夯实平台”上做文章,开发建设取得长足发展,呈现出“周周有变化、月月展新貌”的喜人发展态势,尤其是“工业强省”工作硕果累累,得到省政府的表彰。
喜中有忧的是,有限的土地资源,难以满足日益增多的企业落户需求。为此,赣江新区按照省委、省政府赋予的“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先行先试,力争形成一些有影响力的重大改革创新示范”的政策,出台了《中医药科创城混合产业用地(M0)管理办法》。在单宗M0土地内,可配置产业用房、科研用房及配套服务用房,更有利于“产学研”要素的聚集,加快推动产学研一体化的科创项目落户。
2020年12月2日,新区成功出让全省首宗混合产业用地(M0),在盘活既有土地资源的同时,破解原有工业用地使用效率低下的瓶颈问题,实现了产业再造、功能重塑、效益提升。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脉,血脉活则全身活。中医药科创城整体投资巨大,仅靠财政资金是远远不够的。如何用少量的政府资金,吸引和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实现双赢?为此,科创城不断创新平台公司的融资体系,依托国家级新区、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等政策优势,吸引省、市属国企以及项目主体进行股权投资;积极争取“园区债”“海外债券”等专项债券资金支持。通过组建生物医药并购基金、天使基金等创新举措,以多种形式打通直接融资的渠道。
在投融资体系的改革创新中,科创城积极探索开发性PPP模式,引入央企及社会资本共同参与,实现政府不举债、不担保、不兜底,首期进资1000万美元现汇已全部到位。在总占地面积13700余亩、总投资300亿元中医药国际生态科技小镇项目中,科创城先行先试,创新推出“统一规划布局、整体打包基建、企业以商招商”等路径,由社会资本方与科创城的平台公司(科创城建投集团)联合出资,共同打造智慧新城,有效加快了12平方公里新增用地的规划建设。
项目为王、招商为先——招商引资一直被誉为“首位工程”和“持久战工程”。科创城不断创新招商引资新模式,瞄准行业龙头、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细分领域“单项冠军”企业,着力引进一批国内乃至国际一流龙头企业。截至目前,共引进重大项目23个、总投资350亿元。其中,超50亿元的项目有2个(中车复星总部和华润江中),超20亿元的项目有5个(微医集团、修正五行膳、一脉阳光、舒蕾产业园、唯铂莱生物);公共研发平台有中药研发CRO龙头博济医药、中科院中药光生物技术研究院、修正五行药膳研究院等;公共服务平台有德和衡法商财税平台、子雯药全通等,初步搭建了十大创新支撑平台,培育了“中医药+”“+中医药”等优势主导产业。
运用新方法:
办好一次会 盘活一座城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科创城前行的动力和奋斗的目标。助力建设美丽中国“江西样板”先行区、打造引领全省的生态文明标杆城市——这就是科创城在城市建管方面努力的方向。
“上海合作组织传统医学论坛”落户科创城,无异于给科创城带来一次发展新机遇。围绕“办好一次会、盘活一座城”的目标,科创城高起点规划设计,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态小镇,拉开了一场“谋、拆、建、绿、亮”五个同步的大会战。
生活配套先行,这是聚集人气、实现产城融合的前提。为此,科创城优先引入优质的医疗、教育、文化等资源,不断完善民生基础建设。在核心区全面启动主干道沿线企业、商业街区、居民小区环境的改造,全面安装新型5G智慧硅衬底技术道路照明设备。同时,对老城开展生态修复、功能修补,使城市形象焕然一新,跑出了城市建设的新速度。
随着星海湖公园以及桑海湾中医药文化公园等生态改善项目提前完工,“500米见公园、300米见花园、100米见游园”的设想变为了现实,一个融生态城市、海绵城市、智慧城市、健康城区于一体的新城初见形象,一座产城深度融合的国际会议城市雏形正向我们缓缓走来……
中医药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早日构建起中国中医药领域“创新研发、人才聚集、科技转化、产业制造、种植培育”的新高地,这是时代交给赣江新区中医药科创城的历史重任。
以国际化的视野,向世界展示江西中医药瑰宝的魅力,向世界呈现江西一张亮丽的“中医药新名片”,圆一个中医药产业发展之梦——这就是赣江新区中医药科创城持之以恒、不懈努力的动力源泉。
传承不泥古, 创新不离宗。让我们相聚在“上海合作组织传统医学论坛”上,共同见证奇迹。(赣 轩)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