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中国减贫学的世界意义
消除贫困依然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全球性挑战。未来15年,对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都是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凝聚共识、同舟共济、攻坚克难,致力于合作共赢,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各国人民带来更多福祉。 ——习近平
作为世界减贫理论的学习者、受益者和创新者,中国基于自身减贫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创见,正在回馈人类减贫事业,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新的参考。中国减贫行动,也在与世界的交流互鉴中继续向前推进。
4.1 世界视角中的“5D”要素
贫困是“无声的危机”。在研究中国减贫经验和理论时,多国专家发现,中国的国情与政治体制、文化传统、价值观等都有其独特之处,但中国减贫经验也不乏普遍意义,某种程度上可概括为“5D”要素。
第一,坚强领导(Determined Leadership)。
“很多外国人都感到惊讶,中国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把扶贫当作了国家最重要的工作来抓。”罗伯特·劳伦斯·库恩博士说。
政治经济学理论显示,当一项工作成为一国最高领导人的“头号工程”,并以持续不断的态度指挥落实(“钉钉子精神”),会形成强大的国家意志,推动政治权力对资源的配置。除了领导人自身意愿,一国领导力的发挥在于政党的领导。拥有9100多万党员的中国共产党是世界第一大政党。毫无疑问,减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力的生动体现。
第二,细绘蓝图(Detailed Blueprint)。
中国擅长战略规划,也注重中期和短期目标设计,如“两个一百年”的战略目标,“五年规划”,每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等。在治理中,中国强调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这种在深刻研究和把握国内外大势基础上形成的蓝图设计,有助于全体人民对未来形成稳定预期。
为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国更是实施了国家战略,全国上下按照统一目标、适应地方特色的各级政策规划和精准到户的帮扶计划共同努力。
第三,发展导向(Development Oriented)。
在持续的减贫进程中,中国始终抓住经济发展的金钥匙。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自觉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激发社会生产力发展活力,自觉通过完善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中国的减贫是个增长故事。”世界银行中国局局长马丁·芮泽说。在很多国际经济学家眼里,长期的可持续增长是发展的源泉。
中国确立了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战略。发展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在质量效益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这无疑将对中国减贫的未来产生新的重大影响。
第四,数字管理(Data-based Governance)。
精准扶贫需要精准数据。在脱贫攻坚期间,中国政府尤其重视大数据、数字经济发展,强调将先进的数字管理应用到减贫的全流程,使得“精准扶贫”在较短时期内成为可能。中国2014年建立的全国扶贫数据系统,包括12.8万个贫困村、2948万贫困户、8962万贫困人口的信息,后来不断动态调整。
第五,分级实施(Decentralized Delivery)。
减贫,尤其是针对消除绝对贫困的“最后一公里”,离不开高效的落实和执行。库恩认为,中国脱贫工作的成功,靠的是全国上下一致的严格、规范、量化、透明的扶贫程序。中国减贫政策的高效执行还得益于治理结构中的“放权”特质。有国际专家在谈论中国扶贫经验时专门分析了中国治理的这一特性,认为中国中央政府制定大政方针,各级地方政府则结合地方具体情况去创造性地落实,包括通过与投资者和民众直接互动去为地方创造市场机遇。这种分级治理产生的自下而上的创造力是中国走出贫困陷阱的一个重要动力源。
4.2 在国际交流合作中运用和发展
理论源于实践,更指导实践。中国不仅着力于理论和经验层面的世界共享,同样广泛开展减贫援助、减贫协作等。
——“援助式”方案直接为全球减贫输血。中国减贫学倡导让资源与贫困者有效对接,精准连通需求与供给推动减贫。面向世界,中国以重信义、担道义的主动作为,通过免除债务、各种项目的人财物支持等“援助式”行动,力所能及地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援助,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缓解贫困。近年来,中国着力向发展中国家提供“6个100”项目支持,包括100个减贫项目、100个农业合作项目、100个促贸援助项目、100个生态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项目、100所医院和诊所、100所学校和职业培训中心等,以助力相关国家减贫。
——“发展式”方案有效推进多国减贫。中国减贫学高度重视整体发展和个体内源式发展的减贫作用。源于中国减贫实践的“发展”观念与方法,被精准应用于与部分亚非国家的减贫合作中。在柬埔寨干丹省莫穆坎普县实施的中柬减贫示范合作项目,通过因地制宜、因贫施策,加大投入和开发力度,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使当地社区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由中非发展基金投资支持的万宝莫桑农业园项目,通过“合作种植”模式发展农业经济,带动周边农户开发土地,种植水稻,使粮食产量、农户收入显著增加。
——“共享式”方案助力世界减贫可持续。中国以有利于经济全球化的天下情怀、大国担当,着力构“环”建“链”,推动世界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对接各国发展战略,推进工业、农业、环保等各领域合作,以“共享式”实践,帮助相关国家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让减贫更具可持续性。以合作共赢为准则,中国全力推进南北合作、加强南南合作等,高度重视落实《中国与非洲联盟加强中非减贫合作纲要》《东亚减贫合作倡议》等,为全球减贫事业提供充足资源和强劲动力。
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中国以实际举措,支持发展中国家开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帮助他们更好融入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支持参与,一大批有影响力的项目落地。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精准扶贫方略是帮助贫困人口、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设定的宏伟目标的唯一途径,中国的经验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借鉴。
当前,中国正站在建设本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崭新起点上,仍存在欠发达地区和城乡困难人口,贫困并未彻底终结,建立贫困治理的长效机制仍有很多挑战。中国乐于与全球分享减贫理论与实践,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愿同世界各国一道迎接全球贫困治理全新挑战,携手推进国际减贫进程,积极推动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如期实现,共建一个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正如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指出,中国将始终做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坚持走共同发展道路,继续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将自身发展经验和机遇同世界各国分享,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顺风车”,一起来实现共同发展。
结语
为总结提炼中国减贫学的理论内涵,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课题组在大量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深入中国东、中、西部20余个省、区、市开展调研,走访高原边疆、内陆沿海,采访干部群众、专家学者,并借助新华社在海外的广泛驻点,专访多个国家的国际政要、智库专家,组织召开了多次专题研讨会,广泛吸取国内外减贫理论界的思想成果,经过原创提炼,最终形成本报告。消除绝对贫困、实现精准脱贫,并不意味着中国减贫实践的终止,而是朝着共同富裕目标稳步前行的新征程的开端。关于中国减贫学的理论研究还将持续。
经济日报 2021年3月5日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