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这是去年8月在合肥举行的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给长三角发展提出的一个新目标。半年来,沪苏浙皖向着同一目标,力争上游、竞相发力,长三角新发展格局构建不断提速。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之年。向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新目标,沪苏浙皖又将如何发力?
近期,记者仔细研究三省一市的4份政府工作报告后发现,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这篇大文章中,三省一市既因地制宜发挥各自优势,又努力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乃至全国一盘棋的发展大格局。
一、找准定位,打下稳定的“圈层”基础
构建新发展格局,我们先来看看长三角的“圈层”。不像摊大饼式的平均用力,而是一层一层不断外延,每一层有每一层的重点,以点带面。这也是支点和枢纽的要义。长三角,正是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支点枢纽”。
但圈内有圈,长三角三省一市的能级有差异,在这个“小圈层”中,也各自扮演着不同角色,从各自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可以清晰看出四地的自我定位。
“圈层”的核心,自然是顶着“长三角地区唯一国家中心城市”光环的上海。而上海也有“大哥”担当,写下这样的豪言壮语——
放在国家对长三角发展的总体部署中来谋划和推动,充分发挥上海的龙头带动作用,破除制约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瓶颈,共同打造强劲活跃增长极。
二、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面对靠硬实力说话的区域竞争,上海提出全力优化战略布局,进一步提升城市能级。
上海政府工作报告出炉的当天,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五区倍受关注。这5个曾经被称为“与上海的关系甚至不如昆山近”的外围区迎来发展大机遇,上海将把这5个新城打造成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此举将是上海提升城市能级,在新发展格局中进一步发挥“龙头”作用的关键一招——作为长三角市区存量开发最完整的城市,挖掘周边新城发展增量,无疑会更加充分地释放带动效应。
2020年,苏浙两省GDP分别破10万亿元和6.4万亿元,稳坐国内第二、第四把交椅,且保持稳定增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两省定位也颇为相似。
江苏提出在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中发挥有力支点和战略枢纽作用;浙江提出努力打造国内大循环的战略支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枢纽。苏浙两省均将目光落在练内功,培育更有竞争力的发展“策源地”上——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两者定下的共同目标,浙江还提到培育国家中心城市。
“省域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集中资源,把握重点,才能事半功倍。”浙江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浙江与江苏的相似点,在于省域发展“多核驱动”,浙江要唱好杭州、宁波“双城记”,江苏则有苏州、南京、无锡、南通四座破万亿的城市,“集中力量发展这些城市,是两省更好承接上海优质资源、驱动省内发展、推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最有效抓手。”
安徽提出以联动畅通长三角循环为切入点,协同开展重大项目投资、区域性消费中心建设,推动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打造一批联通国内、国际市场的共享平台。
“联动畅通”“协同”“区域性消费中心”……安徽的用词“低调”许多。三省一市中,虽然安徽经济实力相对靠后,但发展后劲十足。
安徽具有“外延优势”,作为三省一市与内陆腹地接触最密切的省份,是长三角持续向全国辐射的“前哨”。安徽也利用这一优势,提出支持亳州、宿州、六安打造省际毗邻区域中心城市。值得一提的是,安徽也是唯一对域内所有地级市明确提出建设目标的省份。
“随着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健全和完善,安徽省众多节点城市将迎来发展机遇期。”一位资深观察人士说。
被要求打造“建设长三角中心区现代化城市”的宣城便是鲜活案例。去年,商合杭高铁全线贯通,宣城结束市区不通高铁的历史,而随后又被杭州都市圈列入观察员城市,前景看好。
由内而外、找准定位,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经过半年的淬炼,长三角三省一市已经为实现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的目标要求打下了稳定的“圈层”基础。
四、突破壁垒、打通“双循环”任督二脉
三省一市间的合作日趋频繁,但距离目标仍然任重道远。如何增强畅通循环能力仍是值得探讨的话题。
在4份政府工作报告中,大家都或多或少提到相同的发力点,而这些发力点,正是接下来长三角畅通“双循环”的精准穴位。
科技创新是穴位之一。上海提出制定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行动方案,科技创新、产业协同等方面合作取得积极进展;浙江和安徽则提到同一名词: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更是如此。科技创新带来的生产新场景、消费新场景等都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中之重。
“当前科技创新更加强调交叉和前沿,科学技术创新要交叉,产业创新要面向前沿,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长三角科技战略前沿研究中心主任张晓剑表示,长三角一体化为科学技术和产业发展创造大量的前沿交叉。特别是长三角有很多大院大所、优质高校,可以充分交流碰撞,企业和产业间也可以交叉合作。
这是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的内涵所在。把握住这个基本点,夯实全国乃至全球科创高地的基础,将是长三角率先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底层保障。
对外开放是另一个要穴。经济学上有“母国市场效应”,即一个产品如果在国内拥有大市场,在国内拥有竞争力,必然就会有国际竞争力。
“长三角的竞争力在国内已是首屈一指,在新发展格局中,长三角既要带头整合大一统的市场,又要在更好融入国际大循环中发挥领头羊作用,这两个方面都要率先探索、取得突破。”浙江大学副校长黄先海说。
港口一体化,正是这股合力最突出的体现。沪浙皖分别提到推进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一体化治理,加快长三角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深化港口合作开发,推动构建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加快共建世界级港口群和机场群。
江苏虽未专门提到港口一体化内容,但在去年的一次采访中,江苏省港口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唐洪生曾告诉记者:“我们一直致力于与其他两省一市的合作,加密南京-洋山快航和南京-宁波集装箱班轮航线,推动长江南京以下港航通道更加顺畅高效。”据了解,目前,江苏省港口集团下属港口至上海港、宁波舟山港江海中转航线服务效能明显提高。
最后一个穴位,仍是老生常谈的壁垒问题。黄先海认为,行政壁垒仍是长三角构建统一大市场、形成畅通内部循环的最大障碍。
“关键还是要打破市场分割,破除行政壁垒。”他认为,国内贸易自由化和要素自由流动,最主要的障碍来自于行政边界,行政边界变成经济壁垒,“因为每个地方都要追求本地区GDP的最大化,还要考虑本地区当下利益的最大化,这样就会跟经济一体化相冲突。”
透过4份政府工作报告,我们也有理由相信,这一问题将得到进一步解决。
作为长三角破除行政壁垒的先行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出现在了沪苏浙三地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去年,这块“试验田”成效显著,围绕一体化制度创新,形成了32项具有开创性的制度创新成果,构建形成了“业界共治、机构法定、市场运作”的跨域治理新格局。
而安徽虽未进入这块“试验田”,但步伐却不肯落下,提出扩大与沪苏浙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居民服务“一卡通”覆盖面,从民生角度切入,破除行政壁垒。
从4份政府工作报告中,能够看到长三角三省一市各扬所长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决心。面对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的目标,这个生机勃勃的河口三角洲,未来可期。
《浙江日报》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