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彭国川:着力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

2021年04月13日 10阅读 来源:当代党员 2021年05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示范带。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着力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

进一步优化生态空间格局。按照生态功能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按照保质保量要求划定永久基本农田,按照集约适度、绿色发展要求划定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出现矛盾时,生态保护红线要保证生态功能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永久基本农田要保证适度合理的规模和稳定性,确保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城镇开发边界要避让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切实保护永久基本农田,加快形成科学、适度、有序的国土空间布局体系。按照整体性、系统性、层次性的原则,构建以长江为主干,以嘉陵江、乌江等一级支流为重点,以涪江、渠江、綦江、御临河、龙溪河、赖溪河、芙蓉江、安居河、大宁河、小江、任河等二三级支流为脉络的全流域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空间格局。

把修复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以水为脉强化“山水林田湖草”的系统治理,推进干支流、左右岸、江河湖库协同治理,统筹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安全、水文化和岸线等综合治理。要找出问题根源,从源头上系统开展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加强协同联动,强化山水林田湖草等各种生态要素的协同治理,与四川、贵州协同共建长江、嘉陵江、乌江、岷江、沱江、涪江等“六江”生态廊道,实施重大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加快实施长江重庆段“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逐步在大江大河两岸形成“层林叠翠、四季花漾、瓜果飘香”的巴渝山居画廊。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开展江河、湖泊、湿地等水体生态修复,聚焦三峡库区重要生态功能区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点修复。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大幅度减少输入江河湖库的泥沙数量,使人为水土流失得到全面防治。以蓄水、保土、造林、种草为中心,综合应用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管理措施,加强岩溶石漠化综合治理。实施矿山生态修复,近期优先开展长江两岸10公里范围内、自然保护区、“四山”管制区及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范围内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和土地复垦工作。开展生物多样性评估调查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开展珍稀濒危物种拯救与救护。

加大污染防治力度。打好碧水保卫战,全面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统筹推进长江保护修复、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水源地保护攻坚战,推进补齐水污染防治基础设施短板。打好蓝天保卫战,突出PM2.5和臭氧协同防控,深化“四控两增”工作措施,统筹交通、扬尘、工业和生活污染防治,全力打好夏秋季臭氧防控、冬季PM2.5防控两场关键战和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打好净土保卫战,强化土壤污染分级分类管控,系统谋划和实施尾矿库污染防治,全面开展尾矿库渣场基本状况调查和监测评估,完善尾矿库污染名录,落实“一场一策”的风险评估和污染防治方案。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促进畜禽养殖废弃物就近转化利用,将规模养殖场纳入重点源监管,采取“一场一档”清单化管理方式,加强有机肥加工等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加强农药化肥减量化,积极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因地制宜推广“果(菜、茶)—沼—畜”、“有机肥+水肥一体化”、“有机肥+配方肥”、“有机肥+机械深施”、“绿肥+配方肥”等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有序推进高毒农药全面禁止销售试点、双低农药补贴试点和农药追溯电子监管平台试点。

强化水环境容量的刚性约束。坚持以流域水环境容量为最大刚性约束实现定城、定地、定人、定产,加强流域的产业调整和水污染控制,协调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以流域水环境容量和水环境压力基础,统筹考虑产业布局、人口集聚度、水环境敏感度等因素,将流域划分为高压低容、高压高容、低压低容和低压高容四种评价单元,制定差异化的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任务、产业准入政策和城镇开发格局。高压低容区执行更严格的环境排放标准,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严格控制城镇开发强度。高压高容区提高行业清洁环保效能,优化升级产业结构,适度控制城镇开发强度。低压低容区积极引进高新技术产业,优化产业布局,严格控制城镇开发强度。低压高容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鼓励发展绿色产业,科学制定城镇开发强度。

大力推进绿色转型发展。要按照“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要求,推进产业生态化发展。立足生态环境领域的需求引致与供给创造,创新绿色技术、培育绿色产业,构建生态经济体系。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原则,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加强规划引导,大力实施负面清单管理,充分发挥企业市场竞争主体作用。优化产业布局,发挥各级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的平台支撑作用,通过园区平台间的区际合作,推动产业链、创新链和价值链的匹配协同,实现资源跨区整合和优化配置,实现产业集群式、链条式、配套式绿色发展。聚焦技术、产品和企业三个关键环节,提高制造智能化水平,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全面推进绿色制造,大幅降低制造业能耗、物耗、水耗水平和污染物排放量、限用物质使用量,推动制造业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途径。稳妥推进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确权登记,积极探索“三变改革”、自然资源资产化、股份化等生态资源价值实现的市场化路径和机制。积极探索生态产业化发展模式。积极培育生态特色产业,发展生态旅游、康养产业、绿色高效生态农业、生物质能源、生物质材料、生物制药等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使其变成区域新的支柱产业和脱贫致富的重要收入来源,把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建设形成的生态生产力、生态效益产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经济效益。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