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50余家企业争取各类奖励资金4510万元;淮安合伙人成功获批国家级众创空间;全年总投资约36亿元,开工建设房屋建筑项目总面积117.8万m2……这些都是淮安高新区一年多来深化集成改革取得的成绩。作为全市集成改革试点区,淮安高新区坚持战略导向、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形成了七大项34条改革举措,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任务集成、措施集成、力量集成、成果集成,奋力打造集成改革的淮安高新样本。
聚焦制度与高效集成,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淮安高新区聚焦主责主业,针对高新区“机关化、行政化”倾向、部门职能定位不够清晰、招商模式固化等问题,把行政管理体系改革作为改革“突破口”和“先手棋”。按照市场化、“去行政化”原则,出台《淮安国家高新区去行政化改革实施方案(试行)》,对改革中涉及的机构设置、人员配置、绩效考核等进行全面部署安排,为改革顺利实施奠定坚实基础。大力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推行岗位员额制、全员聘用制、绩效考核制,突出优绩优酬导向,适当向重点岗位倾斜,实现人随岗走、薪随岗变、同岗同酬的管理目标。调整设置8个内设职能机构、6个产业园区管理办、8个议事协调工作组和6个派驻单位,整合设置5个科级事业机构,逐步形成“党工委管委会+平台公司+特色园区管理办”体制运行机制。
聚焦科技与平台集成,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如何通过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来激发科技人才的活力,是淮安高新区积极探索解决的问题。园区通过出台《淮安高新区鼓励科技创新实施办法(试行)》,构建“市、区、高新区”三方联动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政策扶持体系,2020年为30余家企业争取科技奖补资金600万元。积极推动淮阴工学院、淮阴师范学院设立分支机构,联系清华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共建研究院所,对接中关村、中科院天津所共建科研平台,通过协同创新平台建设,为企业培育各类创新人才。279亩的科创孵化园、136亩的江淮科技园相继交付使用,为中小企业发展强基赋能,激发企业人才活力、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聚焦创新与服务集成,推动营商环境全面提升
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优越的发展环境,离不开“靠得住”的营商环境。淮安高新区把企业满意率作为品质服务最高标准,通过开展“四大活动”(大走访、大调研、大讨论、大提升)和全域企业进行面对面交流,一系列有待提升的信息孤岛、服务短板在高新区上下敢于动真碰硬的查找下展露无遗。发现问题就整改,园区迅速出台《高新区2020年度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服务考核管理办法(试行)》《关于进一步加强重大项目帮办服务工作的通知》等制度文件,进一步完善“1+3”项目服务专班,全面落实涉企服务“六项机制”(企业履责清单告知制、首次轻微违法警告制、涉企执法检查统筹制、标杆示范企业豁免制、企业帮办服务专班制、涉企行为监督举报制),给高新区企业家吃了一颗“定心丸”,打了一针“强心剂”。同时为企业积极争取政策支持,破解发展难题,2020年为50余家企业争取各类奖励资金4510万元,通过“园区保”项目为4家企业成功贷款1300万元,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融媒体记者 杨丹丹 通讯员 王天奇 邓 辉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