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成长春:打造美丽江苏重要示范区

2021年04月16日 10阅读 来源:唯实 2021-01-15

江苏沿海地区自2009年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抢抓战略机遇,坚持规划引领,已成为全省增长速度最快、发展活力最强、开发潜力最大的区域之一。江苏省委提出,把美丽江苏建设作为一项事关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省委书记娄勤俭提出,要按照新发展理念的要求系统谋划沿海地区发展,把江苏沿海打造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美丽江苏建设的重要示范。未来,沿海地区要着眼于美丽江苏建设全局,把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摆在重要的战略地位,统筹考虑生态保护、城镇布局、产业发展等要素,努力打造令人向往的生态带、风光带和高质量绿色经济带,为打造高质量发展增长极提供绿色支撑。

美丽生态对江苏沿海地区发展意义深远

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中,提出要把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江苏沿海地区的生态资源承载力较弱,绿色生态环境同样是沿海地区的生命线,必须突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摆在重要的战略地位,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有良好的生态基底,塑造美丽的城乡环境。

探索把江苏沿海地区打造成为美丽江苏建设重要示范区,是践行海洋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客观要求,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和美丽江苏战略、推进绿色转型的具体行动,是实现“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的有力支撑,是推动江苏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走在全国前列的重要手段,也符合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

沿海地区打造美丽江苏建设示范区短板明显

生态环境资源承载力较弱。江苏海岸线954公里,管辖海域3.75万平方公里,拥有约占全国1/4的滩涂湿地,生态敏感性和脆弱性远高于其他省份。沿海环境容量虽然比内陆大,但江苏沿海浅滩较多,加之海洋潮汐的洄流作用,环境容量并不宽裕。海洋环境污染事件突发的风险逐步加大,原生态岸线湿地面积逐渐减少,生态平衡功能进一步弱化。同时,近年来沿海化工园区集聚,增加了“江迁海”产业转移和海洋环境污染的风险,区域资源环境保护形势严峻。

产业发展方式相对粗放。随着沿海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江苏大力推进涉海工程和用海项目建设,目前沿海化工园区集聚,粗放型用海开发活动亟待转变。发展层次偏低,整体产业结构欠合理,支柱产业大多仍以传统制造业部门为主,高科技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能规模较小,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引领。

人居环境质量有待提升。目前,沿海地区港产城融合程度不高,沿线园区、城镇、居民点分布稀疏松散,中心城区、城镇大都远离滨海岸线。沿海城镇地区的城市功能有待完善,公共配套服务水平较弱,创新创业环境品质不高,缺乏人气和活力,不利于人口和产业集聚。

滨海特色风貌不突出。目前,江苏沿海地区的景观风貌相对单一,特色资源尚未有效挖掘和开发,品质和层次不高;文化旅游与景观风貌融合不足,少数片区孤立发展,彼此尚未形成有机联系,集聚示范效应较弱。

沿海地区打造美丽江苏建设示范区的对策

1.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实现“三生”空间协调发展

筑牢沿海生态防护安全屏障。推动入海河口、海湾、滨海湿地与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等多种典型海洋生态类型的保护和修复,综合开展海堤生态化建设、防护林体系建设和海洋保护地建设。进一步发挥大丰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射阳沿海生态国家储备林、连云港蓝色海湾人工海堤生态化改造、启东长江口(北支)湿地保护区等节点的生态效应,加快构筑以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滩涂湿地、水源保护区、生态防护林、海洋特别保护区等为主的沿海绿色生态廊道。严守海洋生态保护红线,通过划定“一条红线”、绘制“一张控制图”、实施“一个管理办法”,依循《江苏省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基本要求,实施最严格管控和强制性保护,强化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筑牢江苏沿海发展的生态安全底线。

加快岸线资源统筹发展。江苏沿海岸线要积极落实国家沿海保护的相关要求,严格遵循功能利用、集约使用、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在全面保护自然岸线的基础上科学配置和协调优化好“生产、生活、生态”岸线空间,形成科学适度有序的海岸线空间布局体系。以名录准入和规划管控相结合的方式引导生产岸线利用效率提高,通过多样化景观设计、沿线用地混合布局等方式,引导沿海生活岸线的多元利用;通过沿海岸线生态修复工作,确保生态主体功能稳步提升。在符合沿海生态岸线比例要求基础上,从岸线整体上预留一定比例的留白空间,通过留白机制实现弹性预开发空间可持续发展。

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江苏沿海要以部省共建全国唯一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试点省为契机,全面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强化环境污染治理,加快建设污水、垃圾、固体废弃物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加大沿海化工园区的污染整治力度,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强化近岸海域污染控制,组织实施12条主要入海河流水环境综合整治。加快构筑沿海地区饮用水安全网络,统筹规划、科学优化排污口布局,推广如东严格污水排放许可管理方面的经验。推进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加大对老旧小区、建设工地、农贸市场、农村等地区的综合整治。同时,进一步打破区域壁垒,突破行政区划,强化连云港、盐城和南通的跨行政边界生态环境联防联控联治,建立生态环境区域联动发展合作框架和区域环境共管、环境信息共享、矛盾纠纷联调机制,并在主要河流、海域等跨界断面加快完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

2.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打造高质量绿色经济带

积极应对“江迁海”产业转移风险问题。积极贯彻长江大保护要求,按照《关于加快全省化工钢铁煤电行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要求,积极探索“退江进海”的空间腾挪策略,推动苏南及沿江地区绿色先进的钢铁、化工产业向沿海地区转移集聚。实施“龙头产业、企业江迁海计划方案”前,对转移产业和企业的产能状况进行分析,对产业转移存在的风险系数,沿海产业转入地的资源环境和空间承载力、对地区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等进行科学论证和系统评估,并通过产业投资、风险投资等基金提供资金支持。在沿海具有环境容量、发展条件的地区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和布局沿江重大产业转移工程,积极推进连云港中石化炼化一体化、盛虹石化、通州湾中天绿色精品钢,滨海、大丰等省级煤炭中转储备基地建设,建立高水平化工钢铁基地。同时,以协调融合的发展思路统筹制定江海联动开发规划,形成沿海、沿江地区产业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协作配套、合作共赢的发展格局。

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高标准、生态化建设沿海产业项目,积极发展低消耗、低污染、循环型产业,深入推进循环经济试点,着力培育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园区和企业。加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三新”经济,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总体要求,大力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制造产业,引导现代海洋产业向低碳经济模式方向发展。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产业和节能环保装备产业,对制造业、能源工业等高消耗、高排放产业实施绿色化改造,努力建设低碳绿色工厂、智能制造工厂、高效集约工厂。同时,积极发展海洋可再生能源业,大力推广“风电+”“光伏+”“风光+”等立体开发模式,积极培育壮大沿海风电装备产业,支持盐城、南通、连云港海上风电开发。

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理论,认真学习浙江省丽水市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核算、调节服务及文化制度政策设计,培育生态型产业,实现生态价值转化等方面的实践经验,探索江苏沿海地区在农业、渔业、先进制造业等领域生态产品转化的多元路径,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新型消费品产业,提升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推广试验射阳沿海生态国家储备林在实现土地流转、拉动旅游业、促进农民增收、实现生态产品价值增值效应方面取得的先进成果,结合沿海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和发展情况,因地制宜开展生态产品价值评估核算、生态产品价值挖掘和交易市场培育、政策制度体系创新等研究,积极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3.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建设低碳生态功能区

探索混合土地利用(TOD)模式。依循紧凑城市发展理念,提倡混合集约的功能布局,有效解决目前江苏沿海地区土地开发模式粗放、效率较低的问题。进一步完善沿海各主要功能区的交通设施系统,并在主要城镇、组团间围绕公共交通、轨道交通站点引入TOD模式,将居住用地与工作用地、休闲娱乐、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等混合布局,打造集工作、商业、文化、教育、居住等为一体的混合功能区,实现江苏沿海地区的土地资源集约化、城镇组团联系便捷化和公共服务便利化。

以沿海高铁大通道为纽带,倡导绿色出行方式。加快目前盐通客专的建设力度和通苏嘉甬高铁的推进速度,从而全面贯通自烟台经青岛、连云港、盐城、南通直达上海的东部沿海高铁大通道,加快江苏沿海地区全面融入上海都市圈。以苏北高铁城际铁路为主要纽带,逐步完善高铁站点及邻近客运站,提高客流运输通达性。积极倡导绿色出行方式,构建以高铁、城际、快速公交为主要方式的低碳交通系统。加快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对内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实现高铁站与主要道路、次级功能区的快速连接,对外通过高铁、城际快线实现沿海各主要城市的要素流动,以绿色低碳推动沿海地区交通生活方式变革。

加快低碳生态城镇建设。以连云港、盐城、南通三市为中心,以临海城镇为节点,加快新一轮市、县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推进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环境整洁、特色鲜明的低碳小城镇建设。引导沿海地区居民实现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方向转变,构建港口、产业、城市相和谐的绿色、低碳、智慧发展模式,打造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标志的现代化低碳生态功能区,构筑高效和谐、宜居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沿海绿色城镇带。

4.塑造高品质人居环境,构筑沿海生态风光带

营造宜居宜业发展环境。切实践行“环境友好、人海和谐”理念,将沿海地区人居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规划,塑造“区域—城市—社区”三个不同尺度子系统。重点加快沿海地区老城功能提升和临港新城的基础设施建设,围绕住宅设计、环境塑造、生态治理、制度保障、社会组织等问题,完善生活配套服务功能,构建“地区公共中心—片区邻里中心—社区服务中心”三级公共服务体系,打造15分钟生活圈。积极发展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电子商务、健康养老和生态休闲等高附加值产业,高标准配置基础教育设施,大力推动高等级医院建设,实施积极的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推进社保、个人住房公积金、城际客运等市民服务一体化,营造便捷可达、丰富多元、宜居宜业的高品质人居环境。

系统整合滨海特色文化与旅游资源。充分发挥江苏沿海地区岛屿山林、滩涂湿地与现代滨海城市景观交织形成的资源优势,挖掘好海洋文化、海盐文化、红色文化、湿地文化等人文资源,系统整合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海洋公园、地质公园、文物保护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优质旅游资源,加大海州湾、蛎岈山、小洋口三个国家海洋公园建设力度,强化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和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品牌效应,沿线串联秦山岛、东西连岛、海上云台山国家森林公园、盐城黄海湿地、荷兰花海景区、吕四风情度假区、启东圆陀角旅游度假区等滨海旅游节点。做大海洋特色旅游品牌,积极培育邮轮经济、海岛休闲、生态湿地康养、文化创意、休闲农业等新业态,构建江海河湖联动、集休闲、度假、生态旅游于一体的“全域”生态风光带。

加快沿海特色小镇建设。江苏沿海濒临黄海,属于盐垦平原水网地区,拥有丰富的沿海滩涂湿地资源,沿海城镇的功能空间格局、建筑景观风貌可因地制宜地体现黄海之滨海滨城市特色。加强沿海地区具有特殊地形地貌、传统文化特色的小城镇保护,充分挖掘海洋资源,把握休闲度假旅游、高端商务、会议经济等消费需求,重点打造连云港连岛海滨风情小镇、盐城荷兰花海风情小镇、启东唐韵龙湾温泉小镇等一批具有海滨风情的文旅项目和地标性风情旅游小镇,构筑江苏沿海发展的靓丽风景。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